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文与原信件照片
其实,医生鼓励病人治疗的事在医院里很常见。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医生写信给病人来鼓励他治疗的?浙江省新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楼新江就这样做,而且让91岁的病人有了继续治疗的信心。下面小编就来大家来看看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文,并且附上原信件照片。
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文与原信件照片
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文
楼公绍宥先生:
您是我的老病号。您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还记得五年前您并与后专程由您女儿陪同前来送我的一幅字“仁心妙手、新华良宝”吗?那年您八十六岁高龄,精神矍(手写信中“钁”为繁体字)铄(信中“烁”),谈吐高雅。这幅字我至今珍藏。
现在您九十一岁了。虽然您的双足又出现了溃疡,但是您的各项生化指标均还良好,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肺功能都还好。但有一点,您的精神状态不好。我知道,您老夫人的病变让您忧心,老太太不能陪在您身边您很挂念,更知道您与老伴伉俪情深、生死与共。然而,真因为这样,您更得振作精神,配合我的治疗,早点康复回家陪伴老伴。
您现在耳朵越来越聋,交流带来不便。因此我写了这些文字,希望能帮上您。
您有一个好女儿,您女儿每每看到您这样的状态,总是泪眼汪汪。到我办公室也哭过好几回,我看着也心痛。
我有一个八十三岁老父(母亲也于三年前走了),我总是跟老父说:人到了这个年龄,不是为自己活,是为子女活,有您老爸在,这个家不会散。我们做子女的总惦记着这个“老家”,有老家回是做子女的一种幸福。
老先生,我写这些只是希望您振作精神,快点康复。有句老话:要活活得健,要死死得快。人总有死去的那一天,但在或者的这些时日里,少给子女留下一点缺憾。这才是一个老人最后能给子女的慰藉
我还想向您老再求一幅字呢!
您的医生:楼新江
2016.清明节
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信件照片
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信件照片1
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信件照片2
医生写信鼓励治疗原信件照片3
楼新江写信鼓励楼老先生治疗的原因
写信的医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楼新江,收信人则是楼新江的病人——今年91岁的楼绍宥老人。楼新江介绍,之所以写信给老人,是受老人女儿之托鼓励老人积极接受治疗。令人欣喜地是,这封信真的起了大作用。12日上午,楼新江来到病房,楼绍宥老人对楼新江说:“你治好了我的心病,我会好好接受治疗。”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镌刻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铭言越过时空,一直萦绕在楼新江心头。
楼绍宥老人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也是楼新江的老病友,曾因为足部缺血性溃疡来医院治疗。在楼医生的悉心照料下,楼老不久就痊愈出院。之后他一直找楼医生复查,病情控制得不错。
两年前,楼老的老伴不幸患了肺癌,从此楼老常常为老伴煎汤熬药,形影不离。由于很少出门走路锻炼,楼老的下肢动脉又发生了闭塞,足部出现溃疡。看着需要照料的老伴,楼老说什么也不肯撇下她去医院治疗。看着楼老的双足溃烂严重,不能行走,急坏了老伴和子女。为了让楼老尽快接受治疗,2月底,老伴陪他一起住进了医院。
住院后,楼新江发现,楼老耳聋严重,身形消瘦,双足溃烂严重,已不能行走;因为有小中风,神志时清时糊,精神状况远不如五年前第一次见面时那样乐观。考虑到二老年事已高又伉俪情深,互为精神依靠,医院把他们安排在了同一个病房。老两口隔床相望,互为怜恤,女儿们都很孝顺,轮班侍候在病床旁。
然而,就在3月13日,老伴由于肺癌晚期离开了人世。少了老伴的陪伴,楼老变得更加沉默,不再安心接受治疗,更是对自己的康复失去了信心,吵着要出院。
“劝也劝了,该说的也说了,可是我父亲还是提不起精神来。”大女儿说,父亲的状况让人揪心,万般无奈下,4月1日,她来到医生办公室:“楼医生,我爸爸最听您的话了!您劝劝他吧,我们总想让老爸再活些日子!”就这样,楼医生应允下来。
4月1日,楼新江下班已经是深夜。但是楼老女儿的话他记在了心间。
“楼老几乎没有听力,平时要戴老花镜读书看报……”楼新江回想着关于楼老的一些细节,决定用最质朴的书信形式传达给楼老治疗的动力和信心。
借着清明放假的空隙,楼医生写下这样一封信:“……还记得五年前,您送我一幅字,那年您86岁高龄,精神矍铄,谈吐高雅,这幅字我至今珍藏……我有一个83岁老父,我总是跟老父说:人到了这个年龄,不是为自己活,是为子女活,有您老爸在,这个家不会散……有老家回是做子女的一种幸福……”
这封信里,有楼新江鼓励楼老接受治疗的劝说,有从为人子女角度传递给老人生活的希望,还有对生命质量的探讨。“我当时就是有什么说什么,希望能劝解楼老专心接受治疗。”楼新江说,事后我从他女儿那里得知,老人看了信后,感觉豁然开朗,并将这封信妥妥地珍藏起来。
第二天楼医生查房时,楼老握着他的手,一个劲说谢谢,并在病床上开始活动自己的下肢,他说:“这封信我一定会珍藏!”
11日,在病房里,楼老握着楼新江的手说:“你救了我三次,第一次是五年前你治好了我的病;第二次是你给我写的信,让我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第三次就是今天,我愿意接受治疗,你让我再次站起来,我要为孩子们多活几年。”
楼新江听后很是感动,他告诉记者,在血管外科的病房里,患者大多是高龄老人,“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宽慰。”每天下班前,无论是刚做完手术,还是刚坐完门诊,楼新江都要去病房转一转:“晚些时候,一般家属们来到医院了,和家属沟通治疗方案,和病人沟通心里的想法,有时比治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