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过程早已不再停留于一只粉笔、整堂灌输的传统模式,越来越丰富的多媒体演示工具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既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革,但改革必须是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使之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下面笔者就结合高校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中国,历史学可以说是存在时间最久的学科,历朝历代的杰出史学家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精彩论著,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除严谨的史学传统外,教学模式也得到延续。当前,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历史学的教学工作也面临改革发展的契机。因此,如何让多媒体手段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是每位历史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将多媒体融入历史教学的优势
目前看来,将多媒体融入高校历史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多媒体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高校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史实,包括人名、地名、时代、事件脉络等等。当这些信息仅以文字形式存在于课本时,学生学习起来常感到枯燥无趣。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讲述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们有了更多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声音、影像的有机结合,绘声绘色地展示历史片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一些实验证明,视觉记忆要比阅读记忆更高效。如讲“乡射礼”,若是按《仪礼》中对“乡射礼”的记载一步步讲解,那些繁杂的步骤常使学生感到杂乱无章,难以理解、记忆。但若播放现代人根据《仪礼》记载进行的“乡射礼”复原表演,加之教师适时的说明和点评,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视频的同时,对“乡射礼”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形象、系统、完善。
其次,多媒体教学方便知识的更新和对课本的扩充。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在这点上,考古学为历史学尤其是先秦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一个重要考古发现的出现,可能足以改变我们对某段历史的看法。但教材对于这些考古成果的吸纳往往比较滞后,因此,只依靠课本无法使同学们了解学界的最新动态,以致于造成知识的落后,这对于他们日后继续研究是非常不利的。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最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使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学术发展的进程保持一致。另外,由篇幅所限,课本上的知识点往往介绍的比较简略,教师有必要对其中一部分进行扩充,传统方法往往是老师整板整板的将补充材料抄写于黑板,学生在下面记录,这样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既准确又便捷的将补充要点传达给学生。
第三,多媒体设备可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电脑操作、投影仪成像,可使教师避免多次重复板书,也不用再将时间浪费在挂图、收图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另外,在课下,学生重温课件方便把握课程重点,有助于提升复习效果。同时,配合教学论坛、电子邮件、QQ、MSN 等通讯手段,师生间可以更方便的相互交流,学习、探讨的时间不再限制于课堂和课间那几十分钟之内。
二、当前多媒体历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虽然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有着诸多优势,但若不能合理的应用,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下面就结合历史教学谈一谈个别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错别字现象突出。当前,大部分教师使用拼音输入法,随着拼音的键入,诸多同音异义词都出现在备选栏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选择错误的词语。如将“新民主主义”输入为“新民族主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的错误出现在课件中是非常不应该的。
第二,过多使用图片、视频导致课程主题不明。图片和视频始终是辅助性的材料,不能将它作为课程的主体。如讲商代的文化,有教师用了上百张图片展示商代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却没有加以阐述和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了个热闹,但真正应该学习的东西却没有掌握。再如讲“抗美援朝”,有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上课就放映相关纪录片,连续播放了好几节课。这样一来,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是有了,但课后记住的仅是激烈的战争场面和个别战斗过程,对抗美援朝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理解非常有限。因此,过于依赖图片、视频往往会造成“过犹不及”的效果。
第三,对图片的内容审核不够细致。有教师为了图文并茂,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想用相关图片帮助同学理解记忆,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有时对图片的筛选却有疏漏。有教师在“百度图片搜索”中输入A 的名字,出现人物图片后便复制到课件中。但这样的做法是有很大风险的:也许是重名的人物;也许只是出现这张图片的网页中出现了A 的名字,而图片并不是A,如网页是介绍B 的,图片也是B 的,但文中涉及到A,当搜索A时,因为文章中有符合要求文字,B 的照片便出现在搜索结果上,若不分来源的直接引用,会给同学们造成很大的困惑。
第四,缺乏图片、视频再处理能力。有很多图片、视频,我们需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如介绍某位历史学家,但能找到的照片是张几十人的合照,如果将这张合照放在课件中,学生想辨识出这位历史学家便十分不易,这时,需要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将那位历史学家的区域单独抽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视频的剪辑更加重要,网上下载的视频往往时间很长,为了其中一点相关内容就从头放到尾显然是不合适的,若是在课堂上用播放软件快进或快退到需要位置也非常麻烦,这时候就需要有简单的视频编辑能力,能够将所需部分从整个视频中抽取出来。这些能力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能力是应当具备的。
另外,有些课件选字颜色与背景相近,致使同学很难辨认文字内容;有些课件常出现大段的文字,且字号较小,使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件对切换动作做了精心的编排,如“百叶窗式”、“棋盘式”、“淡出式”等等,但这样却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教学中课件形式设计不当常见的几种情况。同时,课件的内容的设计对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如课件页数过多,信息量过大,学生上课期间就会有走马观花的感觉。若将课件设计的过于详细,包含了书本上所有的重点,就会使学生们不再看书,而只记忆课件上的重点,这样的知识是不系统的,不利于后续的学习研究。若课件就是考试范围,那么更有害于学生参照课本系统复习。看似面面俱到的课件会让同学们不再记录笔记,不再阅读相关书籍,不再勤于思考,依赖于课件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教师设计课件内容时也要注意详略得当,留给学生自我补充的空间。
三、使传统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
至此,我们看到,将多媒体融入高校历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是大势所趋,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种种不利影响。因此,最合理的授课模式是将传统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在“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中来自全国的专家讨论后认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带来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重大变革,在很多方面展示了其巨大优势,但同时,它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好是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1]如何实现优势互补,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尝试。
第一,将课件与课本更好的相结合。课件应辅助于课本的学习,不能脱离课本,也不能做成课本内容的重点摘要,考试不能仅考查课件中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脱了课本,并对课件产生依赖,最终导致所学知识不连贯、不系统。
第二,课件中应留出适当篇幅共学生自己完善。完善课件的过程就是对课程复习和思考的过程,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帮助。
第三,授课过程不能完全依赖课件,要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重心。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大优势就是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重心。一旦教师发现上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同学们并没有完全理解时,这时应脱离课件用传统方式讲解,直至学生完全领会,切不可削足适履地按照课件顺序而不顾授课效果。
第四,使用图片、视频时要加入适当的板书与讲解。如果没有适时的讲解和总结,看图片和视频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难以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可选取几节难度较小的课程,让学生自己备课、设计课件、授课,从而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同学们容易忽略的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的确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历史教学的效果,但这需要在合理设计课件以及将传统教学优势与之有机结合的前提之下。但无论多媒体手段如何进步,它毕竟只是起辅助性作用,教师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钱穆认为历史教学的责任“不尽在于国史知识的推广与普及,而尤要的则更在于国史知识的提高与加深。”[2]梁启超也曾说:“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3]而提高同学们历史知识、为其传达历史新意义的人正是教师。因此,多媒体工具最终只能起辅助性作用,而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史学修养,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从而更好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教育才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卫斌“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综述[J]. 历史教学, 2006 (1): 79.
[2]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168.
[3]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二种)[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