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洞: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
伯利兹大蓝洞位于中美洲,距伯利兹首都伯利兹城60英里的大巴哈马浅滩的海底高原边缘,伯利兹大蓝洞的形状为几乎完美的圆形,又非常巧合地与合围的环礁重合,从天上俯瞰仿佛是一道美丽的花环,其直径超过了305米,深度达123米,是当今世界最吸引人的潜水地点之一。
蓝洞(Great Blue Hole)为一石灰岩洞、是目前已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水下洞穴,位于伯利兹外海约60英里(96.5公里)的大巴哈马浅滩的海底高原边缘的灯塔暗礁(Lighthouse Reef),位于北纬17度18分54秒,西经87度32分6秒处,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代末期,后来因为海水上升,洞顶随之塌陷,遂变成水下石灰石坑洞穴。
洪都拉斯大蓝洞,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西岸伯利兹约100公里(故又称伯利兹大蓝洞),很有可能是所有海洋蓝洞中最特别的一个:305米的口径(注,目前世界最大口径的蓝洞),123米的洞深,洞口呈现近乎完美的圆形,又非常巧合地与合围的环礁重合,从天上俯瞰仿佛是一道美丽的花环。呈现出深蓝色的景象,这一结构在世界上被称为"蓝洞"。
1971年,海洋先驱雅克-库斯托将大蓝洞评为十大最好的潜水地之一。洞内钟乳石群交错复杂,在水下面可以看到大型钟乳石和石笋,有的甚至达12米长。更有品种繁多的鲨鱼(据说,多为个性温和慵懒不主动攻击的品种)伴您水下同游,身处神秘森幽的海下洞穴,美丽与凶险并存。潜水越深,水质越清,地质构造越复杂难懂。蓝色天坑是伯利兹堡礁保护系统的一部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遗产之一。
伯利兹大蓝洞的构造
伯利兹大蓝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洞穴。蓝洞外观呈完美的圆形,洞口四周由两条珊瑚暗礁环抱。由于水太深的原因,整个洞穴呈现深沉的蓝色调,和周围水色截然不同,更凸显出蓝洞的与众不同。
伯利兹大蓝洞的成因
蓝洞的成因在科学家们无数的勘察和分析下已经大白于天下。伯利兹大蓝洞本身是岩溶空洞,冰川时期由于海平面降低,石灰岩由于溶蚀作用,在下部发育成为了大型的空洞(类似溶洞),当溶蚀空洞越来越大,就造成了顶部塌陷而形成一个边缘陡峭的大洞,称为落水洞。当冰川期结束之后,海平面上升,海水重新灌入这个形成的落水洞,就成了看到的大蓝洞了。
伯利兹大蓝洞列为全球十大地质奇迹之一
现在的伯利兹大蓝洞已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潜水胜地,曾被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列为全球十大地质奇迹之一。蓝洞深度很大,洞内的钟乳石群让整个蓝洞的潜水难度增加,而且伯利兹大蓝洞附近水域的鲨鱼种类特别多,不适合一般的潜水者来这里潜水。
虽然条件十分恶劣,但是正式因为如此,伯利兹大蓝洞才拥有如此的魔力吸引每年成千上万的潜水者来这里尝试。
伯利兹大蓝洞相关资料和新闻
在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洞穴也被称为蓝洞,蓝洞分为两种:陆地蓝洞和海洋蓝洞。世界上著名的蓝洞除了伯利兹蓝洞之外还有塞班岛蓝洞,卡普里岛蓝洞等。
历史上还有关于伯利兹大蓝洞和玛雅文明衰落的报道,部分人认为是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使得玛雅文明走向没落,在对伯利兹大蓝洞的考察中人们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研究人员在伯利兹的“大蓝洞”——一个400英尺深的珊瑚礁底部的幽深洞穴中提取了一些沉积物样本,并将其与伯利兹内陆地区石灰石岩坑的沉积物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样本年代处于距今1000—800年间,当时正是玛雅文明衰落的时期。
样本中铝和钛两种元素的比例与当时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及其引发的水土流失有关。研究人员发现,样本中钛元素含量较低,说明这一时期热带气旋数量比以往偏少,干旱比以往持久。不过这只是两者之间的相同处,并不能说明某种特定的关系。
伯利兹大蓝洞现状
潜水胜地
现今的大蓝洞是一个名闻遐迩的潜水胜地,世界著名的水肺潜水专家雅各-伊夫·库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将大蓝洞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之一,并于1971年进行探勘测绘。
1971年,海洋先驱雅克-库斯托将大蓝洞评为十大最好的潜水地之一。洞内钟乳石群交错复杂,在水下面可以看到大型钟乳石和石笋,有的甚至达12米长。更有品种繁多的鲨鱼(据说,多为个性温和慵懒不主动攻击的品种)伴您水下同游,身处神秘森幽的海下洞穴,美丽与凶险并存。潜水越深,水质越清,地质构造越复杂难懂。蓝色天坑是伯利兹堡礁保护系统的一部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遗产之一。
大蓝洞竟和玛雅文明有关?可解开灭亡之谜
玛雅文明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文明之一。当时技术水平超前的额他们,竟然忽然就从世界消失了。科学家们认为,看似不相关的另一个地质奇迹大蓝洞,或可以解开玛雅文明的灭亡之谜。
早在玛雅文明处于新石器时代时,他们的历法和文字就已经领先世界,但是他们却在西元九世纪急速衰落。当前关于他们灭绝的最广泛的说法,就是环境的变化。
位于贝里斯外海约60哩的大蓝洞,不但是世界知名的潜水胜地,还是全球最大的水下洞穴,外观呈现圆形,直径约304公尺,深约122公尺,曾获评为世界十大潜水宝地之一,现在最新研究显示,玛雅文明消失的秘密就藏在里头。
研究团队近日分析大蓝洞海域和周围礁泻湖的沉积物,并观察颜色晶粒尺寸等变化,赫然发现西元8到10世纪中所含的钛、铝比例曾发生变异,这意味着当时的降雨量曾剧烈下降
对照时间后,这一个时期与玛雅文明的衰落期吻合。
研究人员推测,异常干旱现象所引发饥荒和动乱,恐怕就是玛雅文明灭亡主因。尽管玛雅人的农业技术还算先进,让他们得以勉强撑过头一个100年。
但面对持续的「百年大旱」,位处现今瓜地马拉、萨尔瓦多、宏都拉斯和墨西哥南部等地的玛雅城邦,最后仍因旱灾而逐渐被废弃,隐没在丛林之中。
1839年,探险家史蒂芬斯率队在中美洲热带雨林中意外发现了数座壮丽巍峨的金字塔、宫殿、还有用古怪的象形文字刻在石板上的高度精确的历法……至此,被称为人类文明奇迹的玛雅文明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美国莱斯大学地球科学家安德烈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大蓝洞”中的石壁处进行了钻探研究。他们发现,“大蓝洞”岩壁中的钛元素与铝元素的比例在公元9和10世纪发生了变化。而这段时间正是尤卡坦半岛上,玛雅文明衰落的时期。
科学家指出,钛元素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当下雨时,雨水会将当地火山岩中的钛元素冲刷出来,流入海中,最终都汇聚在最深的“大蓝洞”中。而在安德烈的钻探采样中他们发现,公元800至1000年的岩层中,钛元素的含量和铝元素的含量相差无几,这说明当时的降水量非常少,玛雅人在当时经历了一场大旱。
安德烈指出,由于当时玛雅人的农业技术还算先进,这帮助了他们挺过了头一百年。但到了公元900年,处在当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墨西哥南部的玛雅城邦由于旱灾逐渐被废弃。
此前,在2012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枚约有2000年历史的钟乳石,从该钟乳石提取的样本分析,也得出了在公元800至1000年,玛雅文明所在的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安德烈结合了两次研究的结果认为,一场持续了百年的大旱灾应该是导致玛雅文明消失的直接原因。
大蓝洞的历史变迁,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气候变化,正好可供人们研究玛雅人存在时期的环境变化,解开玛雅文明灭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