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2017-06-16

对于2017年货币政策走向,央行指出,“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流动性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并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力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17年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年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中国央行工作会议定调2017年货币政策 稳健中性维持流动性稳定

1月5日至6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回顾央行2016年的工作成绩,并针对2017年的工作规划,提出十项主要任务。

对于2017年货币政策走向,央行指出,“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流动性闸门,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并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支持力度。”

针对流动性,2017年1月份以来,央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5950亿元,虽然有对冲财政资金集中释放,但是临近春节,央行似乎还是希望市场流动性维持在平稳中性偏紧的局面。而随着央行提出货币政策中性,那么长期流动性拐点是否出现,或将在今年出现诸多线索。

央行要求,“进一步加大对钢铁煤炭去产能、重点行业转型调整和京津翼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设立实施债转股子公司,过剩行业或将迎来一波债转股。

同时,对于房贷政策,央行指出,“要求因城施策,继续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此外,对于金融改革,央行也列出多项任务。对于最近几天吊人心弦的汇率问题,央行指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

与2016年不太相同,市场刚刚从元旦假期回过神来,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上演激战,多空双方你来我往,导致离岸人民币上蹿下跳。进而也引发了市场分析认为,“此次汇率处理方式,很可能是监管机构引导顺势而为之,进一步降低离岸市场做空力量的积蓄,做好市场预期管理。”

除了汇率以及利率改革之外,央行同时指出,“推进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点和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落实工作。”

6日下午,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具体的时间表,商务部需要和相关的金融主管部门进一步沟通,来推动放宽的措施早日出台。同时,非常注意风险的防范。为了测试风险,在自贸试验区里面要先行开放,在自贸试验区里开放看看风险是否可控,如果风险可控,就会进一步向全国推广。”

同时,央行还指出,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进一步推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及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

2017年货币政策前瞻

政策力度是决定宏观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需要政策力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根据人民大学“大宏观”团队的测算结果,2016年中国经济存在0.7个百分点左右的产出缺口,如果扣除房地产的“超常”拉动效应,经济增速会降至6.35%。

从2016年的宏观政策执行情况来看,财政赤字率达到近20年来的高位,再加上PPP和专项建设基金等多项“准财政政策”共同发力,因此财政政策的力度相对较大。相比之下,无论是数量型货币政策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政策力度都相对“稳健”。

货币政策力度不足的第一个表现在于,就数量型货币政策而言,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实际力度均没有达到目标值。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了两类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目标值,即“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截至2016年11月末,M2同比增速只有11.4%,明显低于“13%左右”的目标值。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为13.3%,虽然达到了“13%左右”的目标值,但是5—10月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一直低于13%,11月才达到了13%的目标。考虑到货币政策从出台到发挥效果存在时滞,因此货币政策在2016年的实际力度将大打折扣。

M2增速没有达到目标主要是因为基础货币增速偏低。M2由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决定,2016年以来货币乘数持续升高,已经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基础货币增速在2016年前两个季度处于负增长局面,虽然在第三季度开始由负转正,但是增速仍然明显偏低。2012—2015年基础货币增速平均为8.4%,而2016年前三季度只有2.4%。当前基础货币增速偏低主要是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所致,从“811汇改”到2016年10月,外汇占款降幅多达14.3%,其中2016年1—10份外汇占款减少了2.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不及目标值是银行贷款增速下降、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外币贷款持续负增长等因素共同导致的。考虑到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人民币贷款走势是货币政策操作的直接反映,因此可以重点关注人民币贷款的走势。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在2016年第一季度发力之后明显回落,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比1月降低了1.4个百分点,2015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考虑到2016年全年只有一次降准操作,可知货币政策并没有为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做出足够的努力。

货币政策力度不足的第二个表现在于,就价格型货币政策而言,实际利率不降反升。尽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给出明确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指标及其目标值,不过理论和国际经验都表明,利率是最重要的价格型指标,因此本文使用利率来判断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力度大小。而且,判断价格型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应该使用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因为,影响企业投资和家庭消费决策的是实际利率。尤其是,经济下行时期价格水平通常较低甚至出现通缩,即使名义利率很低,实际利率也可能处于较高水平。美国大萧条和日本大衰退的历史教训都充分表明,如果用名义利率走势来判断货币政策松紧,很有可能出现误判。

笔者通过计算发现,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实际利率(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下同)为3.37%,而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则分别升高到了3.68%和3.74%。在通胀压力较小、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大幅下滑的背景下,2016年央行始终没有采取降息操作,反映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力度明显偏小。

此外,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应该正相关。因为经济增长率越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越低,那么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就越少,从而使得实际贷款利率降低,反之亦然。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从2011年的9%降到了2016年的6.7%左右,然而实际利率却仍然处于2011年以来的相对较高水平,这同样表明当前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力度有所欠缺。

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力度不足主要是因为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导致货币政策在面临“衰退式泡沫”时受到掣肘。在经济下行时期,虽然宽松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很容易导致“衰退式泡沫”的发生。

为了避免“衰退式泡沫”,应该使用宏观审慎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通过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等方面进行调节,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有效抑制泡沫的形成。2016年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泡沫化趋势明显,这是典型的“衰退式泡沫”,7月和10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及要“抑制资产泡沫”(主要是指房价泡沫)。由于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尚不健全,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防范泡沫的职责,2016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由此可以推知,央行为了“抑制资产泡沫”而有意识地控制了货币政策的力度。

2017年中国经济仍然将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要想使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稳增长”,需要调整货币政策的整体思路。人民大学“大宏观”团队测算发现,中国经济仍将面临0.2个百分点左右的产出缺口,因此有必要继续使用积极的宏观政策“稳增长”。

笔者认为,如果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可以考虑将“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机调整为“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加大“衰退式泡沫”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是2015年股市泡沫和2016年房价泡沫之外其他形式的“衰退式泡沫”),因此需要采用“偏紧的宏观审慎政策”予以配合,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更顺利地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目标。

2017财政政策,撸起袖子干

“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新年贺词里的这句话,几天来已经刷爆朋友圈,成为热度最高的“金句”。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政府的钱怎么收、怎么花,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2017财政政策,打算撸起袖子怎么干?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麻辣财经进会场、访专家,来了个“跨年”大行动,终于把“料”搜来了!

有一点是不变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早就定了调子,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积极+稳健”已经搭档好多年了。还有一点有变化: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又有新意,就是强调“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2017年财政政策,怎样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有了更加具体的部署和安排。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明年财政工作将继续大力推进减税降费,并适度扩大支出规模;同时,用好增量、激活存量,有效保障重点领域支出。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