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2017-02-18

小学教育的奠基地位、开端地位、黄金教育地位自然体现着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问题分析

摘要:教育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的绝大部分教育内容,但是在现阶段中,课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推进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三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不利于学生的吸收。第二方面,教育课程中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机会,致使学习的知识难以融会贯通。第三方面,课程中存在过稿的壁垒,学科之间联系薄弱,不仅如此,课程内容缺乏新意。因此,在教育类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其结构,优化配置;还应该积极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更具有意义的内容;强化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教学;学科

教育类课程,其含义是教育专业的课程,本身属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性的保障。小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时间比较晚,其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小学教师。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其专业设置上并不是非常的成熟,整个教师培养过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尤其是其小学教育的特性没有跟进,教学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另外一方面,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照搬陈旧的教学体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难以与其他类的教育专业区别开来。本文根据现实情况,结合教师教育的培养理论,分析其中的重要缺陷。并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共分为三种课程,分别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普遍教育课程。在现有阶段,不同地区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课程结构中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造成了教师职业教育的差异化。事实上,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侧重程度。在大部分的高校中,教育重点被倾斜向学科专业课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存在的弊病。为了避免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极力地做出了改善。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其课程结构仍然受到了该弊病的较大影响。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教育。从数据的调查上可以显示出此种现象。首先,在教学计划的课时分布中,大部分的普遍教育课程占40%左右,而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有比例仅仅达到20%,而学科专业课程达到了30%,其余的是军训等课程,占10%。很明显可以判断出,在课程结构中,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础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专业课程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同时,由于课时不够平衡,有很多类似教学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都无法添加到其中,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所以,该专业的学生难以在专业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对于其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基础上造成薄弱,在教育科研上缺乏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上收到制约。

2.“学科主义倾向”在教育课程长期存在

目前,教育课程的分布和设立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所以难以避免的造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充斥着十分严重的“学科主义”倾向。出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课程本身的不合理结构,“学科主义”得以在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学科的教育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壁垒,体系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性的学习教育技能和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科主义”,也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科性强的设置可以保持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从而获得了教学体系内的参与者的支持。这就不利于教育知识的融合和交流,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现实和理论的脱离,在现实教育中,不可能只需要学科知识的运用,更多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以就在教育课程中,造成了以面对学科考试和大学测验的教学内容的泛滥,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

3.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以理论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里,理论的熟练应用被当作教师的主要技能。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很高的重视,但是将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归为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教育学心理的原理运用是不太科学的。“教育实践”被认为是教师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等知识以及技能的结合。因此,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理论比实践更重要”的固有观念,只能采用老旧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单方向的,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收到影响。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没有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削弱,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忙于记笔记和背诵,却没有对相关的疑问进行提出和探索,以致于教育知识的未充分消化。在这样的过程下,无法产生很好的结果。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意见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三类课程的均衡配置

教师的职业性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虽然学术水平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误解的学科专业能力。实际上,为了培养出杰出优秀的教师,并不能靠单纯的学科专业的学习,而是要注重其教育的综合性,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掌握所需要传授的具体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的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用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优化课程机构,实现三类课程的配置均衡,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车和实践研究,将课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划分是最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普遍教育这三类课程应该各自占30%,剩余的10%应该分配给军训等实践类课程,对于前面课程中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但是,现实的可行性确实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在现阶段,教学计划中的总课时是有限制的,不能够在去随意的添加。只有从现有的结构入手,但是由于普遍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无法进行缩减;而学科专业的学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只能从创新的角度去发现办法。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实际案例的考察,采取课程整合的手法是最优对策。将课程的配置上,以重视基础为主要原则,强调课程质量,缩减过于浪费的课程时间。从课程设置的观念和课程系统的构建上做出创新,这是有难度的。虽然现阶段,笔者提出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逐步发展,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的理论都会慢慢的更新,所以最终还是能够实现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的。

(二)根据本科阶段的现实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国际教育界和各个国家队教育部门,教育的相关组织都提出来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法论课程(比较教育、科研技术)、教育的研究课程(教学评估、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整体研究(教育理论学)等等。为了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将教育学改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群设置。由于本科和专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类课程,使其与专科学习后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小学教育为对象,教育课程的改革包括一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理论课: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学习,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目标的系列学科。②方法与技术性课程:着重培养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时间培训为主的课程组合③实践性课程:以实践为方式,培养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对教育水平进行检测,设置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

(三)教育类课程组成结构的优化

在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下,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外的课程组成结构,分析其模式,主要三种:第一种,历时态,继时性模式;第二种,共时态,平行模式;第三种,整合,一体化模式。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行下去,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现行模式中,较缺乏的是一体化的整合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因此,探究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课程的整合模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技术实践运用,在多项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用体系化和整合手段,来将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观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培养出专业而优秀的小学老师。

三、构建新的教育类课程实施模式尝试建构

“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范生实习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理论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直接的“授受方式”———教师将所谓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告知”和“给予”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师范生在长期的生活和经验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缄默(隐性的)教育认识和观念,其对于外显形态的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建构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中介影响。“当教育理论以授受方式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时便受到缄默教育认识的过滤和排斥。他们虽然在表层上习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思想,但其实际思想和行为仍受到缄默式的‘民间教育学’支配,造成学甩、知行脱节。反之,当外显的教育理论与师范生内在的缄默教育认识实现‘联接’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关系时,这种缄默教育认识就会成为外显的教育理论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并实现内化和建构的‘主人’和‘向导’。所以,在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而应该从师范生已有的缄默教育认识出发,引导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质疑、研讨、反省和重构;引导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查其缄默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使得师范生的缄默知识与教育理论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转化的关系:以教育理论知识为参照,缄默教育认识得到澄清、修正和提升;教育理论在缄默教育认识的支持下实现内化和建构。

四、结论

教育类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需要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至于所提建议是否合理以及在改革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54.

[2]李跃红.台湾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

[4]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赵秀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6]樊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小学教育中赏识教育的运用

摘要:每个孩子的心灵其实都十分单纯,可是他们又都有自己解不开的一些心结,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我们去好好询问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毛病,恐怕他们根本就说不上来。

关键词:小学教育;赏识教育

不知不觉中从教已十多年,经过了当初的懵懂无知,通过不断地挫折和摸索,逐步地对孩子的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最近参加了学校关于赏识教育的课题,个人有些肤浅的认识,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得到的。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赏识通过对个体成功面的肯定,能给个体以自尊和自信,使个体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它是成功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创新,体验成功,和谐的成长。有的学生反映,一般情况下,在学校受到老师表扬、赞赏的只是少数、固定的几个优等生,在老师眼里,这些被默认为好学生的孩子,通过老师的眼神、表情等而不断受到激励;而对于中等生这一群体,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被老师所忽略的,有的老师觉得,反正是不上不下,于是就放任他们;对于后进生要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激励就更加的困难了。由此可见现代教育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受到赏识,大部分学生被忽略,一小部分学生受到打击。

现代教育呼唤赏识教育,教师作为赏识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一定要注重学习,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这里,我谈谈在赏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第一,有些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较片面,把赏识教育等同于简单的表扬。其实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会使学生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从而变得自负和脆弱,一旦遇到挫折,有时甚至是一些无足挂齿的小事也会令他们不知所措。这样的赏识教育也就适得其反,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他们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给予表扬。这样的表扬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发自教师内心的,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第二,有些教师在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避免批评。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完全能够被学生所接受。赏识教育方法的运用应注意弹性,我认为批评也可以成为赏识的一部分,只要讲究艺术。在批评学生时,要含有肯定和鼓励的意思,要让他感到你批评他,正是因为对他满怀信心,对他有更高的希望,从而激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作为赏识教育的实施者,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如何做到正确地实施赏识教育呢?我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地尊重学生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他们只有被教师尊重,才可能懂得自尊,并可能尊重他人。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育语言,当学生有错时,在大庭广众下批评。比如,学生上课做小动作或开小差,教师会采取点名批评和罚站的方式。若走近他,敲敲桌子,摸摸他的头,或送去一个责备的目光,他会心存感激,也有内疚,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式在不伤学生自尊的同时又让他受到了教育,不是一举两得吗?在一个班集体中,作为教师尤其要关注后进生这一群体,他们更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后进生本身就自卑,看不起自己,作为教师不能歧视他们,更要让周围的人都尊重他们,从而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自信,树立新的精神支柱。对于他们的各方面,教师不应给予全盘否定,哪怕只是一个做得好的方面,也应给予赏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力量。

二、充分地信任学生

“我能行”是一个人自信的表现,有了自信,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学生才能不断获得成功。但平时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自己班上的“问题”学生,他们往往是学习不认真,课上也不认真听讲,整天吵吵闹闹,惹事生非,作业老是拖拉,和他讲过几遍的问题还是弄不清,实在是对他们束手无策。长此以往,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只能骂了再骂,批评了再批评,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同时他们自己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其实这些学生的“差”和教师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类学生大都是缺乏自信,而失去了信心就等于是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对学生失去了信心,又怎能让学生自己树立起信心呢?“学生一千次摔倒了,做老师的要坚信他第一千零一次一定能够站起来。”要让学生自信,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多鼓励、赞赏,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尝试,从而在心理上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提高自信,消除他们心理的种种顾虑,使学生在“我可以”,“我能行”的情绪中,热爱学习,树立自信。

三、充分理解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珍珠,他们有着不同的形态,散发出来的是不同的光芒,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这世界上绝对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加之小学生各方面的认识发展还不够完善,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迷惘、困惑甚至挫折,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比如,在一次考试完了以后,教师的眼睛千万不能只盯着考九十分的那几位学生,而应该回过头去看看,哪些学生比上一次考试进步了,不管他是考六十几还是七十几,都是一种进步,这时教师就该对这些学习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时候表扬远比训导和惩罚来的有效,后者只会让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使原有的学习动机逐渐消失。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与鼓励,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应对策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理解他们的,对他们还是有信心的。使学生认识到其成功的价值后,他们要求进步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因此,教师们不必吝啬你们的赞美,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一些赞美,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调整心态,注重沟通,做学生的朋友

每个孩子的心灵其实都十分单纯,可是他们又都有自己解不开的一些心结,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我们去好好询问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毛病,恐怕他们根本就说不上来。所以,与其在我们火冒三丈,急于去批评他们的时候,还不如静下来找孩子们谈一谈,通过沟通,通过了解,挖掘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改掉这些毛病,这样或许会事半功倍。心态,在赏识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无论怎样去理解赏识教育,要想在实践中得到效果,首先就是要调整好我们自身的心态。我们也是平常人,在家里,学校中,只要是与人相处,也常常会遇到很多烦恼。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位置呢?我们是教师,是因为人们赋予了我们这个神圣的使命,而不是说我们的地位比学生要尊贵多少。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们当中,我们将孩子们当作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你会发现,很多话,很多事情其实我们是不会去做的。因为我们不会刻薄的,严厉的,高高在上的去对待自己的朋友。我们总是宽容的对待我们爱的人,那么,爱自己的学生吧!做他们的朋友吧!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只有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我们做教师的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尝试着用看待朋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我说过后,如果我是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当中去,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受益良多,在此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李大维;刘秀丽;东北师大学报2006-11-20

2、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李彤彤;马秀峰;张明娟;中国电化教育2010-01-10

电大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电大计算机专科毕业论文

2.关于电大专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4.关于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5.电大行政管理大专毕业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