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

2017-04-12

古人的智慧无穷无尽,很多真正的洪涛伟略都是来自古人,例如,秦长城就是如今的万里长城。也是古人为了抵御外寇建立起来的,小编迫不及待的想要夸一夸古人前辈们了。

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抵御北方入侵者,在其统治时期,将各国所建的城墙相连成一体,形成“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故称“万里长城”。长城在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其中汉、金、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全长达1万公里。明朝期间,长城延伸至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至辽宁东部,全长约7300公里,修筑成历代最为坚固的军事防御工事。

意义:世界上最长和古老的军事防御工事。

另外的一个实例

四川合州的钓鱼城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古代烽火台———烟 山 烟 山位于莆田湄洲湾北岸,笏石镇往灵川镇2公里处,在笏石镇大 村境内。小山顶上有一座“大哥”洞。相传,它原是古代因急事、要事联络各路诸侯的烽火台。周围是古人们集居的地方,据传是笏石的发源地。 据《莆田县志》记载:440年前的今天,莆田城内外遭受倭寇之乱一片凄凉,一家十人丧生七、八甚至尽绝,哭声连门,死尸塞路,梅峰寺墙壁上钉满尸体,文物被抢一空,广化寺、凤山寺、梅峰寺、衙门、古谯楼等被烧毁。故孤城之外,千里为墟,田野长草叶,市镇长荆棘。烽火台周围民众也逃不出厄运,幸存者往外避难。 戚继光平倭后和明朝廷监察御史林润(莆田城内人)向皇帝奏遭倭害情况,请求拨银两赈济百姓和免税三年,修复寺庙。明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兴化百姓送来匾额“一券全城”和朝廷送来匾额“清修”(平倭后祝贺)。 古驿站、烽火台-云南保山历史,古代云南省保山市,烽烟迭起,边事频出,境内古道沿线至今遗存的一些烽火台和古驿站,便是当时用于通报敌情、快马传书的原始军事通讯设施。 另外像雁门关玉门关娘子关等等防御工事也算工程的话。 此类关卡过去属于独立防御体系 ,只是在明朝以后形成长城防御体系。

古人的智慧

墙倒屋不倒”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木结构建筑良好的防震抗震特性,反应了我们古人的建筑智慧。在我国,很多古代优质建筑历经百年不倒,成为学术界广泛研究的课题。这些建筑以宫殿、庙宇、亭台阁楼为主,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些建筑的抗震性主要通过三个工艺来实现:1、榫卯连接结构,他相当于现代的“柔性连接”,可以消耗很多地震产生的破坏力;2、以木柱为重力支撑,屋顶的重力大都由直立的木柱承担,木头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柔韧性,而缺乏柔性的泥土墙体几乎不承担屋顶的重力;3、立柱大都放在高于地表的圆形石制台座上,而不是像现在的房屋支撑结构都埋在地下。在强烈的地震下,木柱会在水平作用力下进行移动,这样就出现“墙倒屋不倒”的奇特现象。 1996年发生在丽江古城的地震摧毁了很多现代建筑,而很多木结构的房屋框架都没有倒,只有周边的土墙倒了,他用事实证明了“墙倒屋不倒”的中国古建筑特点。 对比看来,在欧美已经普及多年,现在在我国流行的新型房屋结构在抗震设计上其实与我国的古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日渐衰竭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古典建筑的造价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 目前,以轻钢结构为代表的新型房屋已经成为我们建房的首选,无论从安全性,还是造价、舒适耐用等方面考虑,均具有较大的优势。他可以做到抗震9度,顶得住台风的洗礼,1-3月的短周期施工,90年使用寿命,建材可回收再利用等等。 新型房屋优势明显,自己想要建造也非常容易,登录住房公园(housepark)网站,自建房所需要的图纸、建材、施工队、监理等等,里面一应俱全,我们很快就能将自己的建房蓝图变为现实。 想到这里,不禁又想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感叹,俗话说,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句话应用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这是一个快进的时代,很多事情的改变,往往只需要短短几年,甚至是更快,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感受科技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的便利与享受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