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输液治疗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2017-03-18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儿童输液治疗心理健康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儿童输液治疗心理健康探讨全文如下:

1、社会沟通能力较健康儿童水平低

易患病的儿童在遇见生人的时候,多会躲避,害怕目光接触,以及不愿意打招呼;在与同龄儿童的玩耍过程中,积极性不足,孤僻不合群的情况多有出现。上述两点综合原因有很多,比如体质低下导致的懒动,家庭没有注意儿童的沟通能力培养等等,但是输液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否认是其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因素,所以采取必要的手段抚慰患儿的负面情绪,是身为一名儿科护士的责任,我们要做到不仅治愈患儿的疾病,还要使其能够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灵。根据工作以及育儿经验,总结了针对不同年龄层面、不同性格的患儿可采取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减缓因输液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1.10-1岁患儿

这个阶段的患儿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性格特征,而且性别因素不明显,在输液过程中可以统一采用“肢体抚慰”加“轻声安抚”两种方式。在输液过程中,最好由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怀抱患儿(在脱离父母治疗的情况下也可由护理人员实施),轻轻抚摸患儿的背部、腹部、额头或者轻捏手掌内侧、大腿(内外侧均可),一方面可以从触感上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患儿在熟悉的父母亲的抚触下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感。轻声安抚,是需要患儿的父亲或者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通过轻声低唱节奏舒缓的摇篮曲或者低声哄宝宝,比如不断的说“宝宝,不痛”“、宝宝,妈妈在你身边,不怕”“,宝宝真勇敢”等话语,一定要注意在针头扎入后的10分钟内最好能够持续轻声安抚,直到幼儿的呼吸平稳,肢体放松。不要以为0~1岁的宝宝听不懂话语,而不进行轻声安抚,宝宝在出生后对于周围事物的记忆都在形成,轻声安抚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调以及低缓的声音让小宝宝放松,另一方面让其产生感性的记忆,对于安抚话语慢慢的熟悉,对于大年龄阶段的患儿治疗铺垫。

1.21-3岁患儿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处于性格的形成过程,已经能够初步观察出幼儿的性格雏形,比如幼儿是否比较活跃,而且此时的患儿正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同时儿童的手脚活动增多,可以根绝患儿的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分为较活跃、易沟通的和较内向,活动不多的两种类型。

1) 较活跃、易沟通的患儿此类患儿,可以采用“动作吸引”或者“出奇吸引”加“语言安抚”。动作吸引、出奇吸引:父母、患儿其他长辈或者其他护理人员,通过一些夸张性的动作、比如鬼脸,或者其它一些舒适的动作幅度小的、容易使患儿开心或者关注的动作,使患儿从扎针上转移注意力语言安抚:有别于0~1岁的儿童的“轻声安抚”,可以以低缓的语速用聊天的方式,一边轻捏的患儿手掌内侧、大臂的多肉处或者轻拍小屁股,一边和患儿聊天,比如“宝宝,你会叫阿姨吗?叫我阿姨,好不?”、“宝宝,喜不喜欢妈妈(爸爸)啊?叫妈妈(爸爸)”“、宝宝,你真厉害,会将这么多话了”,通过语言的方式使其扎针中转移注意力。

2) 较内向、活动不多的患儿此类患儿,同样可采用采用“动作吸引”或者“出奇吸引”加“语言安抚”,但是也可以以颜色绚丽的物体或者书籍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而且效果可能要好于动作吸引。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扎针后,一定要给予鼓励,可以以拍巴掌的方式,一边拍巴掌,一边说“:宝宝,最棒”或者“宝宝,最勇敢”。而且,扎针后,要像对待0~1年龄段的儿童一样,通过抚触或者低缓的话语,使其继续放松,千万不能因为患儿的哭闹声音尖锐、动作剧烈或者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这样不利于安抚患儿情绪,而且会对患儿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1.33岁以上患儿

这个年龄段的患儿性格基本形成,并且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性别意识,所以除了要继续上面的安抚,还要对男孩、女孩分别对待。男孩可以激发其“英雄”心理,在输液前了解其喜欢的动漫或者喜欢的人物(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警察这样一类人物),然后类似“你看,喜洋洋扎针的时候一点不怕”(此时如果能有一些玩偶配合,并且模拟扎针的动作会更有效)“,警察是很勇敢的,枪打在身上都不怕,宝宝要像警察叔叔学习,不怕扎针”。女孩可以激发其“爱美”心理,比如通过芭比玩偶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护理人员,和患儿说“你看,宝宝生病了,病不治好怎么能漂亮呢?宝宝扎针后,头发会更漂亮的”。

2、结语

患儿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上述总结的辅助手段无法覆盖所有,只是针对多数的情况给出,在实际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条件、周围环境、患儿的实际情况(包括陪同患儿的父母长辈、患儿的生理心理情况)灵活处理,但是可以将“让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快乐或者平静的心理”作为一条总纲,任何手段的实施都是为了这一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治疗效果的巩固,而且可以患儿在治愈后仍然保持向上和阳光心态。

【相关推荐】

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2.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探究论文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4.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5.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探析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