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宁人口社会变迁研究论文

2016-12-01

在一个多世纪的世纪里,清代西宁府的人口连年稳步增长,其中增长的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反应了西宁府社会经济发展处在较好的状态的历史事实。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清代西宁人口社会变迁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清代西宁人口社会变迁研究

清代西宁府的人口数量自顺治二年(1645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之间的101年间呈稳步增长的状态,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随后,在乾隆十一年在咸丰三年(1853年)之间的107年间,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清末,在经历了1860年的河湟回族起义和1876―1879年的甘青地区大旱之后,西宁府的人口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一、顺治二年(1645年)的人口数量考察

清代前期在取得了对西宁地区的控制后,迅速的进行了有关人口,田赋,屯田等数据的统计以便于维持封疆统治,据《西宁府新志》记载,“顺治二年,西宁府(附郭西宁县)有人丁13686丁,顺治二年碾伯县原额人丁6538丁,实有人丁6144丁,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裁卫设县)雍正三年原额编审人丁5862丁,贵德所(乾隆二十六年改设西宁县丞)顺治二年原额编审人丁2068丁”(1)把顺治二年(1645年)人口数据进行统计(本文加入了雍正三年大通卫的人口数据),共有丁28154,丁口44688(丁口比依据《青海经济史》作者崔永红老师所推算的丁在丁口之中的比例为63%)。

二、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人口数量考察

在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加强后,形成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中央政府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宣布,自次年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希望于盛世之下,人丁兴旺,经济发展。

西宁府的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也随之增长。据《西宁府新志》记载,“西宁府(附郭西宁县)乾隆十一年查审有户18925户,口70470;碾伯县乾隆十一年审查户9731,口58720;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裁卫设县),乾隆十一年审查丁11803:;贵德所(乾隆二十六年改设西宁县丞)乾隆十一年查审河州48户见在人丁9835,王、周、刘三屯百姓人丁462,东乡康、杨、李三屯百姓人丁1296,屯48户,共人丁11560”

依据地方志的记载,对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府的人口进行统计,西宁县(府)与碾伯县共有户28656,口129190,大通卫与贵德所共有丁21638,丁口34346,西宁府(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卫,贵德所)共计,有丁口166327。“自顺治二年至乾隆十一年的101年间,在编人口增长了357%,平均年增长率为15.16‰”

在一个多世纪的世纪里,西宁府的人口连年稳步增长,其中增长的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反应了西宁府社会经济发展处在较好的状态的历史事实。

三、咸丰三年(1853年)的人口数量考察

经历了清代中前期近二个世纪的稳步发展后,西宁府的农田水利事业不断发展,新开垦的土地不断的增长,民族贸易也相当的活跃,人口数量继续增长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据《西宁府续志》有关咸丰三年(1853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知“西宁民屯男女328250丁口,内:男96403丁,82004口,女83294丁,66549口;碾伯县民屯男女228370丁口,内:男78762丁,39896口,女76154丁,33558口;大通县民屯男女73667丁口,内:男24511丁,12889口,女23138丁,13129口;贵德厅民屯男女19769丁口,内:男6304丁,3738口,女5933丁,3794口”,

还有新设立的三厅人口(巴燕戎格厅,循化厅,丹葛尔厅)“巴燕戎格厅民屯男女27565丁口,内:男9108丁,5772口,女8003丁,4682口;新设循化厅口内12族有2691户,撒喇回民8工,2780户,口外西番49寨,南口,内:男65599丁,33942口,女50671丁,27517口;新设丹葛尔厅民屯男女19068丁口,内:男6639丁,4132口,女5471丁,3061口”

通过对这些有关人口的资料进行统计即可得到咸丰三年的丁口比(西宁县为0.54,碾伯县为0.68,大通卫为0.64,贵德厅卫为0.62,巴燕戎格厅为0.62,循化厅为0.65,丹葛尔厅为0.62,取其平均值丁口比为,0.626)。咸丰三年西宁府(三县四厅),合计男丁287088,女丁252664,男口182373,女口152298,共计874418丁口。“又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嘉庆年间西宁府有民、屯男妇大小人口708829人,其中包括投诚番民。与约70年前含有番民的总人口数264065相比,又增长了168%,平均年增长率为14.21‰”

咸丰三年的人口数据加入了循化厅的177729人,如果扣除这一部分,和嘉庆年间相比,在近30年间,人口基本上没有增长。在顺治二年至咸丰三年的清代中前期将近170年的时间里,西宁府的人口不断的稳步的增长,增长的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外部迁入的人口(驻军,宗教,商业)为辅,突显了这一时期西宁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人口数量考察

在清代末期时局不稳定,一方面在国内有金田起义和捻军起义,另一方面也备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榨。尤其是,同治和光绪年间西北回族大起义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战火不断,经济停滞不前,随之人口锐减。据《甘肃通志稿》光绪三十四年的统计数据“西宁府辖县(厅)编户人口为:西宁县31132户,153595人;碾伯县14242户,61431口;大通县9427户,46582人;贵德厅1634户,8295人;循化厅16259户,58572人;巴燕戎格厅4392户,16676人”

共计,80045户,361309人。这一数据和咸丰三年相比,在55年间人口锐减513112人,降幅达58.7%,造成这一结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一方面是同光年间的西北回民大起义受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大量的穆斯林在战火中死亡,另一方面是1876―1879年甘青大旱造成了农业的减产和社会经济的倒退。

五、关于“纳粮番族”的人口数量

同一时期,在湟水流域东部地区还有为数众多的番族人口,在经历清初的社会稳定,经济取得一定发展后,这一部分的番族人口开始成为中央政府的编户,称为纳粮番民,“番民户口(西宁,碾伯,大通同载),雍正三年,20207户,男妇子女86166名口;贵德所雍正二年,新归诚纳粮番民2825户,男妇子女11572名口”⑧加上雍正二年纳粮番民2825户,11572口,雍正三年(西宁县,碾伯县,大通卫)纳粮番民20207户,86166口。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