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方式及特点

2017-05-11

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自主学习方式,欢迎阅读。

什么是自主学习方式

首先,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力,能够抵御各种诱-惑,还要对外界的干扰,做到波澜不惊。比如,上完补习班后是巩固一下所学知识呢?还是玩电脑呢?这个选择的后者对一些人很有诱-惑力。但一定要选择前者,因为把课上的内容再巩固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否则又忘了等于没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经历。

其次,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绝不能把别人的计划照搬过来。因为你有自己的习惯,别人的计划化不一定适合你。想让计划适合自己并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开动脑筋,自己思考了。

第三,利用周末和假期查找自己的漏洞。找出自己的弱点,加强练习,直到熟练。一段时间之后,你在这一方面你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四,要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我们不仅要学,在学完了之后还要检测自己。避免我们对自己满意,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到过招的时候,才埋怨对方不按套路出拳。

浅析自主学习的方式及特点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与要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把自主学习概括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通俗点讲,自主学习,就要达到“想学”、“会学”、“能学”。具体说来,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

1. 有目的的学习,也就是“想学”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自己确定或者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可能是学生认为非常有趣的内容,也可能是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动力源泉。自主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生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有选择的学习,也就是“会学”

学生在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后。而且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查阅资料,也可以是动手实验,还可以是同学之间或与老师进行讨论。

3. 有独创性的学习,也就是“能学”

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学习。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能联系学生的丰富的已有的经验,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这方面,齐莫曼和里森伯格的建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噪声的危害之后,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噪声有没有好处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先表扬学生能用辨证的思想看问题,然后提示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者通过上网查询的办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而且还交给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以后有类似问题时,学生会主动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2. 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

(1)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具体的学习策略。例如在自主学习摩擦力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一个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学摩擦力的方向,而且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认识力的方法。自主学习之后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总结自主学习方法这也是掌握学习策略的好时机。

(2)是要提供多个范例,讲明策略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策略练习的机会,使之熟练运用。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学生总结学习力的方法,在以后学习其他力时,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以前学习摩擦力的方法进行学习。

3.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随着自主学习机会的增多,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就变得重要起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提示学生及时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学的时候,我们应该交给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让学生形成一个习惯,在闭合开关前,必须检查电流的连接是否正确。交给学生一些判断断电路故障的方法,当电路有故障时学生能够自己排除,这就是一种自我监控。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多方获取信息,费力费时多,学生负担加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阶段都适合自主学习。在学习阶段的初始期,培养习惯,了解学习规律,获得学习方法。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作用逐渐减小,学生的自主参与逐渐增多,当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规律,获得足够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指导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造就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高分低能者。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意识和知识经济,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是一种固有的、前人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内容,换句话说,知识不是死的。现代教育提倡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传统教育提倡的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授人以鱼”。“鱼”吃完了就没有了,没有新知识补充,资源也就干涸了;而“授人以渔”提倡的是教会学生养鱼和捉鱼的方法,学会了养鱼的方法,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学会了捕捉鱼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动手去抓鱼,也就不愁没有吃了。所以,现代教育提出了自主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是真正地从未来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考虑的。

什么是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

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二)自主学习的要素

1.行为的主体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

2.课堂里的教师

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实际上就确定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已经唱惯了主角,已经习惯了一种灌输的教学方式。现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将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绝不是课堂学习之外的旁观者。应该说,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务更重量、要求更高了,教师的教学更人性化了。

3.目标与素材

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前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重要的任务。《课程标准》为水平四学生设置了五个领域的所有水平目标,以及提出来为达成水平目标一些内容建议框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水平目标和内容建议框架,确定某一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群,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构想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种设计方法的特点是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大量的基础资料,并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并让学习者在课堂上设计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并利用这种活动方式实现课的学习目标。教师所设计的各种可操作性学习内容只不过是预先准备的,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通过暗示、启发、诱导等给他们提供帮助。由于这种教学形式就像建筑工人造房子一样,先由设计师提供房子的图纸,再由建筑商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如水泥、砖头等,建筑工人就可以根据图纸造房子了,这也被称为“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建筑房子所不同的是,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提供的“图纸”学生是可以进行“个性化建造”的。

(三)自主学习的特点

1. 独立性

自主学习是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相对宽松的时间,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加以证实。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独立性学习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支持,但不要用简单的、直接的办法,而应该用启发、引导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最终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改进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见案例四)。

案例: 独立进行学习

在一节体育课上,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学习目标:发展弹跳力。对于这个学习目标,教师是这样解释的:要发展弹跳力,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弹跳力的现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测量一下原地纵跳摸高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个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就说明弹跳力提高了。于是学生们非常高兴地进行了原地纵跳摸高的原始成绩测试。接下来就是用什么方法和用多少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弹跳力了。教师给了学生两周的时间,用什么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这节课上也要求学生用自己决定的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咨询。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跳绳,因为跳绳是最通常、最熟悉的练习方法,有一位学生选择了负重深蹲跳,另一位学生选择了负杠铃(15千克重)站立连续跳,还有一位学生选择了背沙袋连续跳,可是,这样的弹跳力练习只能坚持几分钟就做不动了。教师告诉大家,发展弹跳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经常变换练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保持新鲜感,二是方法之间可以起到相互有调节和补充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求学生要持之以恒,天天练,但不过量。最后,教师鼓励大家:“今天同学们的练习方法很多,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相信大家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练习,两个星期后的今天,是大家展示自己进步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学生的回答是响亮的。

评析:自主学习不是现场的即时表演,不是仅做几分钟练习,摆个花架子给别人看的,也不仅是教师提出目标后放任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地达成目标。

2.差异性

由于学生各自条件的不同,如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体能和运动技能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也就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达成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就不一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种差异虽然也客观存在,但是,我们最终是用评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差异问题的,即用成绩的量化为检测手段,用分数的多少作为结论的。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考虑学生之间原有的差异,并不观察学生对达成目标的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见案例五)。

案例: 他终于跑了

一位体育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在第一节体育课上,教师想检测一下所有学生的体育基础状况。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跑50米的检测方法。这时有一个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己身体不好,今天不跑。教师同意了他的要求。想不到的是,第二次课时,这位学生仍然不愿意跑。教师听到了一位同学说:“他不会跑,他是南极企鹅!”(曾经有教师说他跑步的姿势像“南极企鹅”),于是这位学生就得到了一个“南极企鹅”的雅号。课后,这位教师走访了该学生的前任体育教师,访问了他的家长,知道了原由:这位学生在初一年级参加50米跑时,由于他

的跑步姿势很难看,遭到了上课教师的嘲笑。而跑步姿势差的原因是由于医疗事故,导致了该学生小时候就形成了臀大肌肌腱粘连,影响了他的动作幅度。教师再次走访了医院,医生告诉他,这种现象可以在发育前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这位教师又慎重地说服了该学生的家长,该学生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几个月后,这个学生终于又出现在体育课上了。同学们不再笑他是“南极企鹅”了。虽然他的跑步姿势还不算很好,但是他已经可以像别的学生一样跑了!虽然他跑的速度还是跟不上别的同学,可是,他再也不怕跑了!看到他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评析:这位学生碰到了一位好教师。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差”而把他置于其他学生之外,反而千方百计地寻找他“差”的原因,帮助他从根本上解决了困难,让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自由奔跑在操场上。跑的快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已经能够跑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一)体验学习

这是最普遍的学习方法。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要了解一种运动活动,先要去尝试一下。传统的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细加工后灌输给学生的,例如,教学生打篮球,就直接从运球、传球开始教,而运球的教法早已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熟悉,即先教原地高运球,再教原地低运球;学生学会了右手运球,再学左手运球;学会了原地运球,再学行进间运球;学会了直线运球,再学曲线运球等等。因为,这种教学步骤已经约定俗成。在这样的程序化教学中,教师从来不去理会学生的感受,从来不去考虑学生的需求。那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什么是学生的感受呢?用学生的语言来说,这样的学法,一是枯燥,二是不好玩。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现在不是运动员,将来也不想成为运动员,他们并不需要运用如此正规的技术动作来打篮球,他们最基本需的求就是通过打篮球(或各种体育活动)来舒散一下自己的筋骨,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其实也就返朴归真到了篮球运动的初衷,篮球运动的产生不就是为了娱乐嘛。因此,篮球学习的最初阶段应该是让学生体验,而不是将经验传授给学生。

给学生一只篮球,给他一片场地,难道学生会束手无策地看着篮球发愣吗?难道学生看不懂这个高高悬挂在上面的篮圈是干什么用的吗?不要说是篮球,就是再换上一种学生完全陌生的体育用品,如壁球、板球等,学生照样会去玩,只不过此时学生的技术是不熟练,在行家里手看来不象样罢了。因此,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应让学生尽情地体验。例如。在体验性学习篮球中,学生会得到些什么呢?第一是快乐,第二是满足,第三是成就感。之所以得到快乐,是因为游戏的形式无拘无束;之所以得到满足,是因为不良的情绪得以发泄;之所以产生了成就感,是因为自己能和他人一样地“征服”了篮球。学生更能从这种学习篮球的初始活动中获得身心方面的益处。

关键的问题是在体验性的学习之后,我们该怎么做?是不是永久地停留在这种初始学习的体验阶段上?当然不是。在体验性学习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二)实践学习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例如,跑是一种最基本的活动能力,这

种能力是通过从小到大不断地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才形成的,学生跑的能力并不是先由教师教给儿童什么“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之类的基本技术之后才形成的。孩子之所以能跑、会跑,是与生活中是否经常得到实践的机会相关的,有的孩子从小就漫山遍野地跑,有的孩子从小就和别的孩子玩追捉游戏,而有的孩子却从小就坐在父母的单车后面去学校念书,有的孩子连上下楼都乘电梯,因此,得到较多跑的实践的孩子必然比经常坐单车、乘电梯的孩子更具有跑的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力图用一种纯竞技运动技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跑,由于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跑的能力又怎能得到多少提高?

此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受到某些教学观念的误导,过于关注室内的理论教学,利用体育课大好时光,在室内大谈起运动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例如,介绍跑的动作结构、跑的技术要领,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感到厌恶,更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起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在《课程标准》新理念引导下,教师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如组织更多跑的游戏、设计各种跑的情景、选择各种变化的跑步方法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会如何跑。在国外,孩子们常常光着脚在各种场地上进行跑步。日本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也被要求穿着短衣短裤上操场跑步,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

(三)创新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他们可能走了一些弯路,但最终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北方农村的孩子,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打雪仗之类的体育活动后,投掷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可能会发现,学生所采用的投掷方法却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采用所谓的“背后过肩”方法进行投掷,而且,许多学生并不运用助跑而直接将物体投掷了出去,投掷动作类似于“撇”,即主要用前臂和手腕发力从体侧掷出。这种投掷方法是不符合传统体育教学中投掷技术要求的,但却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最有效投掷方法,因此,教师并不需要去做什么纠正错误动作,而是在学生所掌握的这种投掷方法上,启发学生如何运用得更好、更广。如果学生能利用这种投掷方法想出如“穿越圆圈”、“打水漂”、“地对空导弹”之类的动作,说明了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新体育课程所期望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