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特征
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那么你对生活方式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生活方式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
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除这一规范表述外,亦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①限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这是狭义的生活方式含义,相对来说前者则为广义概念。②仅指个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相当于生活风格的概念。
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生活方式作为内涵丰富的复杂概念,具有4个不同的特性。
①综合性和具体性。生活方式同生产方式相比,在范畴特性上的区别:生产方式是在社会形态的层面上表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属于客体范畴,主要涉及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生活方式既可从社会形态的层面上表述为社会生活方式,也可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层面上表述为群体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属于主体范畴,从满足主体自身需要角度不仅涉及物质生产领域,
也涉及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更广阔的领域。它是个外延广阔、层面繁多的综合性概念。任何层面和领域的生活方式总是通过个人的具体活动形式、状态和行为特点加以表现的,因此生活方式具有具体性的特点。
②稳定性与变异性。生活方式属于文化现象。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制约下的生活方式有着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它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传承性。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相继更替了几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但该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特点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该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使它在发展中往往具有对新的、异体的生活方式的排斥倾向。但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又必然随着制约它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迁,这种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方式的社会变迁在一般情况下采取渐变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变革时期则采取突破方式,并表现为某种超前性。
③社会形态属性和全人类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活方式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则具有阶级性。比如,在奴隶社会存在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封建社会,存在农民和地主两大阶级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具有非社会形态的全人类性的特点;
a.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属性,而且具有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种的繁衍的自然属性的特点;
b.在同一民族中,不同的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形成各阶级、阶层共有的民族性;
c.各国之间的交往,又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形成着共同的规范、准则;
d.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接近,促使各国、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形成越来越多的趋同性。这种超越社会制度的共同属性,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借鉴成为可能和必要。
④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人们的生活活动,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一定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水平,这些构成了生活方式的数量方面的规定性,一般可用生活水平指标衡量其发展水平;对于某一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特征的描述,也离不开对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财富利用性质及它对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大小的测定,表现为生活方式质的方面的规定性,一般可用生活质量的某些指标加以衡量。把生活方式的数和质的方面的规定性统一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某一生活方式的范畴属性。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生活方式是生活主体同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复杂有机体,基本要素分为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和生活活动形式3部分。
生活活动条件
在人类历史的每个时代,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都规定该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在生产方式的统一结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活方式不但具有最终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往往对某一生活方式的特定形式发生直接影响。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巨大力量。而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制度,则规定着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类型。当代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与此相适应,也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价值目标的提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政治法律、思想意识、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也从不同方面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具体特征。如居住在不同气候、山川、地貌等地理环境中的居民,其生活方式就具有不同的风格、习性和特点;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又使其生活方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对某一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来说,影响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有宏观社会环境,也有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微观社会环境。人们的具体劳动条件、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教育程度、闲暇时间占有量、住宅和社会服务等条件的差别,使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阶层、职业群体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形成明显的差异性。
生活活动主体
生活方式的主体分个人、群体(从阶级、阶层、民族等大型群体到家庭等小型群体)、社会 3个层面。任何个人、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主体的人的活动方式。人的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主体会形成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的主体结构中,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对人们的生活活动起着根本性的调节作用,规定着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方向;社会风气、时尚、传统、习惯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对生活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成为影响生活方式的深层力量。个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以特有的方式调节着人们的生活活动和行为特点。生活方式的主体在生活方式构成要素中具有核心地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个人的价值选择在生活方式形成中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日益增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生活活动形式
生活活动条件和生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必然外显为一定的生活活动状态、模式及样式,使生活方式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不同的职业特征、人口特征等主客观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必然通过一定典型的、稳定的生活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生活方式往往成为划分阶级、阶层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