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文化风俗习惯

2016-11-12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为南亚山区内陆国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相接,东与印度共和国锡金邦为邻,西部和南部与印度共和国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北方邦和北阿坎德邦接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尼泊尔文化风俗习惯,欢迎大家阅读!

民族和民族的差异,最集中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方面——这也就是钱锺书所谓“文明见异思迁,文化积重难返”的意思:文明事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容易模仿和学习他国,可以日新月异;而文化事物则是民族基因血缘,难以撼动。

说到文化,我们不能不先谈谈它的教育与出版这两个文化“硬件”。就教育而言尼泊尔全国有5所大学:特里布文大学、马亨德拉梵文大学、加德满都大学、博克拉大学、普尔阪查尔大学。其中特里布文大学下设61所直属分院、4座研究中心和134所私立分院2005/2006财年,共有学校34543所,同比减少6%。在校学生增加6.6%,达646万。

出版方面,截至2006年3月,全国注册发行的各类报刊有4286份,其中日报313份,周报1506份,双周刊300份,月刊1313份。全国最大的两份日报均为官方报纸:《廓尔喀报》,尼泊尔语,1902年创刊;《新兴的尼泊尔》,英语,1965年创刊。此外还有《加德满都邮报》和《康提普尔》等多种日报。尼泊尔国家通讯社为全国唯一的通讯社,官办,成立于1962年4月。尼泊尔广播电台是全国唯一的电台,官办,成立于1948年,用尼泊尔语和英语广播。尼泊尔电视台创建于1984年,1985年12月28日正式在首都开播,目前每天播放18个小时,通过卫星传送。目前共有7家电视台,包括5家私营电视台。美国,印度和英国的一些电视台占据了电视里的绝大部分频道,其本国只有两个电视频道。中国在2003年开始援助他们建立第三个电视频道

就思想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言行举止这些“软件”而言,显而易见,其受印度影响很大,比如说他们的英语虽然有很多人会说,包括一些在私立学校上学的小学生,但是他们的英语口音很重,甚至一些在公立大学教英语的老师都不例外。其原因是:50年以前,尼泊尔的英语老师都是来自印度,所以他们也和印度人一样一直说着印度英语,后来他们自己教自己,近亲繁殖,情况一直没有改变。另外,由于从小看印度电影,以至于很多尼泊尔人都无师自通会说印度语,但是印度人不会说尼泊尔语。还有很多人选择了印度留学。

跟印度一样,尼泊尔社会等级森严人们普遍崇尚顺从 ,所以种姓和身份可能是这里最为重要的文化概念。 种姓不仅仅决定一个人的身份, 而且还决定他的事业 、婚姻 、如何于其他尼泊尔人交往以及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在尼泊尔人的生活中,礼拜 、祈祷 和宗教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认为神灵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 他们存在于时间万物当中, 可以自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尼泊尔人的心中神灵无处不在,当他们行合十礼时 ,其实是在向你身体内的神灵致敬 。 因果报应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宿命论盛行的氛围 ,往往持有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假如遇到挫折, 许多尼泊尔人都只是耸耸肩膀听之任之, 而西方人通常会感到灰心丧气。

尼泊尔的生活方式也传统意味十足:多数民族通常都是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尼泊尔的印度教社会任然保持着包办婚姻的准则, 虽然追求自由恋爱婚姻的人越来越多, 但婚姻双方通常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 都应该属于同一个姓种或同一民族。 西部偏远山区许多年来一直实行一妻多夫制, 而且对于尼泊尔妇女来说, 决定不生孩子, 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你没有孩子, 她们通常会可怜你 ,对于她们生儿子就是一件莫大的功绩,因为对信奉印度教的家庭来说一些宗教仪式只能由长子完成 ,许多民族将女孩视为一个经济负担 ,而且女孩出嫁的成本非常高 。

尼泊尔有句谚语 “到什么地方穿什么衣”。在当地, 女人穿短裤紧身衣和暴露的衣服都不是不合适的 ;男人只有在徒步的时候才能穿短裤,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穿衬衫。

裸体在尼被泊尔都是不被接受的,男女当众示爱会遭白眼的。尼泊尔男人通常手挽手走在街上, 但这是并不带丝毫的同性恋暗示。 拔高嗓音或大声叫喊是一种既不礼貌的表现, 并且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尼泊尔人很少握手, 行合十礼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注意:脚处于身体的最下端 ,千万不要用脚接触任何东西) 尼泊尔人不喜欢给出否定答案或者根本没有答案, 如果当地人给你指错了方向或者让你饶了远路 ,那是可能因为他们怕你失望。他们还认为火是神圣的。所以不要将垃圾或烟蒂投入火里。如果去当地的尼泊尔人家里访问 ,进门前要脱鞋4.餐饮风俗与习惯尼泊尔的餐桌礼节从一开始就很独特:清晨通常只有一杯甜茶,到了上午才能吃早餐。

尼泊尔人最通常的表示致意和欢迎的方式是双手合什然后说“那马斯特”(Namaste)或者“那马斯卡”(Namaskar),谢尔巴人则已敬献雪白哈达致意和表示欢迎。对于最重要的任务的到来,则以代表印度教神话中5个著名妇女的“潘奇卡尼亚”礼(Panch Kanyas)相迎。这种致意方式被认为是最吉祥的。迎送国王就必须用“潘奇卡尼亚”礼。熟人见面以“兄长”称呼。对婆罗门称“爷”,婆罗门的妻子称“奶奶”。但是,用不好则用贬义。对尼泊尔人的尊称最好在其姓名后加一个“吉”的音,不管其种姓如何。“吉”的音加在第一个名字或种姓名字之后表示礼貌,而加在第一个名字后则表示彼此较为熟悉。

对婆罗门或年长的人表示尊敬以低头致礼,而年长者则以右手放在对方头上以示还礼并表示祝福。每日早晨,每个尼泊尔人通常都要触摸年长者的脚。进尼泊尔人的家必须将鞋脱在门外。对尼泊尔人不能问其什么种姓或亚种姓。尼泊尔人之间传递东西要双手,不能单手,尤其不能用左手,因为尼泊尔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住宿方面,尼泊尔居民的房屋以南北向为主,一般都建于高地上,绝大部分是楼房。大米是一般尼泊尔人的主食,山区人民的主食主要是玉米、小米和荞麦。富裕的人家一天四餐,普通人家一日两餐,而且饭食比较简单。尼泊尔人喜欢吃薄饼、土豆、青菜和羊肉,爱喝牛奶和茶。吃饭时,每人一个盘子,盛放主食和蔬菜,用手抓着吃。

跟所有传统社会一样,尼泊尔社会也存在许多禁忌:信奉印度教或佛教的尼泊尔人,一向以礼仪为重,慈悲为怀。他们见面时一般不握手,而是彼此双手合十,交谈中常用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否定。有客人拜访,临别时,主人一般送客人三件礼:尼泊尔帽、廊尔喀腰刀和登程鞋。尼泊尔人对黄牛十分崇拜,他们视黄牛为 “神”,将其比作“母亲”,并规定为“国兽”。因此有许多关于牛的禁忌:不得宰杀牛,忌食牛肉,不得用牛革制品,禁止牛肉、牛罐头进口。尼泊尔人忌讳在同一盘中用餐。

就宗教而言,宗教在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黎明的晨曦进人千家万户时,每家的男女老幼便携带着奉献给众神的贡品到印度教或佛教的寺庙去。他们通常都用钢或其他金属的小盘盛着大米、红粉和小黄花辫之类的贡品,把它们摆在神像面前祭献,然后把贡品与泥土搅拌一起,搽一小点点在前额的两眼之间,以示神灵存在的象征。这样的宗教仪式随时随地、任何场合和活动都在举行。这是尼泊尔宗教的基石,从远古神话时代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对尼泊尔人来说,一次次的奉献贡品可以保持和加强他们与神的感情交流。

尼泊尔宗教活动的另一个基石是祭祀。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开工竣工典礼,不管是宗教节日还是什么庆典,从喜马拉雅山到特莱平原,人们都以各种极其简单或极其盛大的形式祭扫。祭扫一般都是宰杀一只公鸡、一只公羊或一头公牛,这不仅意味着当着神的面杀死一头牲畜,而且意味着使一个“不幸的兄弟”从作为关押牲畜的监牢中得到一次解放,给他再生为人的一次机会。

尼泊尔最大的宗教节日是初秋的德赛因节,几天内就要杀1万头牲畜,其中主要是山羊。而更通常的是在达克辛卡利(Dab-shinkali)寺每两周举行一次杀鸡或杀羊祭扫。在较次要的寺庙,这种祭扫一般都在每周星期天或星期六举行。

在尼泊尔,通过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加宗教活动。对于一般人来说,虽然这只不过是重复千万次的姿态,但却是感知无处一不在的神灵,是人类强烈尊严感的升华。

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约据统计,尼泊尔居民中印度教徒占90%,佛教徒占7—8%,其他教徒占1—2%。但是,在尼泊尔,印度教和佛教往往相互混合在一起,特别受从远古就流传下来的万物有灵崇拜为背景的密宗的影响,人们往往同时崇拜两种宗教的神。像尼泊尔这样一个人兼有多种崇拜和参加多种宗教典礼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多种崇拜表现了尼泊尔人民在宗教信仰上的宽容。虽然法律禁止改宗,对于改宗者或迫使他人改宗者要处以长期的监禁,但人民群众中既信印度教又信佛教的现象很普遍,印度教和佛教教义相互渗透。例如,加德满都的大多数尼瓦尔族人都是佛教徒,因为他们的家庭教士都是密宗佛教,但尼瓦尔的村民们也崇拜作为村里保护神的密宗印度教神。当一个人皈依佛祖以后,并不意味着他不再是印度教徒。事实上,佛教徒视印度教三位一体的神婆罗贺摩、湿婆和毗湿奴为原始的佛祖的化身,在佛教起源说中给这个三位一体神以重要位置。同样地,印度教徒也视释迎牟尼为毗湿奴的化身。

总之,尼泊尔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宗教色彩十足的国家——这也多少说明:为什么这个国家直到2008年才建立民主共和国;当然,这也说明民主共和是怎样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