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

2016-12-24

金融业以其对国民经济巨大的影响力和对其产业独特的放大效应 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金融学论文范文一: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研究

一、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特色的基本思路

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要体现与一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作为一般柜员的基本能力,更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金融机构的长远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体现农林院校学生的专业人才优势

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紧密联系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1.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不仅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国家很重视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这些农村金融组织不像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对新进人员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人才需求具有本土化和适用性特征。需要既了解农村,有服务农村的热心,又具有金融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2.加强培养农业保险人才。农业保险是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农业保险人才稀缺,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保险教育,一些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一些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二)培养面向“三个部门”的“三种岗位”

根据行业调研了解到,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刚刚走入社会时一般以从事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柜员为主,要再经过一年或者几年的时间,了解了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以后,才逐渐有机会从事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营销性的金融服务工作,通过金融营销服务工作以后将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可以看出,金融柜台业务是行业的入门和基础,要求具备的是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当然也离不开端正的从业的态度,金融柜台业务有利于锻炼自身能力,帮助熟悉金融业务。金融产品的营销服务和管理岗位工作需要相对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也是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缺少的专业人才。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首先应该重点加强三种岗位人才培养,这是体现和提升特色的基础。

(三)融入“三种证书”培养“三种能力”

提升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特色,可以考虑把银行、保险、证券三个行业证书的考试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把三个证书考试科目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重点培养专业通用能力、专业专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三种能力。培养学生进入金融行业的专业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的金融理论和人文社科知识,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使金融专业毕业学生在就业时“上手快”,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对上述单项业务能力综合运用。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农村和基层是他们未来就业的“蓝海”领域,在农村和基层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通过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金融学理论基础,能较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具备相应的金融操作能力。

二、提升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特色的具体对策

我国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是要坚持以课程设置改革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与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联系起来。第二是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人才培养要体现与一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重点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体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优化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

1.农林院校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详细论证,确定金融学专业哪些课程和基本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确定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有效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同时增加一些拓展性研究方法和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根据金融学科发展的国内外动态,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知识介绍,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使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

2.强化金融学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及时将学科的前沿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应该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应该加强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相关的科研训练,将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规范化的教学计划。

3.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本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开办大学生科技论坛,开展大学生优秀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评奖,对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获奖的创新性项目给予奖励并计一定的学分,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4.注重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特别注重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努力探索校企联盟合作培养机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保证学生有连续3个月以上的时间到金融企业实习,结合金融实习来完成毕业论文,做到学生的选题来自实际工作,特别是农村金融领域,严格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与管理。

(二)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教学课程比重

要吸收国外金融学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发展实际,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新趋势和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考虑增加一些技术性的应用课程,如微观银行学、信托学、农村金融、网络金融等。特别是要注意增加农村金融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让学生不仅了解农村金融的基本理论,同时了解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会金融学专业通用专业知识的同时,重点体现出农村金融的特色,进一步体现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办学优势。

(三)加强教材选用的适用性

在教材选用上,应该重点突出教材的实用性、适用性、够用性和创新性。

1.实用性。就是应该强调教材的专业基础性和综合性,加强职业定向与就业导向,使金融专业学生能获得金融领域的岗位工作所需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适用性。教材应该具备知识全面、理论通俗的特点,能够反映金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3.够用性。教材的内容应该体现本科层次教学的需要,符合探索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不至于“大材小用”。

4.创新性。教材的内容设计上应该以创新性思维培养为指导思想。

(四)教学手段改革与方法创新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开展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概括的能力。要积极倡导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鼓励学生采用自主讨究、集体讨论对老师提出的案例、布置的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开发。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课题和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课程性质采取理论笔试、网上测试、项目方案设计、实践环节实际操作、撰写课程论文、课程讨论和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生读书论坛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三重”、“三实”的专业建设思路,即“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和“实践、实用、实干”。

1.强调“实践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应该强调关注经济改革的前沿,培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2.构建“校企合作、三证沟通”的金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证、保险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列入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举办考证培训班,提高学生通过率。拿到证书的学生可以免去学校相关学位课程的考试。教学计划与证书标准相结合,内容相衔接,形成“三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

3.构建金融特色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模式。与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企业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签订金融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协议,定向培养金融机构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六)加强实践教学

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应该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基于基础宽厚、交叉复合、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整体优化,完善体系,凸显特色,整合创新,全面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不断提升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确保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时,拥有金融学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和相对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会再因为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而成为障碍。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多层次教学。

1.加强金融专业基础培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金融学的一些最新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社会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等基本技能。

2.加强金融学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运用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金融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参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提升其综合能力。

4.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教师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来进行,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研究的整体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用专业化语言,专业化思维和视角设计、编写科研报告。

(七)组建应用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要发挥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需要组建适合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选聘一批在业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金融学专任教师或者兼职教师,这些业界专业人才一般应该包括银行部门的负责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分析师,特别是应该聘请一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来学校开展农村金融的实践教育。通过吸收业界专业人士的加入,组建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对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进行合理分工,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讲授,兼职教师参与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为学生开展实务教学和案例教学,举办各种专业讲座,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动态与趋势。

金融学论文范文二: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货币金融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开启学生金融学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以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时代性要求,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课程改革的效果给以总结。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教学改革;河南科技大学

《货币金融学》是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可初步认识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把握整体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经济和金融现象。因此,该课程成为全国高校经济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更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货币金融学》课程在河南科技大学开设已十年有余,目前该门课程在我校经济学院下设的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三个专业以及管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滞后。因此,改革和建设《货币金融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保障,一门课程经过长期的建设,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这种固化的内容体系形式上很完美,但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现实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一)既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考虑学时限制和体现时代性要求

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金融学》采用的是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教授主编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由五大块构成:第一篇导论,主要包括四章内容:金融与经济、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五章内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主要包括三章内容: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六章内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等;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主要包括四章内容: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全书共有二十二章内容。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形势,在河南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在有限学时的约束下,不仅要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需要根据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河南科技大学经过几次的教学培养方案的调整,该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目前各专业该门课程均为40学时,如何保持教学内容完整性和时代性,是课程内容设置时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戴国强教授编著的教材为基础,重点讲授九章内容: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通过上述章节的讲授,在有限学时内向学生传授货币金融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同时,针对每章内容,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视金融实践在其发展中的动态性,补充该领域最新的金融发展动向。例如,在货币形态部分中增加对“电子货币“和其他新型货币形态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Q币、比特币等货币形态;在利率部分,除了讲授基本的利率理论外,还增加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在金融市场部分,除了介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进行讲授,例如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中的二板市场、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等;在金融机构部分,除了介绍传统的金融机构外,对近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民营银行、资金互助社等)给以补充;在讲授商业银行一章时,增加对巴塞尔协议Ⅲ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巴塞尔协议最新调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二)根据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的设置,灵活调整讲课内容

《货币金融学》的内容与其他经管类课程有一定的交叉性,但由于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设置的不同,针对不同专业,《货币金融学》讲授内容的安排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货币与货币制度一章中,关于货币的职能,几个专业在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中已学,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内学时,此部分内容不讲,让学生自学复习;通货膨胀一章,金融、国贸、经济学三个专业在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中已学,因此本章安排的学时很少,而会计学专业没有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本章学时安排就要适当增多;对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两章内容,金融学专业将在后续课程中分别作为两门专业主干课学习,因此在本门课程讲授时就要简略,使学生能初步形成框架性的知识架构即可,而对于国贸、经济学、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后续不再开设相关课程,此部分内容的讲授就会相对丰富;对于大部分《货币金融学》教科书都会涉及的“国际金融”部分,由于四个专业在后续课程中会专门开设《国际金融》课程,因此此部分内容在《货币金融学》教学安排时就完全不讲,待后续课程再学。通过对不同专业先修后续课程的把握,对于内容交叉部分,在不同的课程上进行合理配置,既可以体现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更会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体现教学态度的严谨性。当然,要做到不同专业根据先修后续课程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使得任课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非常熟悉,同时与先修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要不断加强沟通,协调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内容大家重复讲,复杂的内容大家都掠过的现象发生,做到真正为教学和学生负责。因此,通过教学改革,使得《货币金融学》教学内容既做到体系完整,又做到重点突出和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同时实现理论和实际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该门课程在学科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学生的金融学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货币金融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1.课前金融知识分享,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探知欲望。《货币金融学》无论对于金融学专业还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大学以来首次系统接触金融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金融专业知识缺乏,而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金融相关知识,最好能与上课进度保持一致,每次上课时安排两名学生在上课的前10分钟将其准备的拓展性知识跟同学分享。分享内容可以多样,如近期国内外金融时事、各国最新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及经济金融人物介绍等;内容形式也可以多种,如口头描述、PPT演示等。学生在课下准备即将与同学们分享的知识的同时,也会涉猎相关其他内容,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凝练知识的能力和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探知的欲望。

(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习热情,更好掌握基础理论。《货币金融学》是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学生开启金融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课堂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可以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但在讲授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是河南科技大学《货币金融学》任课教师常常采用的方法,每一章内容都会采取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讲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大案例教学比例,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3)增加互动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例如,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网上银行业务等。任课老师常常提前两到三周布置自学自讲的内容,并把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讨论,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小组成员以外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问,小组成员回答问题。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弘扬团队精神。

2.教学手段现代化

。(1)改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而不单单是教学课件的制作。单纯的课件教学方式在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易于更新等优点的基础上,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势。因此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多种媒体的充分利用,做到板书、课件、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2)充分运用教学网络平台。多年来,《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答疑和电子邮箱答疑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学资源也难以做到很好的共享。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利用学校校园网平台和教育在线的课程教学资源,初步建立了《货币金融学》教学网络平台。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教学信息的发布,教学资料如教案、大纲、PPT课件、教学进度表、习题等的上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资料,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的布置、批改和答疑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随时沟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在课外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提高运用网络开展个性化自学的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的随时沟通,也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好地了解和把握。(3)利用QQ群沟通教学。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可以把网络沟通手段应用于现代教学中来。通过建立《货币金融学》课程QQ群,以聊天这种轻松的方式,能更快更好更近地与学生沟通;而且通过QQ群沟通,一人发言,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且可以各抒己见,成为课堂讲授形式的有益补充。

3.考核方法的完善。多年来,为了考核评分的易于操作,《货币金融学》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甚至平时成绩往往流于形式,期末考试成绩成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最重要途径。这种考核方式形成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思想,往往在期末考试到来之际疲于应付,死记硬背,一旦考试结束,很多内容都忘得一干二净,这种考核方法不利于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通过近年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考核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平时成绩的给定。以前的平时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和考勤情况。近年的改革,考勤不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而是学生获得考试资格的必备条件。平时成绩仅以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向老师质疑的表现等综合考量,定量和非定量地给出平时成绩。

(2)强调过程化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案例式、自学自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面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讨论、写论文、调研等方式,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掌握货币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又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在期末闭卷考试部分,试题题型多样化。既有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更是增大了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题型的分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货币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几年来《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进行改进,建设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一方面,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加老师与学生交流的途径,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尤其是调动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及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励的社会环境中,独立精神和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并得到很好发展的基础。社会科学本无标准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论据能充分支持论点,就有其存在的意义。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上不断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使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之中,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2014,(10).

〔3〕全爱华.应用性本科院校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4〕康立.《货币金融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

〔5〕康立.《货币金融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

金融学论文相关文章:

1.2016年金融类论文范文3篇

2.金融研究论文

3.金融研究论文

4.金融管理论文

5.金融经济类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