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2017-06-13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一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由此可见,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2.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使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2.2西方人重解析,东方人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东方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西方人思维方式属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2.3东方人喜中庸 ,西方人喜偏激

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后来引申为平庸、妥协、保守。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规律,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东方人处事总是不温不火,不急不慢。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维,对于一种观点总是先全盘否定前人的,然后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鸣惊人的观点,在争论中再逐渐纠正自己的偏激之处,最后被人们接受,成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比如存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他们在创立理论的初期,往往好走极端且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都要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在国际关系中,经常使用偏激语言或偏激行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可视为典型事例。如何解决中庸与偏激的关系?打个比方:一棵大树,根虽偏,却从大地吸取营养与水分。树梢虽偏,却能不断生长。中庸之干,可抗风雨。中与偏紧密配合,保证大树屹立天地而不倒。我们不仅要做到为人处世的中庸,也要保持激进的思想,中庸与偏激运用得宜,这样的思想,是不是光比中庸要进步呢?而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思维方式。

2.4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伦亲情,中国实际上是个人情的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为了中国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古时的关羽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在中国,每逢节庆,亲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相互致意问候,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亲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支持和周济。同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是必然的了。相对而言,西方人办事、交际都讲究功利和实际效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利益,决不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绝不姑息。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3. 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意义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思维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们以前难以回答的问题。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尼德汉姆就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为什么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西方学者提出?很显然,如果考虑到东西方人的思维特性,这种矛盾并不难理解:西方人强调个体性的作用,在处理客体时,他们会把一个客体从它所处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忽略它所处的环境的作用。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需要对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于分解和分析,所以他们做到了这一点。

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理论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种文化都来自于某种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影响,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但一种文化永远不可能代替另一种文化。从文化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点与缺点,为继承和创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相信随着心理学和其它诸多学科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必将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能指导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常成为不小的障碍。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使跨文化交流难以顺利进行。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对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各自的文化价值观, 跨越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4. 结语

文化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思维方式是文化内涵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人们之间都可能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除了上述思维差异以外,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还表现在东方人更注重总体把握,而西方人则注重条分缕析;东方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东方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东方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从总体的相对的角度而言。了解彼此差异, 有助于取长补短, 相互接近。这种彼此影响, 互相渗透, 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增强。虽然东方和西方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双方由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引发的文化差异在不断缩小,但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理智地对待由此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在说话、行文、遣词造句时尽量避免歧义或误解。这样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就能最大限度突破本土文化的界限,深入地了解异文化,从而拓展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把自己放在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人类彼此间的交际与交流。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的特性,克服不足,也能更好地融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形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