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经典文章,经典人生哲理文章

2017-03-01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需要我们领悟不同的哲理,积极面对人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生哲理经典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哲理经典文章一:人到无求品自高

生活情趣如清婉的小诗,优雅而脱俗,简单而快乐。闲暇之余,忘掉疲倦,抛弃烦恼,热闹总置身外,无欲无求。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即无欲,无欲,苦恼自然消散。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忍受孤独寂寞的人是灵魂空虚的人。寂寞是人最好的状态,独处是人最好的体验,读懂寂寞,感受真诚,在思考生命价值的内涵中,思考生命精彩的意义。

清净的灵魂栖泊于世界的寂然之中,以冷清的理智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感性欲求和本然情感,以达到清净无欲。我喜欢一份清透入定的寂寞,人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人们遗忘的常识。既然只能活一次,就应该讲究点“活法”。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林则徐的无求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齐白石的无求是“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陶渊明的无求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无求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无求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份份无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谱写的是一曲曲可贵的人生之歌。

安静总在心里,沉浸于文字,让心灵洗尽铅华,让烦躁归于宁静。爱的最高境地是无言;生活的最高境地是理解;朋友的最高境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么,是否人的最高境地是心静?心有多静,思想触角就能伸多远。讲究生活的品位,雕塑自己的修养,选择独爱的情趣,一杯清茶,一本书籍,一披朝霞,一抹夕阳,一条通往田间的阡陌,品味如诗如画的生活。心静如水,依物随形,只是试问世间有谁能做到呢?心静如水,依物随形,凡事到达了极致,剩下的只有恰似明月清泉自在怀的静谧!周国平说:“我宁愿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我爱上了寂寞,在灵魂深处,宁静悄然积蓄着生命的力量,在静的最高境界于心、境合一。在寂寞中享受人生宁静快乐和幸福。在这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中,懂得了淡泊以明志,学会了宁静而致远,体会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味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老人嗜好下棋,闲暇时便上街与人对弈,他心强好胜,常常想出阵便捷。所以棋着略有闪失,便捶胸跺足,愠色满面。一次他与一年轻新手对弈,竟连输三棋,老人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当场诱发脑溢血而亡。这就说明,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心欲的奴隶,最终只是在丧失自我。古人也说:“世人如何不心安,只因放纵欲望船”可见心欲太强是有害健康的。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种境界,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人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生命是一种幻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人一生就是一张白纸,不管你在上面涂抹什么,还是一张白纸。蜀相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求就是一种淡泊。面对复杂的人生,需要的是一无所求的淡泊。人生,看淡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会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心境。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才会让自己在“人到无求品自高”境界中,让心灵慢慢得以升华。有一则闲逸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乞丐,偶在山中拾到一块金子,亲朋好友闻讯前来祝贺。他却愁眉不展的说:“人家都说山中有三块金子,我才拾到其中的一块,那两块到底在哪里?哎,愁死我了。”他终于病倒了。心欲别太强,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养生之道。一个人做到无求的时侯,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又一次远行的条件。当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也许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生哲理经典文章二:心若浮沉,浅笑安然

生活中有很多无奈,我们无力改变他人,便只好不去理睬,一笑置之。

隔壁寝室停电,我们寝室遂多了几个串门人。忽其一人夸我的玫瑰精油精致,问在哪多少钱买的,无奈我生性不善撒谎,说了实话,承认是被人忽悠花高价买的,说完我才意识到自己在自找麻烦,果然她们都开始说我蠢什么的,我在一旁只能干笑打哈哈,我还能怎么样呢?我错就错在说了实话。如果我当初选择编一个瞎话来搪塞,事情是否会简单得多?

她们走了以后,室友还在说我蠢,还怪我瞒着她们。我突然觉得好笑,这种事说了又能怎样?也并不能改变什么,除了招来一顿嘲笑外我想不出还能有其他好处。突然觉得好悲哀,人总是这样,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去随意评判别人,你没有经历过他所经历的,你有什么资格和权力去评判他人?一直以来,我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尽量不轻易对任何人任何事发表个人观点,害怕由此对他人造成心理伤害。然而其他人似乎从未这样想过,更谈不上做到了。

人性有很多弱点,这也算其中之一吧。总是下意识的做着自以为正确的事,说着自以为对的话,打着正义的幌子做着邪恶的事,以善良的名义无所顾忌地伤害他人。比如说所谓的“慈善”,当资助人强迫受助者在镜头前感激涕零,并且为此自鸣得意时,他们真觉得自己是在做慈善吗?把一个贫穷的人仅剩的自尊心赤裸裸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任人蹂躏,却又无法挣脱。贫穷已是人之不幸,如今为了生存,却又不得不违背意愿把自己遍体鳞伤的自尊心供人围观,还要假装对资助者感恩戴德,这是怎样残忍的一种行径?媒体还要责怪受助者对资助者没有感恩之心,甚至没有人性到不去见资助者最后一面。我想受助者就算不至于盼着资助者早死,也是不愿意再见他了,更不必说是在媒体的监视下,在舆论的谴责声中,卑微地演戏了。

这样的戏码又何止千万,每天在各个城市各个角落不断上演着,版本虽不同,内容却相似。都说现代人越来越善于揣测人心,但是在这类事情中,我并未发现。又或者,他们只会揣测上级的心思,以此来讨好从而获得升迁。至于这些无关紧要的人,是生是死,或悲或喜,又与我何干?哪怕是自己的好友,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只要不是对自己前途有利,就统统都是无需在意的无关紧要的人。谁又有那个闲心去猜好友今天为什么不开心,母亲看我时为什么眼神落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例往,亲朋好友也不例外,在金钱地位的面前,无人是我的例外。

这样的人,我该说他是幸还是不幸,幸的是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幸的是他丢了做人最基本的东西。

生在这样一个冷漠自私的时代,我们注定无法逃脱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也无法改变他们,只能尽量远离这些人,不做这种人,不管怎样,伤害他人都不是善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伤害,包括伤害他人和被伤害。

悠悠年华,苒苒红尘,夹缝求生,浅笑,安然。

人生哲理经典文章三:相信所有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

每到年末的时候,会听到不少的人在说:“又虚度了一年。”说这样的话的人其实是没有明了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只在意该赚的钱没有赚到,该谈的恋爱没有谈成,或者该去的旅游计划没有实现……生命是一种度过,从哪里来,到哪儿去,都是未知领域,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在穿越中的过程。

如果生命是一种度过,那么就不存在虚度这一词,除非你是脑死亡状态,没有感觉,没有体验,也未曾有什么获得。那么,度过是否可以分出什么样的度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度过,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我们总是看着别人在活着,活得有滋有味,有更多的钱,更美的伴侣,更骄傲的职业,却忘了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我们在过自己的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的。不过,有滋有味不等于这个滋味是甜,也许是苦、丧失、失望、落寞、孤苦、忙碌、空虚……这些也是生命本应品尝的滋味。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体验越丰富的人生命也更加饱满。假设有这样一个人,到过世界的任何地方,甚至有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经历,品尝过全世界所有的食物(美味的与难以下咽的),接触过所有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人群,谈过无数次恋爱,从事过许多的职业(包括战争中的士兵与流离失所的难民),有过许多的身份(贫民、富翁、高官、显贵、精英),有过很多次婚姻,当过父亲或母亲,经历过诸多身体的病痛,死去活来,那么他一定是他处的那个时代生命最有价值,最饱满,也活得最有滋有味的人。但是,我们做不到全部,所以生命的度过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谈到选择就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社会位置,总是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对生命就是很珍惜的了。有些你不能做的事不是放弃,而是等着能做的时候再去做,那么你活得就很有效率。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给自己一个根本就不可能的期望,以为靠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办到,结果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但这也不算虚度,毕竟每天你都在感觉,每天你都在喘气,你生命中每一个细胞都在旺盛地代谢着,自我更新着。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