初三上册语文期末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2017-06-18

在语文考试之前做好语文试题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份好的语文试题卷将能够有效的去检测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期末第一单元复习试题,希望对你有用。

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期末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shàn) 折腰(zhé) 栖息(qī) 喧嚷(xuān)

B.蓑笠(suō) 赣江(Gàn)田圃(fǔ)颤动(chàn)

C.留滞(zhì)丝缕(lǚ)深邃(suì)岑寂(chén)

D.沉浸(jìn)昏晕(yūn)禁锢(gù)襁褓(qiǎng)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B.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综迹

C.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隐藏在荫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愁予的《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现代文阅读

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小题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小题2】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

【小题3】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之美

[法]雷·德·古尔蒙

有人问19世纪最独特的发现是什么,也许该回答:是海之美。

这绿或蓝的水,其波浪是微笑或愤怒,这金黄的沙的平原,这灰或黄的峭壁,这一切自古以来就存在,然而没有人看一眼。在一片令人感觉欣喜直至陶醉的景象面前,昨日人们的感觉是冰冷的,是令人厌烦的甚至是恐惧的。人们远非追寻海景,而是将其当作一种危险或丑陋避之唯恐不及。在法国的海岸上,所有旧日的村庄都距海甚远;在滨海城市里,所有旧日的房屋都背朝大海。甚至水手们和渔民们一旦不需要大海,也远远地离开它。至于陆地上的人,他们是怀着恐惧接近大海的。直到1850年,圣米歇尔山还被认为差不多只能用于关押囚犯:人们只把恐其逃逸的人送去。

从什么时候开始,海景被当作一种动人的、美丽的东西而被喜爱,被感觉?这很难说得准确。对大海的兴趣高涨于第二帝国治下,因为有了铁路。不过,诗人们远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在咏唱大海了。①总之,是拜伦和夏多布里昂创造了欧洲的海滩并把人送去。在圣马洛,格朗贝岛的绝壁上有夏多布里昂的坟墓,象征着我们感觉的这种演变。他理应长眠于此,没有他,法兰西的海岸也许至今还只有渔夫和鸟雀光顾。

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是这样使用大海的:他们把被疯狗咬伤的人送到勒哈佛尔,从悬崖上投进大海。这是对待狂犬病的“良方”,德·塞维尼夫人说过,她的一位女友就这样被推入大海。无疑,一个健康的人若想自己进入这可怕的水中洗一个澡,就会被当作疯子,至少也是近乎傻。这个时期,人只有疯了,才会到海里去。在德·塞维尼夫人的思想里,海的概念是和一种最可怕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敢于在海滨度夏、在靠近海浪的地方修建别墅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他肯定有一个独特的灵魂,一种勇敢的精神。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写他的历史,也许诗人还会歌颂他,就像贺拉斯歌颂第一位航海者一样。

人们的确很难理解海之美何以如此长久地不为人知。然而反过来说,也许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的感觉何以变化得如此之快,今日之人何以在往日他们觉得荒诞或讨厌的景物中发现了这么多的快乐。真的承认,人类的感觉是听命于时髦的。不过,一种曲调如果老了的话,它也并不完全就长眠不醒。感觉实现了一种不可能终结的征服,它并吞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将永远地占有其大部分领土。对海景的兴趣有可能不再大增,甚至还有可能略微下降,但绝不会消失。②它已进入我们的血肉,像音乐和文学一样,成为我们美感需求的一部分。无疑,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许多人可以不去看海,然而一旦爱上它,将会终生不渝。它像一个永不让人生厌的情人,一旦听见了她的声音,他就身不由己地服从。

大海对过去世世代代的人来说,是冷漠的或者敌对的;在某些人今日对它的喜悦之情中,仍有一些过往的影响。 一个失了根的人或者一个漂泊的人,一直生活在海边,他也许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海滩和波浪的吸引。也许,如果不曾失了根,他会无动于衷地看那一片他虔诚静观的风景。有些美的景色,当人是其创造者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品位,必须走出来,站得远一些,才能真正地体会其魅力。

故大海使我们愉悦的原因不出下面两端:或者这在我们的感觉中是全新的,从未见过的;或者这是一种远古的东西,一种在我们内心深处重新萌发的返祖性的古老回忆。

当大海不为人知的时候,当大海孤独寂寞的时候,它仍然是美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19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海的态度是什么?

答:

【小题2】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句①、句②的含义。

(1)句①:

(2)句②:

【小题3】第4段中列举德·塞维尼夫人的女友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小题4】结合本文内容,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中的“恐惧”和本文第2段中的“恐惧”的含义有何不同。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李锐《看海》)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节选,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小题1】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答:

【小题2】“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找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甲]诗句: 情感:

[乙]诗句: 情感:

【小题3】揣摩品味甲、乙两诗中加点的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雪飘(形象地描绘出大雪纷纷扬扬,随风飘舞的情态。)

B.惟余莽莽(叠音,读来音响浑厚,富于音乐美,渲染出磅礴的气势。)

C.北风卷地白草折(描绘出雪前狂风肆虐的声势,渲染肃杀的气氛。)

D.散入珠帘湿罗幕(细致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点点飘落进来,轻盈飘洒,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语言表达

阅读叶赛宁的诗歌《夜》的选段,仿写一段小诗,表达出你对夜晚的感受。

例句: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可曾叫醒你的耳朵,聆听雨点坠落的声音?你可曾擦亮眼睛,欣赏雨丝飘洒的美丽,可曾领悟雨的柔情和雨的禅机?如果没有,你便未曾读懂雨。雨是上苍的恩赐,温雅而顽皮;雨是大自然的精灵,空灵而飘逸;雨是心灵的慰藉,亲密而醇美。它可爱、美丽、有趣,富有诗意,富有生命……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雨的世界,去品读它,你将会发现它的精彩。

请以“品读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