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

2016-12-24

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5岁,病程时间为1-10年。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在进行针灸时,首先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再运用无菌一次性毫针,将其刺入后需以逆转提插的方法完成,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后再将G6805型电针仪与其连接,给予患者连续波,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随后将针拔出,再用艾条悬灸15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对照组则按照中医辨证治疗法为患者提供镇肝熄风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口服一次,同样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时间。

2结果

2.1疗效标准

根据《中风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可以分为显效,好转,无效。分别为: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且能够具备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好转: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了明显缓解,在扶杖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无效: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没有任何改变。

2.2治疗效果

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28例患者中7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见效时间为7-30天;而采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中,3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60.71%,见效时间为15-56天。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偏瘫在中医中也属于偏枯和中风等疾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偏瘫主要是因为邪滞于内、气血虚亏、风痰阻滞经络、经络闭阻和气血不通所引起。《诸病源候论》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明确指出:偏枯者,因气血偏虚,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气血凝涩,不能润养,久不蹉,邪气独留,则成偏枯[2]。而在该病的治疗上针灸是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且操作简单,不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同时其收费也相对较低等诸多优点。中医学中指出无气则不能动,气亏则半身不遂,气属阳,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该病的治疗中,以阳明经穴位为主,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通过针刺来刺激患肢的经络气血,随即取相应的背腧穴位,背腧穴主要有足太阳膀胱和督脉穴位,这两条经脉紧密联系脑和脊髓,可将阳气和精髓输送至脑,可谓是阳气和精髓的关键通路,以针刺刺激这两条经脉的穴位可达到健脑补髓、振奋阳气的目的,进而有效刺激脑功能恢复。百会则为足太阳和督脉交会之处,在振奋阳气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与脑有紧密联系,督脉贯穿人体全身,在通调阳气,醒脑开窍上有着极佳效果。凤池为阳维脉和足少阳胆经交会之处,《类经图翼》称其可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通过针刺可达到化痰散结、平肝熄风的效果。内关则属于心包经之络穴,可起到调节元神的作用。三阴交在调节气血、补肝肾、生脑髓上有着较好效果。另三阴交和足三里可对局部神经造成刺激,进而帮助调节肌肉,使下肢内外侧肌群更加接近平衡。极泉则在通六经、醒神开窍上有着较好效果。环跳可谓是偏瘫治疗的关键穴位,可以对髋关节和骨盆的气血进行调节,委中则属于下肢经脉气血疏通的关键,阳陵泉则有效舒缓肌肉痉挛,丘墟在通经活络上也有着较好效果。总而言之,以针刺激穴位,可以起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帮助偏瘫患者快速恢复。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可证,针刺能激发SOD的活性,改善脑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现象。而电针则能够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现象,改善脑血管低灌注情况,帮助脑细胞快速修复。而在本组资料中首先通过针刺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再结合艾灸,将艾叶的药性传至致病处,使患者的脑血管和微循环逐渐恢复弹性。而通过以上方法,治疗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5.71%,见效时间为7-30天,由此可知,针灸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一种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收费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针灸本科生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

本文试从循证的角度,通过分析现有国内外针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献,提炼现有针灸人才培养研究关注的学生能力的范畴和内涵,构建针灸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系,为针灸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纳入标准。研究对象:针灸专业教育、针灸主干课程教学、针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干预措施:针灸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教育措施,包括授课、培训、实验、实习以及其他创新培养环节等。研究类型:中英文文献报道的教学试验研究、教育评述、专家意见稿、经验总结等。

2.排除标准。非针灸专业本专科学生。

3.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同时使用Google查找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针灸学、针灸、教育、教学、人才、学生、能力。英文检索词包括:acupunctur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eaching,education,ability,competence,evaluation,student,elite等。根据不同数据库的特点,采用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2012年7月。

4.文献筛选。纳入关注或评价针灸人才专业能力的研究文献。通过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章全文判断是否纳入。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筛选并确定纳入文献,如有分歧,则协商达成一致或由第三名研究人员决定。5.资料提取由两名评价者制定资料提取表,记录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资料:作者、期刊名称、发表语种、研究类型、研究对象(样本量)、教育措施、测量工具和结果指标。两名研究人员分别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共同协商决定。

结果

1.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285篇文献,最终纳入138篇(详见图1)。从文献来源看,137篇来自国内的研究,1篇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从报道语种看,中文文献137篇,英文文献1篇。从文献内容看,教学对照试验有3篇,其余135篇均为教育评论、课程教学经验总结及或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论述。

2.针灸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分析

纳入文献中,各大中医院校所关注的针灸专业学生应培养具备的能力较多样,涉及到认知、技能、素质等方面。通过对138篇纳入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初步从频次的角度归纳各研究文献对针灸专业学生各种能力的关注程度,归纳为专业技能、思维能力、素质能力,涉及18种能力要素(详见表1)。从文献中各大院校针灸教育学者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关注度可以看出,现有的针灸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的针灸临床、科研专业思维和实践能力。其中,针灸动手操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知识学习与获取能力在研究报道中提及频次最高,说明现有的针灸教育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最高(详见图2)。值得一提的是,纳入文献中唯一的英文文献[3],关注的重点是学习针灸和东方医学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和兴趣,强调科研思维的训练和临床科研试验的参与,正说明美国针灸教育中对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与国内过去传统的观念中“针灸是技能性的,经验性的”应只突出临床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差异。著名针灸学学者石学敏院士在剖析未来针灸学科的发展战略时,曾提出“应当用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包括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中医针灸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4]。因此,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我国针灸教育需要补充和强化的部分。

3.针灸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对毕业生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要求规定为“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目前,随着针灸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进步,针灸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呈多元化趋势。从知识结构来说,有中医学通才型与针灸推拿专门型;从能力结构来说,临床应用型与多学科交叉复合型[5]。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针灸推拿、针灸康复、针灸骨伤、针灸英语等方向的专业[6],培养以针灸学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

结合本次文献循证的结果,我们认为针灸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是与针灸临床诊疗、针灸学科教学与科研密切相关的思维和技能,具有专业敏感性和特有性。从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角度,可将其内核归纳为三大类能力,即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第一,知识获取能力,指针灸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实训、见习、实习、网络课堂、自学等各种教学形式,对已成体系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中药方剂、内妇儿外常见疾病的诊疗、四部经典的学术思想等中医学核心知识,以及经络、腧穴、刺灸法、配穴处方、常见疾病的诊疗思路、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等专业核心知识的有学习、掌握、吸收和继承的能力。

第二,实践操作能力,指针灸专业本科学生毕业时能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够在临床上采用适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熟练地进行临床应变的能力。他们应具备能够正确完成针灸科操作技能如体格检查、穴位定位与消毒、刺法、灸法、罐法的基本操作手法、针刺得气、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现代针灸治疗器具的使用、病历书写等临床实践的能力。

第三,科研创新能力,指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能够发现故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具备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即具备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和初步进行经穴位的结构特点、刺灸法作用机制、针灸对人体的调节机理、循经感传的基本特点和激发方法等方向的专业科研,提出新的假说并验证,以及归纳成为学术成果的能力。此外,诸如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属于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可视为是针灸专业核心能力的外延。这些能力的具备,能够帮助针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顺利地融入临床或科研工作,对其发挥其专业特长起到推动作用。

小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知识的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针灸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培养的核心能力要素。针灸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并且运用有效的能力评估手段来检验教育影响,真正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针灸人才这一目标。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5.标准个人简历表格工资要求怎么写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