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名人励志故事精选_有关名人励志的短篇故事

2017-03-28

有条件的小伙伴可以时常找一些短小名人励志故事来看看,那么短小名人励志故事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小名人励志故事精选:科学“疯子”特斯拉

1884年,正在纽约忙于工作的爱迪生收到一封老友查尔斯·巴奇勒的来信,信中说:“亲爱的托马斯·爱迪生先生,我不得不为你推荐一名年轻人。因为在当今世上,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你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了。”

爱迪生把信装了起来,轻轻地摇了摇头。他抬起头,仔细打量面前的这位年轻人,黄色中夹杂着黑色的头发,一身合体却是劣质的西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爱迪生都无法把这位年轻人和伟大这个词联系起来。

“介绍一下自己吧。”出于礼貌,爱迪生还是相当友好地打了个招呼。

“我叫尼古拉·特斯拉,来自克罗地亚,喜欢研究电。”年轻人的回答不卑不亢。

“好吧,我这儿就是个电力公司,看看你能做点什么吧。”说完,爱迪生陷入了思考之中。

其实,爱迪生正暗自讥笑老友查尔斯·巴奇勒:“这个老家伙,竟然写了这样一封荒谬的推荐信。”当时的爱迪生在美国是享誉全国的大发明家,做的是日进斗金的直流电生意,对于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特斯拉,他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

但是即便伟大如爱迪生,偶尔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个不被他看好的年轻人,仅仅在一年之后,就颠覆了世人对于电的看法: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发电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爱迪生直流电的发电方式,它比直流电拥有高得多的输电效率,也因此促使了全球大工业时代的来临。

特斯拉从此名震美国,他申请了专利,独自拥有交流电的专利权。在当时,企业每生产一匹交流电就必须向特斯拉缴纳1美元的“专利费”,可以预料,以当时蓬勃发展的全球大工业势头,不出一年,特斯拉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然而,特斯拉的特立独行之处却在于,他经常会做出一些令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特斯拉即将开拓一个商业电力帝国的时候,他却当众撕碎了交流电的专利证书!这意味着,交流电从此将永久对世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交流电。

在当时,特斯拉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很多人的谩骂,很多人说他是个精神病,放着富可敌国的财富不去经营,肯定是疯了。但是,特斯拉却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他觉得交流电应该造福于全人类,而不是成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

特斯拉就是这样,行为举止似乎完全是主流科学界的“异类”。1915年,是59岁的特斯拉的人生里程碑。这一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因其在电力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特斯拉。对于一个发明家来说,这不啻一个最高的奖赏。然而,面对这莫大的荣誉和丰厚的奖金,特斯拉却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拒绝领奖,甚至连现场都不愿意去。

人们不理解特斯拉的做法,合作伙伴求他去领奖,因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意带来巨大的机会,就连他的旧日雇主爱迪生也极力劝他去领奖。但最终的结果是,特斯拉坚决放弃了诺贝尔物理奖。最高的荣誉不能颁给那个领域里最优秀的人,这不能不说是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大遗憾。

当然,后人完全可以用异类、怪人甚至是科学“疯子”来评价尼古拉·特斯拉,但是对于那些彪炳史册的发明来说,对于那些造福全人类的举措来说,伟大这个词显然更适用于特斯拉,不是吗?

短小名人励志故事精选:裴垍的“必不可”

唐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垍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于是有个朋友从大老远的地方赶到京城来拜访他。裴垍并不因地位的悬殊而流露出半点轻蔑之心,不仅盛情款待,还经常与他饮酒叙旧,相处得十分融洽。更难能可贵的是,裴垍给老友充分的自由——老友在裴府可以“无所不为”,纵情玩乐、猛吃猛喝,均不受限制,简直比在自己家里更自在。眼见裴垍如此重视感情如此珍惜友谊,老朋友心里美滋滋的,乘机请求裴垍将自己调来长安,弄一个“京府判司”的官儿当当。万万没有料到,这次却碰了个大钉子,被裴垍一口回绝:你确实有才能、有政绩,然而这个职位不适合你,我裴垍可不敢因为私交而破坏国家的法度啊!老朋友不死心,大概摆出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困难:比如远在外地,父母年迈,家中照顾不到;妻子多病,水土不服,致使自己不能安心工作;地处荒僻,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等等。总之,确确实实很困难,太需要老朋友照顾了。裴垍的回答则更加干脆:他年如果碰上一个瞎眼宰相,或许会同情你,给你这个职位;只要我裴垍还留在宰相的位置上,却是“必不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一下子就将后门彻底堵死了。

裴垍是山西闻喜人,他生于哪一年,已无从查考,只知道他入阁拜相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九月,两年后即因中风而去职,并于元和六年(811年)病逝。史书上还说他“年少柄用”,“虽年少,骤居相位”。可见他很年轻,估计只活了三十岁左右。然而,他的政绩却不容忽视:他整饬吏治,抑制宦官干扰政事;他改革两税法,废除苛捐杂税,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尤其使作为赋税主要来源的江淮之民得以休养生息;他鼓励谏官言事,所提拔的白居易、元稹等人,均以畅所欲言、敢于抨击时政而知名;他推荐的李绛、崔群、裴度等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相。

裴垍能取得如此政绩,除了唐宪宗李纯的信任外,其自身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他才华横溢,慧眼识英才;二是他大公无私,绝不凭借权势以谋私利。不但长安城里那些勋臣贵戚们见了他,都不敢托以私事,就连宪宗皇帝李纯也忌他三分。李纯还在东宫当太子时,宦官吐突承璀就开始服侍他;李纯做了皇帝,吐突承璀最受宠信。可是,当吐突承璀乘着与皇帝闲谈之际有所“关说”时,皇帝竟然因为“惮垍”而“诫使勿言”。说白了,就是连皇帝也因害怕裴垍,告诫吐突承璀:别再说了,那裴宰相一定不会卖这个情面的,他一身正气,连我这个当皇帝的也无可奈何呢!

后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将赵璘记载的这段故事收入了《资治通鉴》,显然是想给当时或以后的皇帝及执政大臣们一些借鉴;或许,那年轻的裴垍宰相,也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一点启发与思考。

短小名人励志故事精选:商鞅的信与不信

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在你可以逃了。商鞅冷笑说,既然王不肯用我,也就不会杀我。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商鞅的确有过人的眼力,也十分镇定。而他到秦国去,也是有勇有谋,沉着冷静,先是故意说帝道和王道,让觉得要实现这些不知到哪年哪月的秦孝公不耐烦,吊足了胃口之后才说霸道,果然一拍即合,对谈几天也不厌。终于被秦孝公信任,委以重任,实施变法。

这也就涉及商鞅之信与不信的问题:他究竟是将信视作手段还是视作目的,是诚意的取信还是非诚意的取信?当商鞅制定了法令还未公布之际,他恐怕老百姓不相信其赏罚,真的重赏能搬一根木头从南门到北门者。后世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信”了,但商鞅显然只是将“信”作为手段,且只能是一次博弈。当他带兵伐魏时,魏派出公子卬(音同昂)迎敌。商鞅给公子卬寄信说,当年我在魏国之时,与你相谈甚欢,今天却要相对攻杀。其实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前来赴会。在双方盟誓后,商鞅以事先埋伏的甲兵将公子卬俘虏,并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看来商鞅不仅尚“信”,也尚诈。

商鞅对人性,包括百姓与君王都有冷峻的认识,他知道如何取“信”于君,也知道如何取“信”于民。而他实际对民众能力的评价很低。变法之初,他明确地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而他对君主的认识恐怕也不会太高,只是权力集中在君主那里而不得不趋奉。商鞅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功利主义者,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主义者,他对民众其实是不信任、不关心的,他认为只有赏罚能够调动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他大概完全不理解或者不屑于人情、人道,更不要说功利之外的精神境界,这又可以说是他思想上的盲点。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手段上是不会有顾忌的。

商鞅尽管看人甚明,但终究自视过高。所以,当赵良批评他“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劝他施政适当宽松,也为自己留后路时,他完全不听。太史公司马迁也评价他是“天资刻薄人也”。结果,商鞅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的下场。

政治思想上的峻急刻薄者,会大量伤人,最终一定也会伤到自己。依古人言,法家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峻急刻薄的政治思想。像韩非子这样的思想上的大法家,还有商鞅、李斯两个行动派的大法家,尽管功绩显赫,但其辅佐的君主霸业终究难于长久,更不要说他们本人最后都不能得其天年、顺命而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