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经典的小故事

2017-03-05

相关话题

有很多关于名人励志的经典的小故事都是很值得小伙伴们看看的,那么名人励志经典的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经典的小故事: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现实

他出生在南非,却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当年父辈为躲避日军屠杀,举家远迁南非。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医生。23岁时,他获得金山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可是,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非,他的黄皮肤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的。但他凭借在全校189名毕业生中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进入南非最好的医院——约翰内斯堡综合医院,成为这家医院史上第一位非白人医生。

只因为自己的黑头发、黑眼睛,所以在白人统治的医院他备受排挤。不仅薪水仅为白人同事的一半,甚至有些白人病号拒绝接受他的诊治。记得有一次,一位重症患者高烧不退,全院上下束手无策,他却很快就找到了病因。当病人看到给自己看病的是位黄皮肤医生时,一度拒绝。在他的耐心说服和对症治疗下,病人的体温很快恢复正常。之后这位白人逢人便说:“那位中国医生真是好样的!”

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1977年他前往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综合医院工作。可是,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医院里,他的华人身份同样受到别人的歧视。一位教授甚至打赌:如果他能把病人体内两个柚子大小的肿瘤完好无损地切除掉,就送给他一张昂贵的核桃木桌子。经过精心准备,他把貌似不可能的手术做得漂亮干净,不但赢回了核桃木桌,更赢得了华人的尊严。

1980年,他转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致力于糖尿病研究。当时,要想通过胰腺细胞的移植治疗糖尿病,是业界公认不可能攻克的技术难题。但是,他却不畏艰难,潜心钻研,最终完成了该校第一例胰腺器官移植,成功挽救了一名糖尿病女患者的生命,在业界引起了轰动。

为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让更多的人获益,1991年,他告别象牙塔,开办了一家糖尿病药品公司。之后,他又创办了美国第二大注射用仿制药生长企业——美国药品伙伴公司,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赚得盆丰钵满。他也从一名外科医生转变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商业的成功、财富的暴增,让他一夜成名,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追求的步伐。不久,他又向更高的目标——新型抗癌药品的研究迈进。当时,泰素(Taxo1)是全球最畅销的治癌药物,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但效率低、副作用大。能不能研究出一种比泰素更先进的治癌药物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新的技术难题中去。10年磨剑,10年攻关,他运用专利的纳米技术,把活性成分紫杉醇和只有红细胞1%大小的纳米白蛋白颗粒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功研究出无溶剂型抗癌药——紫杉醇纳米制剂。它不但比泰素疗效高出一倍,而且副作用更小。2005年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紫杉醇纳米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乳腺肿瘤。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的无溶剂型紫杉类化疗药物。如今,注射用紫杉醇已售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治癌药物。

他就是陈颂雄,集外科医生、科学家、企业家于一身的华裔生物制药大亨,一位把无数“不可能”变为现实的传奇人物,2011年福布斯美国富豪排行榜华人首富。

陈颂雄的创富神话告诉我们,确立目标,全力以赴,奋勇拼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把“可能”变成现实,你,同样能够成功。

名人励志经典的小故事:让我当个句点吧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

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运用巧妙的手腕把英军与美军团结起来,糅合两军成为一只无坚不摧的勇猛军团。艾森豪威尔领导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旺盛,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谈到领导统御的问题,他找了一根绳子摆在桌上。他用手推绳子,它不动;改用拉,整条绳子都动了。艾森豪威尔说:“领导人就像这样,不能用推,要以身作则,用拉。”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幽默。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天下大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就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则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此事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伤亡惨重,于是鼓励大家献血。一名士兵对艾森豪威尔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千万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还有一桩趣事。有一次他参加某聚会,会中有六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五人的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点,就让我当那个句点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名人励志经典的小故事:既要快乐也要效率

在一个企业里,效率和快乐总是对立的,看你选择哪一个。而栾润峰偏不信这个邪,他的答案是“两者都要”。

从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到常州市第一位计算机讲师,从国内第一批MBA到金和软件的总裁、精确管理思想创始人,栾润峰在不断蜕变着。如今,他已经把自己的精确管理思想输送到各大企业,金和管理软件的销量已过亿。

“‘精确管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让人快乐高效。”栾润峰说,掌握到每一分钟,控制到每一分钱,并让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使员工更快乐,这就是“精确管理”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一台普通的PC机好几万元,加上各种配套设施无疑是一大笔开销。栾润峰所在的一家大型国企就购进了这样的电脑,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可事与愿违。栾润峰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对一家企业来说,资金和技术不是管理的关键,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当人变成机器的一部分,一定会感到不快乐不自由,人性的弱点就会一一暴露出来,企业的效率自然越来越低。

可很多管理者对此视而不见。

“中国的中小企业老板往往是忙了生意,丢了管理,抓了管理,没了生意。”学计算机出身的栾润峰更像是一位为企业把脉治病的“医师”,一门心思关注的是中国企业的健康。

“传统管理中,管理就是‘卡’。很多时候,员工需要改变自己的某些个性和个人目标来实现老板的目标,表面上员工服从,但是在心里却并不开心,这样事倍功半,效率逐渐递减。”栾润峰说:“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心,但管人心不能靠洗脑。”能不能不改变别人,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比如,人们开车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看仪表盘、反光镜,为的是不断调整自己的速度和位置,规避可能发生的危险。而“精确管理”,就是让企业在每一个员工面前放一面“镜子”。员工有了精准的“驾驶舱”,开车就会心中有数,一些小的问题就可以提前规避,也就油然而生“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快乐、高效的前提。

1996年,栾润峰去IBM公司美国总部考察,在接触了互联网并了解其在当地企业的使用情况后,他忽然意识到:如果把自己研究的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那将是划时代的超越。

经过和创业团队一年多的研发,1997年,金和诞生了第一款自己的管理软件。

但这个“天方夜谭”式的管理模式并不被看好。接下来的几年里,栾润峰开始了艰难的游说。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确管理的妙处,他到处寻找讲解的机会,甚至许诺:凡是企业高管,只要来听三个小时“精确管理”,如果觉得不值,每人给200元听课损失费。

直到2001年3月,金和软件才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从卖出第一套软件有了收入到企业真正开始盈利,金和又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在栾润峰看来,管理是有文化的,而他的“精确管理”就是专为中国人量身定做。栾润峰说,中国文化土壤里,其核心是精确分析人性,重视人的管理,“国人头脑灵活,但民族性格差异不能用好坏来评价”。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人是不可改变的,“人要脸,树要皮”,说的是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主动自我规避。“这些老话说的其实都是非常实用的管理哲学,而老祖宗说的‘无为而治’正是‘精确管理’的目标。”栾润峰说。

基于这种无为而治、自我管理的理念,2009年,金和软件的绩效管理放弃了传统意义上考核办法,进行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员工自我评价,主管不再参与打分。一开始有的员工会高估自己的绩效,而有的员工也会低估绩效,这些在HR复核时都会提出来并予以纠正。不过,实行一年以后,这个数据越来越准了,大家的工作计划也越来越完备。

栾润峰说,金和软件公司共有员工1500多名,按正常测算,管理人员至少应在100多名,而我们只有10名。运用精确管理思想及其工具载体,不仅能大大节省管理费用,还能大幅提升企业组织绩效。

如今,“精确管理”在业界得以普遍传播、应用。据了解,现在每天有数十个行业的近两万家企事业单位使用精确管理软件,包括中国电信、松下等知名企业,“精确管理”也使金和软件一跃成为业界知名企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