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对养老金影响

2016-11-30

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

今天小编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延迟退休对养老金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2015企业退休养老金调整最新消息、延迟退休方案最新消息一直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一直以来,延迟退休就被认为是解决养老金收支缺口、缓解劳动力不足、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灵丹妙药”。

1.怎么判断自己养老金多还是少?

从上面概念的讨论就明白了,你养老金的多少要从两个维度来判断:一个是横向,就是目标替代率,自己跟自己以前的收入比;一个是纵向,自己的收入跟现在上班的人比,就是交叉替代率。明白了这个,就不会被一些专家讨论养老金时说的替代率忽悠了,有些专家专业讨论时可能都不太区分这两个概念,而政府部门更可能用看起来高的目标替代率来让老百姓高兴。

2.怎么判断自己退休后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相当?

很多人觉得,要在退休后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相当,个人领取的养老金一定得与自己退休前领取的工资一样才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同期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一样,自己的生活水平就大致可以保持不变。因为很简单的道理,退休后平常的生活支出、社会应酬等各项费用就减少了。另外,你要想想,上班的人领取的社会平均工资还得供养没有收入的小孩等,这么比较下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退休者养老保险收入达到社会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时,可以认为其退休后的生活达到了退休前的水平。

3.延迟退休年龄不能成为延迟领取养老金阻碍

所谓延迟退休,表面上是劳动者的退休年限延迟,实际上是劳动者领取社会保险的基本养老金的时间开始拖后,从目前的女55岁、男60岁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并领取养老金,调整为男女劳动者统一在65 岁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并开始领取养老金。

在未来可预见的10年或15年内,尚无法证明我国劳动者的体能会出现较大变化,即延迟退休的年龄界限到来时,65岁的劳动者能够拥有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之前 60岁劳动者的体能。于是,在一些具有一定体力劳动强度的企业就会出现类似于目前的内退制度的隐形退休人群。企业通过让六旬左右尚不足65岁的劳动者腾出岗位让给那些年龄较轻的人,以保证企业劳动效率,减少高龄职工腿脚不便发生工伤而对于企业可能造成的责任赔偿风险。

在企业相关税赋不能有效降低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将使企业负担加重,这种负担包括延长企业依法应当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费用和高龄职工劳动效率下降所增加的人工成本。为了减少这种负担,企业很有可能采取降低正常工资发放比例,让那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者隐形内退,从而达到减轻高龄职工劳动效率下降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还没有达到规定的延迟退休年龄的职工拿着少于在岗时正常收入的内退津贴进入准退休状态,一旦这些职工达到规定的延迟退休年龄,才能拿到规定的基本养老金。

于是,那些尚未达到延迟退休年龄的内退劳动者将有可能拿着少于退休才能领到的基本养老金挨过内退的时光,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将受到损害,而且体力劳动强度越高的劳动者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失越严重。相反,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高龄劳动者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之后的利益通常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因此,在渐进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的过程中,如何防范劳动者“被退休”所产生的利益损失,减少各种形式的隐形退休可能产生的高龄劳动者收入减少的现象,应当成为政府和工会组织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我们应当通过研究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存在着的内退现象,了解内退员工收入减少的比例和相关问题,未雨绸缪,通过相关法律和制度措施切实保障高龄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让延迟退休不应当简单地成为事实上的延迟领取养老金。

延迟退休对养老金影响

4.延迟退休年龄成为解决的另一可行方案

一直以来,延迟退休就被认为是解决养老金收支缺口、缓解劳动力不足、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养老并轨后,我国更面临万亿成本的缺口,延迟退休尤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做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今年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希望今年制定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预计后年推出。

汪德华认为,延迟退休事实上对维持当前养老金收支3∶1的现状有改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缺口。

尹蔚民还表示,如果只从养老金缺口或少数群体的利益出发,让全民延迟至65岁退休,必然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对延迟退休不能操之过急,会通盘考虑。“延迟退休方案正式出台之前,会广泛征集社会意见。”

2015延迟退休年龄最新规定:延迟退休采取两方案 理性看待利弊

有关延迟退休的争论引发公众关注,目前学界存在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和延迟退休年龄两种“延退”方案,而官方思路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年龄,此外,被学者青睐的“弹性机制”或也会在最终方案中有所体现。

日前,中组部、人社部发文要求,3月1日起,处级女干部 “一次性”延迟退休年龄至60岁,并引入“弹性机制”,相关人员可在原退休年龄(55岁)自愿退休、或继续延长工作年限。公众对于延迟退休的方案是否就此启动的推测也再次引发关注。

据记者了解,目前官方的“延退”方案仍在制定过程中。与上述女性处级干部一次性延迟5年退休不同,整体“延退”方案将采取“渐进式”延迟。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方案思路,即“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同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达到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他举例,“比如我是55岁退休,5年以后实施也就是55岁零两个月退休,明年的人可能就是55岁零6个月退休,是渐进式的”。

虽然官方的延迟退休政策仍在反复研讨和斟酌,但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机构和学者纷纷提出方案和建议。其中,延迟退休的模式、退休目标年龄、预告时间长短、是否包含弹性机制等是关键的参数,不同方案各有取舍。

针对“延退”的模式,学术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案,即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以及延迟退休年龄。前者指的是将养老金领取年龄延后,但政府不规定退休年龄,由劳动者自主决定何时不再工作;后者则要求劳动者持续工作到新的退休年龄,届时再退休并领取养老金。差别在于,个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退休年龄和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是否应该分开。据记者了解,目前官方更倾向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介绍,延长退休年龄一般有两种策略:一是弹性(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二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可选项’,秉承自愿的原则,后者则不然”。

上述两种模式对于养老基金的收支影响也不尽相同。与现行制度相比,延迟领取养老金等于缩短了领取的年龄,可使养老金支出有所减少。这种模式给予个人选择权,在达到领取年龄前可以工作,也可以不工作。如果工作,也可以根据各人情况选择工作年限。选择一直工作到领取年龄的,情况就和延迟退休年龄相同,不但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变短,形同为养老基金“减负”,又可增加缴费,提升基金的筹资规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