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结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结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结业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
摘要: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大学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剖析,提出了使二者有机的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它们遵循各自不同的规律和原则,前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二者互相关联,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教育内容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属于意识形态问题,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要求以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为支撑。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帮助其正确面对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2.工作方式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规范性的过程,强调从主观思想上进行改造。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明辨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保密原则和移情(同情心、理解心)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则要坚持公开原则和价值引导取向。在进行这两种教育的过程中,都强调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体验、理解和反思,这就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不涉及价值导向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没有移情取向,只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要视具体情况而有所偏向而已。
3.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与否主要看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解决、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潜能是否得到开发、心理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主要看学生能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能否在具体行动中贯彻落实这些内容。可见,二者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可以说,二者都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都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都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同为认知教育
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对于社会环境,自身表现等方面的认识。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更注重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人的影响。而心理健康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分析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
2.工作目标相同
从本质上看,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具有同构性,其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人的工作,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人格,使之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二者统一于大学生培养目标之下。
3.互相依存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共同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的心理健康上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焦虑、苦恼、压抑、人际敏感、矛盾冲突等的身心症状,作为检测心理健康与否的尺度,是目前高校应用比较普遍的大学生人格健康测试问卷。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概括为: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新挑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在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三是随着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以及今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较为固定的学习、生活方式被流动性大的学习、生活方式所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加之学生课余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推向了“准”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紧张性心理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成长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以及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其中一些适应不良者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感到难以适应,导致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出现心理上的失调,严重的则可能产生或轻或重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二是独生子女和大学人生转换期问题的交互作用,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尽管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但比较动荡多变,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三是特殊成长经历。宁夏地处西部地区,经济条件都很落后,经历高考挫折的宁夏高校学生,来到自己原本并不想就读的本地大学,面临着如何接受现实、重新振作的问题。因此,他们除了需要解决正常大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这一共同课题外,还要解决锻炼意志、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途径
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多渠道开展、全方位进行。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准确判断心理问题,及时应对心理危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建设,配备必要数量的人员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此项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研究。要通过工作研究,进一步解决那些难点、焦点问题,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突破瓶颈,获得长足发展。总之,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好,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好,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幸福生活、健康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到育人工作中统筹规划、通盘考虑,从而形成工作合力,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引发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终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防止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系、部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学生骨干为心理信息员队伍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蓉生新世纪高校“两课”建设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刘兆吉杨宗义,曾欣然)高等学校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肖先绪道德内化的心理结构、规律与德育’[M]教育研究,1991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结业论文篇二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多样,信息渠道日益增多,由此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不断增加,引来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从而总结出了两者相结合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和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其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综观起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有政治性、实用性、时代性、渗透性这四个明显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它有以下四个特征: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有着明显的阶级性,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并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工作使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它属于高校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它没有阶级性,不直接解决立场观点问题,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和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消除心理危机。由此可见,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同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较高的思想素质为保证。思想是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高层次的部分,高尚思想的形成是认知、情感、意识、需要、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心理基础。这使二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有着某种一致性。这种联系和一致性,表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因而就显得更加典型和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二者实际工作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实际教育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等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相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大学生,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杂,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是难以奏效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可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在教学方法上相结合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课堂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更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邀请专家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将集体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结合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改变过去心理健康教育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进行的方法,要主动、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使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标准的观念,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要积极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注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行为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做到潜移默化,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3.在教育队伍上的相结合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尚不稳定,其人员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医务人员等组成。要达到二者结合,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才能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但是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把政治辅导员培养成为心理辅导员,让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对学生进行政治辅导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使两者相溶相通,其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辅导员有着其他老师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培训工作应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从理论意义上来讲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只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大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高层次部分。因此,思想教育过程不仅是以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
第二,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与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目标与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展个性心理,学生的社会适应、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2.从现实意义上来讲
第一,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地位由主导、权威者变成协助者和治疗者,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为把握学生的思想实质并对症下药提供了可能;同时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态度,由于双方情感一致或基本一致,学生对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因此就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大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心理健康这一基本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在接受教育时,如果大学生的某些思想或是心理因素存在偏差,就可能对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的理解产生阻碍,从成才教育的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我们如果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单纯靠制度去规范管理他们,甚至采取强硬的态度,强制性地要他们选择某一价值取向,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适应新形势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N].人民日报.2000-06-29(01)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郑翔.心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相融合[J].思想工作探索,2004,(2):62-64.
[5]李彬.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法制与社会.2009.(18)
[6]袁岗.余红.袁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05)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