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论文

2017-04-06

计划生育是指有计划的生育子女的措施,计划生育于1982年3月13日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6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论文篇一

《计划生育新政策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推行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效果明显,生育率已经完成了由高到低的转变。但生育率下降必然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等诸多负面的影响。下面,本文结合计划生育带来的问题,简要对计划生育新政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政策;问题分析

前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它使我国生育率已经完成了由高到低的转变,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速度,使得我国进入了一个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阶段,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政策也需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1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的基本判断

1.1 人口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低生育水平格局早已形成,人口减速增长已近尾声。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妇女生育率就出现了持续快速的下降,到 1977年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至 3 以下( 2. 84) ,1991 年更是降至 2 以下,低生育水平、甚至超低生育水平格局在中国早已形成。从 1988 年开始,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年净增人口数就出现了持续下降,这标志着自此中国进入了人口减速增长阶段,2000 年时中国年净增人口已不足 1 000 万人,2006 年时又跌破 700 万人。人口预测也显示,2025 年前后中国人口将停止增长,并转而进入加速人口负增长期。低生育水平与人口减速增长已持续 20 多年的事实清楚地表明,中国人口形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为己任的计划生育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

1.2民众生育意愿已根本性转变

目前,中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工作对象是“70后”、“80 后”及部分“90 后”,这部分人在生命孕育之初就接受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洗礼,与他们父辈不同的是,现在的育龄人群都是坐在教室里、电视机和计算机前长大的一代,少生已经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想生育多个孩子的人已经很少。民众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应该看到并重视、而不是一再漠视这种变化。

1.3 周边国家的生育转变及其启示

韩国、蒙古、印度、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的生育转变历程表明,中国在取消强制性计划生育后出现生育率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例如,普遍实行二孩政策的越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计划生育起步时间晚于中国,力度也远小于中国,但 2005—2010 年越南妇女的生育率也降至 1. 89 的低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当的泰国,2005—2010 年的妇女生育率更是低至 1. 63。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取消强制性计划生育后,中国妇女生育率经过可能的短暂反弹、在回到正常状态时会高于更替水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人口形势不会因机构改革和取消强制性计划生育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 计划生育负效应

30 多年来过于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已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显现。目前,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为十分之一,2030年将为四分之一,而到2050年,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专家认为,即使中国的经济仍能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到那时也难以养活这么多老年人,中国人老得比富得快。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来看,若不能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适当提高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未来劳动力短缺和老年人照料问题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是针对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作出的抉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计划生育政策亦不例外。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相比十七大报告的表述中“稳定低生育水平”,增加了“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表明我国今后将完善人口计生政策。另外中国8%的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因此,很多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男女比例失调也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大问题。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宏源指出,由于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男孩儿,许多孕妇将女胎流产。目前男女婴的比例是 120:100。10年以后,男性公民将多出五到六千万。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间接影响到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如果在总和生育率大约为1.6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话,如果政策调整后允许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就相当于增加五分之一的生育数量。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每年生育数量1600万人左右计算,增加1/5的生育数量,就会使生育数量增加320万人左右,每年生育数量会超过1900万人。如果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在每年增加的320万出生人口数量中,城镇可能会超过200万人。如果假设连续5年均如此,那么,5年后城镇0-4岁的婴幼儿将会增加1000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1/3。如果再考虑十八大确定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因素,城镇婴幼儿增加数量还会更多。

3中共十七大与十八大的计生政策对比

2012 年 11 月份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中,计划生育是众多家庭的关注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到现在,虽有一定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矛盾仍然存在,如人口与环境问题突出。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都是强制性的,而随着发展的不断完善,利益优待奖励政策开始实行,这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本文特对比了中共十七和十八大有关计生政策的情况。在十七大有关计生政策的报告中,计生政策的表述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而十八的表述有所区别,十八大的表述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再次要求所有计生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以务实重干的作风,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计生人口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可喜的是,十八大报告没有再提稳定低生育水平,而是强调要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表明中国不再只是控制人口数量,是同时关注人口素质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十八大还对近期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该方案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孩”。首先,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其次,到 2015 年,在实行“一孩半”(即有的地区第一胎为女孩的夫妇可以生二胎) 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这些新政策对于提高人口总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4计划生育新政策效果预测

随着计划生育新政策的推行实施,效果也将明显显现,将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将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极大的机遇。从相关产业来看,如奶粉行业、玩具产业、儿童药品、辅助生殖技术与产业和家政月嫂箱等细分行业,这些企业都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商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这么多年中,效果显著,但是负面影响也已经明显显现。国家及时调整实施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党的十七大报告.

[3]陈友华,胡小武. 低生育率是中国的福音? [J]. 南京社会科学,2011( 8) : 53 -59.

2016有关计划生育新政策的论文篇二

《浅论计划生育新政策》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针对计划生育出台了新的二胎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新政策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12月27日审议通过、并与2016年1月实施的《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新政策实施,突显了决策制定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切实巩固了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和谐。政策转变,是形势所致,也是趋势所引,随着社会而改变,随着发展而完善。

关键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政策转变

中国始终是一个人口大国,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口过多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为此国家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以便更好地控制人口增长,限制人口数量。最初的计划生育只有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者部分农村家场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物质资源紧缺等危机得到的家庭在生有一女儿的情况下,可以按要求生育第二胎。本文借助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计划生育新政策的改革,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所处状态以及深远影响而进行简要研究和探讨。

一、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概述

人口的增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正确有效地控制数量范围,成为每个国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早已成为国家基本国情之一,人口在带来丰富劳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快自然资源的消耗。为此,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宣布:“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计划生育政策自此开始在全国进行实施,成为中国当今社会经济不断稳定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

(一)旧的计划生育政策

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大校长马寅初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进行生育的控制,不过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国的家庭生育也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影响。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到了1960年代,政府才意识到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最终于1964年在党中央决议下设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紧接着在1977年8月12到18日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了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计划生育也因此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策,在随后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强化实施。计划生育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巨大成效和影响程度之深。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早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人口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人口不会因过度增长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然而对一个普通汉族家庭而言,则是需要有计划的安排生育子女。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前提下,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

(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议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个决议的提出,不仅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人口发展情况,而且是针对实际形势改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施行。新的计划生育在老政策的基础上,除了重申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内容,对于一个家庭生育二胎政策也逐渐加强和完善。最初的计划生育只有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者部分农村家庭在生有一女儿的情况下,可以按要求生育第二胎。新政策不仅保留了以往的二胎政策规定,还加入了新的条款,现阶段在一个家庭中,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便可享有生育第二胎的权利。放宽了计划生育大门的同时,也为当代党的下一步计划敞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户。然而新政策的提出,针对的主要范围集中在全国的独生子女,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一些有残疾的困难家庭,以及少数民族家庭,始终考虑到社会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经过调查研究,新的计划生育并不会导致人口暴涨,政策的相关后续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二、计划生育政策转变的原因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国家当前的任务和现状,也让我们意识到人口问题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还不能离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为了更好地保证中国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是必然趋势的结果。计划生育在为国家减轻人口压力的同时,它的一些副作用也慢慢呈现。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差距加大,男女数量比例失衡,人口老年化日益增加等问题已经倍受关注,如果国家始终保持一胎政策,会逐步破坏国家人口结构。因此,新政策的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一。

(一)男女比例失衡

当今中国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已经非常明显。无论是从全国大学生,还是社会从业人员来看,男性总数都远远高于女性,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重男轻女。在以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观念加上封建迷信,促使很多家庭认为生男孩是福的象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男孩还是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不管国家如何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如何改善,这种“生男孩好”的观念始终保留着,延续至今。除了观念的难以改变,还有配偶间的年龄差距不断增加,男女比例分布严重不平衡,都会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造成一定冲击。男性人口的萎缩会导致劳动力的减少;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就当前中国情形而言,必须转变“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加强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和学习,认清中国现状。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老龄化也是现阶段中国人口重要问题之一。主要是指在总人口中因为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动态。中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过多不仅对劳动力结构有影响,而且对劳动力素质也有影响。就劳动力结构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老龄化换言之就是人口的高龄化,在此年龄基础上的劳动人口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足,导致社会主导精神走向保守路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处于落后地位。在劳动力素质方面,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不能同年轻人口相提并论,行动反应有所迟缓,思维开始单一固化,接受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下降,从而使得工作效率大大减小,非常不利于劳动生产。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发展,老龄化的劳动者面对职业的复杂,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力较年轻人口而言非常有限。计划生育的有效改革转变,增加年轻人口数量,对于加大社会劳动力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平衡人口老龄化的比重是很有必要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