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

2017-02-22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范文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现状研究

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客观要求,对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利率及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接着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指明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最后,针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利率;利率市场化;内涵;动因;现状;展望

一、利率及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对资源配置、资金周转、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影响着宏微观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来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直接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具有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中央银行调整利率不具有连续性,利率难以按照市场需求来调配资金,也不能为金融机构的运营提供正确的市场参考信息,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才能使得利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符,从而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

(二)经济金融开放的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早在1986年3月就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随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也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金融资本加入到国内竞争中来的趋势不可避免,按照国际公认的共同市场规则运行已成为金融产业改革的迫切需要。

(三)利率管制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政府实行利率管制的目的是维持经济增长保障金融稳定,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愈发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需求。首先表现在利率失去“无形的手”的自发调节,容易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其次,。再者,正规的融资渠道被严格管制,往往投资大型国金融机构,从而导致大量资金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造成“脱媒”危机,非法集资泛滥,民间利率攀高。

(四)金融创新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各种创新工具的广泛使用使银行利率实际上超出了政府的利率管制范围,并且导致银行出现严重的“脱媒”现象,从而逼迫各国政府开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凭借其存款的高回报率,吸收了大量存款,使得依靠高存贷比牟利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足,最终导致利润下降。加之互联网金融的投资门槛为零,任何互联网用户都能投资,因此互联网金融有着非常巨大的客户资源。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激烈竞争,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自主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3)、稳步推进阶段(1993-1998)和加速发展阶段(1998-2015)。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计划经济仍占有主导地位。对利率的改革只是对利率管制稍加放松,利率仍具有较强的管制色彩,利率浮动的范围需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阶段我国于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6年,在开展金融改革的会上“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管理性系统”指出了“利率市场化”,初次正式呈现在国家文件。从那个时候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展[4]。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及现券交易利率,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1998年又进行贴现利率机制改革,人民银行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实现了初步的利率市场化。3.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之中,我国人民银行三次扩大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1999年10月,人民银行初步尝试存款利率改革,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2000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公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开放外币利率、后开放人民币利率;先开放贷款利率、后开放存款利率。2000年9月,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4年1月1日,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于当年10月,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05年3月,央行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在2012年至2014年三年内,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完全开放,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同时,存款利率扩大了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其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2倍。2015年,为应对经济疲软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行在一年内五次降准降息。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的制定更加灵活、利率的结构趋于合理,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潜在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基准利率形成机制问题我国目前的基准利率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是16家信用等级较高的报价行以拆借利率为基础,每日对各期限资金拆借品种的报价所形成的基准利率。但由于16家报价机构等级并不完全相同,加之市场分割使其利率传导效应被极大削弱,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力存在滞后性,应对短期危机的能力不足,Shibor报价的准确性有待提高。由此可见,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全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市场基准利率形成机制不健全,Shinbor报价体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2.金融市场不完善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监管不完善,投资机构数量不足,金融工具匮乏,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及其内部各子市场之间分散和割裂现象严重。这种分割一方面使市场之间的利率联动效应减弱,影响人们对利率的合理预期,如2013年6月“钱荒”事件,银行体系流动性下降使利率不断攀升,然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波峰相差将近一个月[5]。另一方面,使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金融资产替代的可能性减弱,资产之间的竞争不足,以至于抑制创新和经济发展。

3.银行业、企业风险加大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决定了金融脆弱性,而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就在于商业银行[6]。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其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尤为突出。随之存贷款利率放开管制,利率波动范围扩大,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的自主性提高,易导致商业银行追求利率、忽视风险,通常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利率水平升高,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降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贷款门槛降低,可能会有一些企业不考虑自身偿还能力,以高利率盲目贷款,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坏账增加。加之我国风险管理的人才和经验匮乏,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经验的引进机制,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问题不容小觑。

4.金融创新领域发展不健全首先是由于市场因素。银行业是垄断性较高的行业,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有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因此面对的竞争压力较小,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其中占有市场垄断地位、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只需扩大业务规模即可获取额外的垄断利润,且垄断成本小于创新成本[7],自然创新动力不足。其次是由于制度问题。有关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国金融行业实现“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虽有利于单个领域之间的管理和经营,但减弱了各交叉领域的联系,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协同合作,从而限制了跨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

四、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展望

(一)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回顾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之路,稳定的金融环境创造了市场化的条件,而究其根本是有严格的、法制化的监管作为支撑。而我国的金融监管始终存在漏洞,法律也有其不尽完备的地方,这极可能导致市场化下的利率频繁与异常波动,银行利用其优势形成垄断或是不合法的民间金融组织、影子银行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稳定性[8]。政府必须在相关部门,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现有的监管模式上,构建更为严格的、高效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操作流程,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同时,加强立法,保证监管的全覆盖性,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达到降低银行业和企业风险的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利率市场化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它将引导我国金融市场向一个发达的市场过渡,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仍处于利率市场化的初期,无论是市场现状、法律以及监管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无疑会为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创设更加高效的经营环境,也将大大刺激金融创新的发展。同时,良好的货币市场环境有利于发现资金的市场价格,促进基准利率的形成。

(三)推动金融创新的发展首先应该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制定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更好的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其次,由于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导致稀缺的资金无法分配到更富有活力和效率的非国有部门,严重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二元金融结构。

参考文献:

[1]林语涵,魏冰玲.利率市场化推进之路[J].人民论坛2016(1)

[2]戴国强,方鹏飞.监管创新、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J]现代经济探讨2014(7)

[3]彭俞超,顾雷雷.论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系完善[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4]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No.24610:47-53.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范文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

摘要:

我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落后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以邵阳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例,探讨了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定价模式,分析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现行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存在缺陷的主要特征,并针对如何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机制缺陷;行为取向

近年来,我国央行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本文以邵阳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本文指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例,对其贷款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思考,并就完善其利率定价形成机制提出建议。

一、贷款利率市场形成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贷款定价方法不够科学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在定价方法上大多只是简单的依据利率浮动标准来定价,未对贷款定价应考虑的多种因素进行定量的计量分析,实际定价时可操作性不强,定价结果的应用性也不强。因此,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定价实际操作时随意性较大,往往没有参考定价系统的报价,而是简单地根据客户的关系、客户的规模、人情等因素定价,失去了科学合理定价的意义。如邵阳市辖内大多数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改革试点,主要以客户经理的定价为准,利率审查部只负责对超出规定标准的利率定价进行审查,其余定价一概不究,而对每笔贷款的定价是否合理,是否覆盖了贷款的各项风险,未进行评估,客户经理凭借人情和经验定价现象普遍,导致贷款的定价普遍过高,客户满意度不是很高。

(二)贷款定价的决定因素不充分目前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普遍实施以成本为基础、考虑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和客户综合贡献和的贷款定价模式,在确定利率浮动幅度时仍大多凭主观判断和以往经验,未针对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重定性分析轻定量结果,对于贷款利率是否浮动以及浮动的标准,主要考虑客户的信用等级、客户协存能力、贷款方式、客户风险状况、贷款期限等因素,利率浮动的幅度往往未能准确反映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及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对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贷款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可行性论证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贷款变相定价现象普遍由于利率定价形成机制的缺陷,利率定价与经营目标存在差距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变相收费的方式进行修正和弥补。变相定价是指贷款的真实价格没有以利率的单一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由名义利率附加其他信贷条件综合确定。变相定价也就是在实际经营中存在的息转费等问题。近几年,随着利差的逐步压缩,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新增长点,各业务网点在所谓“综合定价”的框架下一方面对客户实行下浮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又向其收取一定的财务顾问费、信息咨询费等中间业务费用,贷款利率嫁接到了中间业务这一块。据了解,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约60%是由贷款的利息收入转化而来,如顾问和咨询费。息转费问题实际上就是将部分的贷款利率转换成了中间业务收入,如采取以基准利率或优惠利率贷款给某客户,再额外收取客户基准利息20%-50%的中间业务费用等做法,这些做法并没有给客户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增值,只是变相增加了客户的贷款成本。

(四)贷款定价的软硬件缺失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定价的软硬件,如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普遍对定价系统和子系统的开发不够,对于信贷客户的情况、同业竞争等情况缺乏了解和分析,定价辅助系统不够完善;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成熟,存在对客户的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客户关键信息缺失,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问题,数据系统之间的衔接、整合程度、可利用性等均有待提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票据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业务将急剧增加,同时业务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步伐会大大加快,金融资产定价更加复杂,而目前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完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的取向选择与建议

目前央行对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农村资本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农村资金交易市场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资本价格定价的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利率市场化定价进程。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提高利率风险控制能力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波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利率市场化使得农村法人金融机构不仅面临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将加大,流动性管理控制更加困难。随着利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农村法人金融机构面对的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利率波动越来越频繁,利率风险越来越成为影响银行业业绩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资金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因此,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对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利率风险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监督和控制,制定与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一致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适当的风险衡量和监督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

(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长期以来,农村法人金融机构都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于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于农户存贷款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单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单一的存贷款利息差不能满足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生存的需要,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因此,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适应存贷利差收入减少的趋势,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要积极借鉴商业银行银行创新经营产品的经验,扩大赢利能力范围,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加大对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在选择中间业务目标市场时应该采取差异化策略,要充分注重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并按不同的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健全贷款定价机制首先,完善贷款利率定价理念,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要坚持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贷款定价指标体系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项目实施优惠利率,注重客户群的选择和培育,坚持合理定价与深化管理统一的原则,不断加强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贷款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撑载体。其次,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利率定价管理系统。充分依托现有的信贷管理系统和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贷款定价风险监测体系。可以考虑利用已有的信贷客户的数据对影响贷款风险的行业、产业状况、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期限流动性等因素设置相应的模拟系数法,对贷款预期损失和非损失概率大小进行合理测算,提出每笔贷款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风险管理方案。三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内部转移价格体系对贷款定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能通过对内部资金成本的核算,有效引导内部资金流量和流向,使各机构能合理处理资金上存和放贷之间的关系,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和搭配问题,有效调节各业务流程环节利益的再分配机制,培育正向激励机制。

(四)要灵活和综合考虑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贷款利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要考虑利润总水平情况,还要考虑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利润是否合理,以及主观和客观因素;第二,资金供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三,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兼顾存款人、贷款人和农村法人金融机构三者的利益,求得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合理利差;第四,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既能控制又能灵活,既有差别又能协调,既相对稳定又能因势而变的灵活有效的利率管理体系。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科学定价的软硬件一是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和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引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分层次对利率管理人员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轮训,使利率管理人员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能准确的识别利率风险,判断风险的程度,提出规避利率风险的对策建议,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二是要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和市场利率预测模型。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解市场信息动态,建立涵盖社会经济、行业发展、资金供求、居民收入、社会和个人信用状况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数据库,为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性数据;建立市场利率预测模型,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加强对市场利率的监测,及时掌握资金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及时掌握价格需求弹性和收入需求弹性等对贷款价格的影响。三是完善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借款人信用等级是其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对贷款客户进行总体信用评价,为准确确定贷款风险度奠定基础。四是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系统是贷款定价的核心,要将实践经验与科学的风险评估系统有机结合,按贷款对象、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结息方式、贷款金额等确定相应的风险权重,进而确定产品价格。

参考文献:

[1]易纲,2009:“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

[2]李小秋郑向阳:2007,《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及策略》,《金融时报》.

[3]戴孟雄,2011:“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关问题”,《商业财经》.

[4]中国人民银行邵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新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局《金融研究报告》2012年第2期.

[5]罗宏,聂承志,2013:“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影响分析与思考”,《武汉金融调研》2013年第10期.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论文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研究论文

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

4.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

5.利率市场化论文

6.中国利率市场化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