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2017-04-30

苏州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滥觞于汉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两宋,再高潮于明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篇1

苏州,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小桥流水,古色古香,气质婉约,这是我未见它时便有的期待。是在许多城市高楼阔路的雷同反复之后,见到苏州的矮房、流水、白墙,并不抱太大希望的我确是被其与我期望的重合度给震惊了。第一次对一座城市这么图 1 有好感。因而,对于次日的园林之游便多了几分期待与信心。

网师园

我们首先去了网师园,坐个公交,进入一片居民区,走过一条窄巷,它就那么静静地出现在了眼前。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不显山不露水,真真地应了那句“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网师图 2园很小,因而当我们一百多号人涌入时,里面便显得分外局促,难以体会古时小姐一人在园中散步时所领略到的独特韵致。我们的到来倒像是一群凡俗之客对这一片静谧的鲁莽冲撞了。

进入网师园,一回首我便注意到了这个场景,说实在的,我有点被它的精致复杂给震惊到。我觉得这显示的是古人的一种生活节奏。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并不深究其必要性,只是按照一种惯例,再适当加以挥地做下去。最终在他们手中诞生的是一件工艺品。而我学习了两年建筑,学习的则是对于空间的一些处理,角度较为宽大。也许我会觉得古人的这种做法充满了匠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该学着将目光放在细部上,静心地去琢磨一件小事,将其做到极致。即使结果是无意义的,但至少耐心是可贵的。网师园震撼我的另一个场景便是图二。明与暗的强烈对比,让人眼前一亮,给我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至是一种神圣。在园中逛逛,会发现多处这样的明暗对比,特意在屋顶与墙或者屋顶与屋顶的交接处留出一小片天空,将一束光引入。在这极小的天空下相应地还会种上植物。我觉得这是一小片土地的引入。有天有地,合起来便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如图3)。但是在有些地方,工匠们在交接处留出的天空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营造的便不再是一种明暗的对比了,而更多的有一种景观的意味,就好像一个自带天光的放大版的盆景。相对于前者,这一种类型的透气性更强,且更加舒展。照此推断,交接处再扩大一个等级,便成了大家可以进入、观赏、驻足的喜闻乐见的院子了。

留园

参观完网师园的下午便紧接着步入了留园。留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迷路了。在这留园的弯弯绕绕里确是让我看见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在现今的建筑里,我学到的便是交通应该具有便捷性和引导性,最失败的应该就是让人迷路了吧。但是在这苏州园林里,我想交通已经不再是交通了,它的目的已经不是要通往某个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当下所处之地的所见所感。我想也是,古时的小姐们无法见到外面的世界,如果家里的园林做得直来直去,几步就走完了,那图 6么她们岂不非常无聊。为了将这游览之路延长,园林除了弯弯绕绕的曲折,还会随时随地有停留稍歇之所。停留稍歇之地有四种类型(图5)。其一是停留时间最长的类型,即在游览路线之外另辟的一块空间,可以是独立的亭、阁等建筑物。第二种便是廊道的一种变形,像是高速上的紧急停车带一样。第三种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种便是在交通的转弯部位延长其中一者,设置一些类似盲肠末端的尽头,这些尽头不会被经过,因而成为可以停留的地方(图6)。第四种便是最最简单的直接在路边停留。因为廊道边上一般都设有石质或木质的椅子,既起围护之用也可稍作歇息。

园另一打动我的便是图7中这一光带。这或许可图7以归入上文网师园中提到的那类空隙中的最小的一种。狭长的走道形成的黑暗与狭长的空隙引入的光带的对比,下雨时在屋檐下还有垂下一层薄薄的雨帘,淅淅沥沥,行走于其间,虽难免会被雨水打湿,却又别有情趣,欲罢不能。

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们逛的所有园子里最大的一个,因此整体布局显得的开门见山了。虽然古代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大门口建一个照壁来挡住煞气,同时也能保证一定的隐私,免得大门一开,别人就把自己家里给一览无余了。但是在门口放一座假山的还是第一次见。但是与其说这座假山是为了起代替照壁的作用,我倒宁愿相信,这座假山是因为有文化的主人家突发奇想跟工匠说自己想要一个开门见山的效果,然后工匠就率直在家门口直接放了座假山来得亲切可爱。

在逛到小飞虹和小沧浪时,老师说,在园林里,没有两根线是严格平行的,都是非常随意的。而且在人的感知中是否严格平行,是否严格成直角之类的几何意义上的差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几乎无法被感知。所谓的正交只是为了如今工业社会的高效罢了。是的,过去的工匠既是设计者也是施工者,许多事情都是在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决定的,兴之所至,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如今,设计与施工成为了两个环节,两者之间的交接,便注定了设计的结果必须是明确且完善的。如果设计师在某个角度上模棱两可,便会导致施工者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在如今由于产业链的存在,大家的技能都过于明确,加之现实的浮躁与功利,各种责任与纠纷,施工者便成为了只会照着图纸做被明确要求的事了。以前的工匠是在真实的建造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设计,而现今的我们则只是在1:100或1:200等缩小过的模型或电脑建模中调整。前者能够使设计具有更好的感官体验,对景、风向之类的处理都会更加真实细腻,但是存在不够完善、考虑不周的问题(因为真实的建造难以推倒重来)。但是后者虽可反复琢磨,但虚拟与现实终究是差了那么一步。

退思园

在逛园林的时候,会有许多导游带团路过。便会经常听到一些有趣的介绍,导游说这块铺地叫做“五福捧寿”,五福即那五只蝙蝠。“留”字像桌子上放着两个酒杯,所以“人”因为喝醉,都歪了。但是留人不如留心,所以“人”又像是少了两点的“心”。还有拙政园里面长得像宝瓶一样的门洞,取“保平安"之意,这些无处不体现着古人的小情趣。这让我联想起建筑中的象征主义,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给予艺术造型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悉尼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厅。在进行建筑的专业学习之前,我一直以为建筑的评判在于其外观。我甚至一度希望,待我成为建筑师,要造一座类似某种动物的住宅,让生活充满乐趣。但是开始学习后,我渐渐觉得这种“像某种东西”抑或说是只注重于拗造型的想法是非常肤浅可笑的。但是在园林中,主人家在自己的宅子里,将自己的一些愿景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在一些小东西上是无伤大雅的。所以我想也不能完全否定这样一种象征的做法,关键是要把握住这个尺度,像是河北的天子大酒店就做地太过头了。

留园另一有趣的地方便是它经常会在某一不经意的地方开一个形状各异的门洞,里面或布置一块石头,或植入一些草木(,度上,人虽能够进入,却不会进入。应该是用于增加空间层次,寻求变化与乐趣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逛完四个园子之后,感觉 确乎如此。这一次较为集中的园林游赏使我接触到了与如今大不相同的设计与建造模式,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让我得以从自身贫乏的小世界中觉醒。古今虽大不相同,各有优劣,但仍有可借鉴学习之处,获益匪浅。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篇2

(一)古城区的绿化

苏州原来绿化比较滞后,90年代人均绿地面积仅1.6平方米,90年代末开始有了一个飞跃,目前人均绿地面积11.6平方米。二年内投入23亿元,建成了100多个市级公园(3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为18万平方米)、区级公园(3000平方米——3万平方米)和小游园(3000平方米以下),使市民出门350米内就能步入绿色空间。均衡绿地布局,精心建设小、多、匀、精的公园绿地,每年新增绿地均在500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全城皆园”的新景观,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古城区绿化着眼于保护,2003年实施环古城——护城河绿化,面积总计14平方公里,河道绿化带宽为50米—100米,象一条绿色的项链,使苏州古城熠熠生辉。

把苏州园林向道路、河道、小游园等绿地延伸,提出“苏州园林——园林苏州”的绿化建设口号,将亭、廊、景石、特色植物(如南天竹、造型罗汉松、五针松)等运用到街头绿地,将养护工提升为盆景工。

(二)新城区的绿化

新城区的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利用自然山水展开。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起点高、手笔大、理念新,积极营造优越的人居环境和创业投资环境。其中金鸡湖是工业园区宝贵的风景资源,目前,金鸡湖湖滨大道、中央公园、香樟园、文化水廊等相继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投资11亿元,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人文、自然的结合博得了人们的好评,成为一处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化面貌直接带动了园区楼盘的销售。苏州高新区立足于建设国际型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充分利用区内的著名山体,建成了大型游乐主题公园,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来此观光游玩。成为“绿色、生态、花园”式的新城区,苏州一南一北两大门因此而越发靓丽。

(三)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

绿化建设市场的规范和操作规程已走向成熟,首先把好设计关,分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规划审图组、施工审图组分别审核;其次,不得随意变更设计,工程变更由苏州市绿化管理站和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负责审批。

养护项目全部推出公开招投标,共分18个标段。养护经费充足,分三类:一类绿地(主干道):10-12元/M2;二类绿地(次干道):7-8元/M2;风景林地:2-3元/M2。重视养护检查考核,每个标段配备一名绿化协管员,每天进行巡回检查;每个季度由局长带队进行全市绿地的检查考评。全市绿地养护管理遵循“无缝管理”原则,街头无主绿地和责任不清的绿地由政府负责管理,以保证城市景观质量的水平。

这次参观考察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苏州园林同行们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会上考察团的成员认为,苏州近年来在城市绿化方面从古城园林的精雕细琢入手,全面带动古城、新区的绿化。围绕“高品位、创特色、上规模、出精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已先后荣获了“国家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与会的部分专家和领导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杭州市绿化管理站养护科科长孙晓萍就绿化管理站在园林养护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相互探讨,杭州植物园教授级高工、植物分类专家裘宝林在园林植物配置、色彩层次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多用些垂直绿化材料、城市高架桥下可多种植一些较耐荫的植物等;杭州植物园高工俞建中认为可在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应适当增加色叶树种,以突出秋景;杭州植物园党委书记王顺芳对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在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表示赞赏;原园文局科技处处长陈绍云和原杭州花圃主任、花卉专家顾文琪在会上发言,认为近年来,苏州在城市环湖绿化中作了大量的工作,切切实实地还绿于民,造福于民。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及古城的保护与新城的开发并重,在园林绿地的建设中不断地弘扬“苏州园林”文化,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在其它城市中并不多见,如在分车隔离带、街头绿地中配置五针松及山石盆景等,相应提升了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目前苏州已申遗成功,这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一定的差距。

这次苏州园林考察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绿化建设突出塑造城市个性化

苏州的园林绿化景观管护到位,古园、古城、古树、古木相映的特色绿化凸显文化景观。注重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和生态效果的结合,形成了城区绿化与新区生态园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格局。

(二)大力推进景观带和游园绿地建设

充分利用“山、水、城、林”的自然资源,科学有序地“规划建绿”,从挖掘人文资源、提高生态功能,营造城市景观等角度进行绿化建设,将原有景区串成带、连成片,呈现透河、显山、露景效果。城市绿化建设贴近市民生活,方便百姓健身、休闲、娱乐。

(三)严格落实绿化规划,提升城市绿化品位

绿地规划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设计,严谨的规划使苏州在城乡一体化的绿化、区域功能定位,与全区的城市化建设新形式相适应。道路改造方面的规划设计着重进行文化挖掘,并一改过去“树让路”的施工为“路让树”的施工,使新绿地与原有景区相得益彰,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绿化品位。

(四)锐意创新,提高绿化管理水平

绿化的管理养护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工作重心。转变观念、转变机制,采取建设与管理分开,凡是绿化建设项目一律招投标,并实行“管养剥离”机制。城市绿化管理单位强化考核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绿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加大绿化投资,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空间

继续进行大规模、高水平的绿化投资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推进游园绿地人性化建设服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篇3

调查报告: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设计的掌握能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并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一)院 落

院落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一种建筑组合形式。由于当地园林面积不大,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许多幽静的环境,因而以院落来划分空间与景区,成为常用的手法。

按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于厅堂前后,以墙垣,房屋构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平面。如拙政园玉兰堂、狮子林燕誉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侧,面积较小,构图形式灵活多样。它的作用可使个体建筑或连续的房屋走廊获得通风、采光和美化,也可减少走廊的单调,同时并可作为次要部位的对景或衬托。如留园的古木交柯、华步小筑,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侧院以及其他各园曲廊转折处都可见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常用围墙,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组成不规则的复杂空间。这种院子在空间上与外界有所划分,又可使内外空间互相穿插,增加了风景的层次和变化。如拙政园以玲珑馆为主体而组成的枇杷园可为代表。

院落的空间处理一般有封闭、开敞二种形式。封闭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种安静的气氛,自成一区独立的环境。如留园还我读书处、耦园的西园藏书楼前的庭院。开敞式院落在园林中也相当普遍,不论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采用。这种院落不仅可使空间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间造景的窒息,而且还能使院落内外相互借景,增加园景展开的效果。如拙政园小沧浪水院。

(二) 建 筑 类 型

园林建筑的类型,根据功能与形式,虽有各种名称,但具体建筑物的名称也常混用,不甚严格。现选择常见的几种主要建筑物说明如下。

1.厅、堂、轩、馆

园林中的厅堂过去是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名称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花篮厅等等。

厅堂内的天花普遍用轩,也是一个特点。它用椽子作成各种形状,有茶壶档轩,弓形轩,一枝香轩、船篷轩、菱角轩、鹤胫轩等。轩上梁架即可作草架,草架做法不拘桁柱,可使天花随室内平面布局作成各种轩的形式。

轩与馆亦属厅堂类型,但有时用于次要部位,或作为观赏性的小建筑,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留园的清风池馆。

2.楼、阁

楼,阁位置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作二层,上层高度为下层十分之七左右。楼阁如在园林中作为重要对景,位置应显明突出;如作为配景,则位于隐僻处居多。

楼的面阔多作三间或五间,偶有四间,三间半或一间带走廊的。进深可至六界,屋顶常作歇山或硬山式。园林中的楼,造型多富有变化,半槛、挂落随意设计。

阁与楼相似,重檐四面开窗,造型较楼更为轻盈。平面常作方形或多边形。屋顶作歇山式或攒尖顶,构造与亭相仿。阁也可建于山上或水边,虽只一层,也用此名。

3.榭舫

榭与舫多属,临水建筑。其形体为了与水面调和,从整个形体轮廓到门窗栏槛与鹅颈椅,每以水平线条为主。榭常为水阁,置于池畔,体态随环境而异。建筑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梁柱结构,临水立面开敞。

舫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多建于水边。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的一侧每设有平桥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分前,中,后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则多为二楼,以便眺望,与苏州画舫相似。

4.亭

亭为休憩凭眺之处,也是园林风景中的重要点缀。亭的位置可设于山上,林中、路旁、水际,式样和大小因地制宜。亭有半亭和独立亭的区别。

5.廊

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它的布置往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蜿蜒逶迤,富有变化,而且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