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教版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教版(一)
济南的冬天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而、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自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教版(二)
山中访友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自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教版(三)
秋天
一、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自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