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大提琴曲谱_往事大提琴作者介绍

2017-05-16

《往事》是由王连三创作的作品,王连三数十年如一日,为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曲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一起来看看小编为你带来的“往事大提琴曲谱”,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往事》作者介绍

王连三(1926~1986年),男,清流县城关人。自幼酷爱音乐,民国30年(1941年)考入福建省国立音专,先攻理论和作曲,后在德国籍大提琴教授曼哲克的指导下,用3年时间修完5年课程,成为大提琴主修班优秀毕业生之一。

40年代,任国立福建音专助教、台湾师范大学讲师、台湾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奏、香港电影制片厂音乐师、香港电台大提琴独奏家,常在台、港、江、浙、闽等地巡回演出,博得好评。1950年,他放弃优厚待遇,以赤子之心,毅然回到北京,先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演奏员,作曲并教学。1954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王连三30多年来潜心大提琴的教学和作曲,培养大批乐队演奏员和教师,编写大量教材和乐曲,是中国大提琴民族化最热诚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大提琴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50年代初,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盛大的文艺晚会上,他担任大提琴独奏,与蒋凤之、郭兰英等艺术家同台演出。目睹一些剧团演奏的都是外国名曲,他深感不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终于创作出有福建鲜明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采茶谣》,这是中国第一首以大提琴主奏、管弦乐队助奏的乐曲。这首乐曲于1952年在北京剧场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日本丹羽正明先生在《读卖新闻》上评论:中国王连三先生的《采茶谣》的题材是以福建采茶歌为素材,在民谣的旋律反复出现之后,急速地出现华采乐段而结束,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使用亚洲的素材而以欧洲风格的曲式创作的这一倾向,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此曲随即传播到美国、德国、瑞士、日本、比利时等许多国家,被列为中国音乐院校的必习曲谱。后来,他根据港台生活中的见闻,创作《风雨童年》组曲,写出终日奔波于街头的“卖报童”、“擦皮鞋的孩子”以及因工伤失明而被赶出工厂的“盲女”和觉醒中的“童工行列”等十分感人的形象。他的15首大提琴练习曲在民族化表演技巧上作出新的探索。在六七十年代,他下工厂、农村、部队,经过较长时间体验生活,写出反映祖国建设的乐曲《创业颂》、《风景就数祖国好》。周恩来总理逝世时,他满含悲痛写下《永远的怀念》。

“文化大革命”中,王连三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艺术生命几乎被扼杀,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毫不动摇,198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他身患绝症,仍然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坚持教学和改革,被评为优秀党员。即使在病榻上,他也没有停止过工作,为全国大提琴比赛抱病写下《往事》和《相逢在北京》这最后两首乐曲,均获1985年全国应征作品奖。

1986年4月,王连三病情恶化,在北京逝世。

王连三数十年如一日,为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大提琴曲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他的著作《大提琴教学曲集》、《中国大提琴教材》、《随想练习曲》、《少年协奏曲》、《组歌》等,有22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往事》大提琴曲谱

《往事》大提琴介绍

大提琴的音色,宽厚、包容、温暖。

大提琴弦弓在不动声色地拉动着,极有节制地拉出了一条缓缓流动的含蓄而凝重的心河。一条柔而韧的心河。在这心河里,流淌着不为人知的缠绵回忆,漫溢着经时光沉淀过的远久而浓郁的诗意。你眼前显现的,是那个被往事包裹的人,神情悠远。她那延伸出去的忧郁眼神里,看到的是过往岁月里心与心的彼此交缠,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镂刻,是太多太多的温暖在往事里重重叠叠。窗外,早已经是树木凋零的深秋,而回忆却是她心里一朵永远不败的时光之花,是她生命精华的浓缩,是如水的夜色里,她永远凝望的一盏心灯。

是初相识时的惊喜,是心心相印的欣喜,是难舍难分的哀愁,是袅绕心底不绝于缕的馨香,是今生放手的痛,是来世相守的等。爱就是酸甜苦辣,就是所有的滋味,就是巅峰与谷底,就是生与死,也是平静年月里执着的关注。

猜你感兴趣:

1.海滨之歌简谱

2.沉思小提琴曲谱

3.春节序曲二胡曲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