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一种增进对中国了解的重要方式,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包括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还涵盖了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和展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湖北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湖北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五个突破”:即生产总值突破15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外贸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省生产总值15708.6亿元,增长9.7%。财政总收入2680.5亿元,增长13.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1.5亿元,增长16.1%。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4677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9.2亿元,增长12.7%。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总产428.7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3.7亿元,增长11.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3%。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由11.4∶53.5∶35.1调整到10.7∶53.4∶35.9。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51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增铁路营运里程588公里,达到3734公里。沪昆客专杭南长段建成通车,昌吉赣客专开工建设,江西进入高铁时代。城镇化率达到50.2%,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55.1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9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增长11.3%,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把握工作的力度和节奏,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积极实施“稳增长20条”政策。加大实体经济帮扶力度,建立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创新融资模式,“财园信贷通”发放贷款229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发放贷款21.1亿元。坚持抓项目扩投资,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向社会新推出投资示范项目300个,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础产业领域,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3.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9%,提高0.5个百分点。积极拓展消费需求,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出台了促进信息、养老、健康消费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着力扩大外贸出口,全面推行直通放行、绿色通道等通关措施,外贸出口总额320.4亿美元,增长13.7%。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破解发展难题,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40%,向社会公开省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清单,启动省市县三级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建设。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实施省属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先照后证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61.8%,注册资本增长1.1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改革有序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社会事业改革扎实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出台全面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成功举办世界低碳会、中国绿博会、景德镇国际瓷博会等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赣港经贸合作活动,首次在台湾成功举办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以主宾省身份赴澳门参加第三届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并成功举办江西风景独好(澳门)旅游推介会。实际利用外资84.5亿美元,增长11.9%;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4540亿元,增长17.6%,新增央企入赣项目27个,开放型经济提振向好。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省校省院合作,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新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13个,新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院士工作站28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专利申请量2.56万件、增长51.1%,专利授权量1.38万件、增长38.7%,增幅居全国第一,南昌欧菲光获中国专利金奖。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别是时隔15年,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创新对发展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围绕抓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强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大力培育发展重点产业集群,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电子信息、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全省超千亿产业达到9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百县百园”工程,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00亿元,增长19%,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2%。出台了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存款2172亿元,新增贷款2522亿元,新增贷存比达116.1%;企业直接融资651亿元。大力推进旅游强省建设,旅游接待总人数增长25.2%,旅游总收入增长39.7%。恒邦财险公司、省旅游集团、省民爆投资公司正式挂牌营业。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130亿元,增长19.2%。电子商务年交易额1384.8亿元,增长110.6%。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发展。
(四)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大力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建设进展顺利,南昌、九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务院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州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获批设立,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苏区振兴发展步伐加快。扎实推进赣东北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发展,支持抚州深化区域合作,定位清晰、各具特色、合作互动、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更趋完善。发布实施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开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超6亿元,其中超20亿元的29个,超30亿元的15个,超40亿元的7个,丰城市、西湖区超50亿元,南昌县达87.3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五)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南昌、九江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0.5%、84.4%,其他设区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9%,设区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完成植树造林210.2万亩。吉安、抚州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完成国家下达的老机动车及黄标车、燃煤锅炉淘汰任务,淘汰了80家企业落后产能项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我省成为全国首批全境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
(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工程50件实事全面完成。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4.5亿元。提高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保障水平,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制度。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顺利推进,全年免费救治大病患者12万例。出台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启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开展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文艺创作第六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满堂红”。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成功承办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0.68万套,基本建成12.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22.38万套,基本建成13.81万套。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年减贫70万人。大力推进法治江西、平安江西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动员建设取得新成效。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抓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后续整改落实工作,指导政府系统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推动形成反“四风”、改作风的新常态。对中央和省出台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定期调度和督查,促进政策落地、工作落实。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法规议案9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6件。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政府廉政建设力度,加强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和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监督管理,开展了打击虚开发票集中整治、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投资增长动力不足,新的消费增长点不多。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经营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增产不增效。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群众对改善民生还有许多新期待。工作落实机制还不完善,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增长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阶段,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双重任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努力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下大力气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必须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质量效益同步推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建设生态文明,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1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采取新举措、培育新增长点,实现稳中有进、量质双升。重点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稳定增长、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深入挖掘增长潜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二是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创新开放思路,拓宽开放领域,完善开放举措,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三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创新与经济紧密结合,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升级。四是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五是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和谐。坚持把改善民生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社会发展活力结合起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是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优化环境。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努力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和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扩大投资促进消费。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消费促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努力稳定投资增长。紧紧抓住国家扩投资、稳增长的机遇,积极对接国家“七大工程包”,大力实施交通、能源、粮食水利、产业升级、健康养老、生态环保、信息电网、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八大类重大工程,其中大中型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1万亿元,今年完成投资3000亿元。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对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政府由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选择若干示范项目开展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通过政府给予投资补助、设立基金、担保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工程,提高社会资本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铁路方面,争取开工建设赣深客专、合安九客专、皖赣铁路扩能等项目,续建昌吉赣客专、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蒙华煤运通道等项目,建成合福客专、赣龙铁路扩能项目,力争铁路营运里程突破4000公里;积极推进鹰梅、吉永泉、渝长厦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高速公路方面,开工建设广昌至吉安高速公路,续建宁都至定南等12条高速公路,建成南昌至上栗等7条高速公路,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航空方面,开工建设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井冈山机场二期扩建、南昌青云谱机场迁建项目,建成上饶三清山机场。航运方面,开工建设新干航电枢纽工程、南昌樵舍货运码头等项目,建成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一期工程。能源方面,力争开工建设分宜电厂等火电机组,推进神华九江电厂建设,建成安源电厂扩建项目、抚州电厂一号机组,新增统调电力装机容量232万千瓦;开工建设中石化新粤浙天然气管道,建成中石油西三线东段天然气管道;加快特高压入赣工程前期工作。水利方面,开工建设廖坊灌区二期、四方井水库、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浯溪口等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峡江、伦潭水利枢纽等项目。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年度投资1100亿元以上。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既为当前稳定增长提供动力,更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拓展居民消费。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重点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六大领域消费工程。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养老健康服务,加快建立家政服务业公益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推进上饶、鹰潭、新余等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宽带乡村”江西工程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等融合发展,努力扩大信息消费。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发展假日旅游经济,促进旅游休闲消费。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措施,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有效扩大住房消费。开展LED照明等节能产品专项推广活动,加大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推广扶持力度,促进绿色节能消费。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学校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有效提升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并建立正常调整机制。通过增加收入、完善政策、改善环境,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二)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抓住关键问题,完善改革措施,以政府自我革命带动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2016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对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系统梳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大幅减少前置审批。深入推进“三单一网”改革,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工作,加快建设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实现所有事项全流程、并联式网上公开审批,切实做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公民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步伐,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模式,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
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清理和废除各种不合理优惠政策和规定。减少工商登记前置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完成设区市和县级市阶梯水价改革,实施居民生活用气阶梯气价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模式,组建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和使用管理。推进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成省直部门所属企业脱钩移交工作。抓好江铜、新钢、省盐业集团等改革试点,加快江钨集团、江中集团等战略重组,推进省招标集团、中江国际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省能源集团、建材集团公司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部门预算体系,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都要公开预决算。清理、规范、整合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压缩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和种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设立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清理规范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健全综合治税体系。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新设20家以上村镇银行。重组省金融控股集团,组建省再担保公司和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争取筹建民营银行,力争省级法人银行江西银行上半年正式挂牌。加快全省金融商务区和金融产业服务园区建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融资,争取省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尽快开业。大力推进“险资入赣”。力争新增贷款2500亿元,企业直接融资700亿元。
(三)着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把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实施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升级。
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研究制定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实施意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长江深水航运和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交通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发展临港型先进制造业,打造承接沿江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集聚区;积极参与长江大通关体制建设,提高通关效率。携手湘鄂两省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配套、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汉新欧”、“渝新欧”等中欧国际铁路班列,扩大我省至宁波、厦门、深圳铁海联运,拓展连接“一带一路”陆运和海运通道。组织实施“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专项计划,拓展与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
深入实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昌九一体化进程。研究设立昌九一体化发展基金。加快福银高速昌九段“四改八”工程、昌九大道建设,实施九江港、南昌港提升工程。推进金融、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同城化,促进科教文体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治共建。推动昌九产业互补对接,协调推进两市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先导区建设,争取设立南昌、九江综合保税区。研究制定昌九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积极争取国家批复设立昌九新区。加快苏区振兴发展。基本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农村薄弱学校校舍改造等民生任务,积极推动赣州综合保税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吉泰走廊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等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促进赣东赣西“两翼齐飞”。编制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赣西经济转型升级规划,加快信江河谷经济带和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赣西城市快速干道建设和客运服务一体化。支持抚州加快融入南昌、对接海西,建设向莆经济带。通过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城镇协调发展、开放活力增强的经济增长板块。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县域城镇布局,引导人口有序集聚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支持有条件的县城、中心镇发展为中小城市。实施工业园区提升计划,加快培育重点支柱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建立完善县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新机制,进一步扩大县、乡两级经济管理权限。鼓励支持各县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营造比学赶超、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保、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配套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有序推动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支持鹰潭、樟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强古建筑、古遗迹、古街区保护。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积极运用政府发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等工具,建立透明规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施网格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通过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让城市更具特色、更有活力。
(四)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创新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不断强化创新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产业化项目,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组建10个科技协同创新体、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新增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设立和完善种子基金、技术市场等方式,重点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鼓励社会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科技担保业务。扩大省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力争国家支持新设立1-2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激励人才、保护创新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积极性。
推动工业发展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抓好飞机制造、智能装备、节能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有色、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升级,重点在铜精深加工、有机硅、粉末冶金等领域培育一批高端产品、高端品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动钨和稀土、锂电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挥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完善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金融、物流、市场服务体系,支持建设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全省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突破40个,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新增光伏、钨和稀土两个过千亿元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100个省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过百亿元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加大“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旅游县(市、区)开展旅游综合试点改革,推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南昌、赣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特色电商产业集聚区,搭建中小电商孵化器平台,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新增10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重点示范物流园区和物流港,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深度合作、联动发展,实施城市配送试点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五)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
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按照“稳粮增收、调整转型、提质增效、改革创新”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草地畜牧业、特色果业、特色水产、设施蔬菜、茶叶、油茶、花卉苗木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种养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培育新型农业业态。深入实施“百县百园”工程,重点打造高标准、高水平、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打响生态农业品牌。实施以“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壮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水平,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林地流转。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农垦改革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式,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全域规划、镇村联动、集中整治,抓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严格镇村建设管理,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深入开展“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行动,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城乡一体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试点,推广使用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乡村风景林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00公里,启动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六)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
着力推进招大引强。启动实施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三年攻坚计划,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利用全国工商联在我省召开执委会的契机,举办全国知名民企助推江西发展升级大会,着力引进一批知名民企。精心组织赣港赣台经贸合作、央企入赣等重大招商活动,开展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专题推介活动。出台鼓励赣商回乡投资的政策措施,实施“赣商回归”工程。健全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跟踪督导落实机制,确保招商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决不让招商项目成为“一纸空文”。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积极开拓国际贸易,稳定传统市场,开发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营销网络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外贸发展基金对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奖励支持力度,引导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能源资源的进口。
拓宽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完善“走出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推进机制,推进建筑业、农业、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五大行业“走出去”,鼓励光伏、水泥、钢铁等行业在国外投资办厂。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优化劳务输出结构,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提升对外经济合作水平,努力在国际市场打响江西品牌、扩大江西影响。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对接合作,推进赣浙开放合作区、赣闽开放合作示范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等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与周边省份合作水平。加快江西航空公司组建,加密重点国际(地区)航线航班,争取开通南昌至韩国等定期直航。改造提升南昌、赣州、吉安铁路口岸作业区,开工建设抚州铁路口岸作业区。通过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为全面扩大开放提供支撑。
(七)统筹抓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按照国家对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基本原则,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保护和建设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在所有设区市开展PM2.5监测,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治理。加大“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水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监管重点污染源。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整治,抓好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矿山治理修复。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完成植树造林210万亩以上,加强林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清洁化园区试点范围,推进一批企业节水技改和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加大批而未用土地清理处置力度,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升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水平。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朝阳产业。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研究出台生态红线内的管制措施。完善市县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权重。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积极推进赣江源、抚河源、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完善“五河”流域边界水污染指标监测控制体系。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特许经营试点,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各类节能环保产品。建立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推进碳汇造林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交易。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
(八)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重,筹集财政性资金1000亿元,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0件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努力扩大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启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研究设立大学生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亿元,重点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制定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工作。将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45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24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月人均标准提高到305元。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等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以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为重点的老年人长期照护计划。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托管及校外文体活动等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建立特别救助制度,使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推进保障房由中心城区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布点,加大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力度,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3万套,其中改造各类棚户区16.3万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6.7万套。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深山库区移民等农村困难群众危房进行改造,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管,让更多困难群众住得安全、住得舒心。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高扶贫实效。深入推进罗霄山片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完成深山库区扶贫移民搬迁10万人、贫困自然村点整治3000个,力争全年减贫60万人,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九)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切实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逐步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开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实施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农村电影免费放映,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繁荣赣鄱文化,讲好江西故事。开工建设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省科技馆、省老年大学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休闲、文化与生态、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电商融合等新型业态,支持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组建省广电传媒集团、省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努力打造文艺精品,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快卫生体育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第三批57个县(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双向互通。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对贫困家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实施免费救治。优化整合计划生育利导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紧紧围绕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三大任务,全面推进法治江西建设,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实行诉访分离,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机制,依靠法治、依靠基层、依靠群众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平安江西建设,加快“天网”、“地网”工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组织和互联网管理。切实减轻社区负担,加大社区建设投入,提升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倡导互助关爱精神,推动公共慈善事业发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责任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信用信息平台和动态数据库,依法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深化征兵工作改革,扎实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2016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全面落实执法责任,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舆论和社会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建设诚信政府。严格履行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把政府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情况和为群众办实事情况作为评价政府诚信程度的重要内容。加强政府工作人员诚信管理和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以诚信办事、诚信服务取信于民。持续改进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巩固提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厉行勤俭节约,完成全省行政机关及参公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减少行政支出。改进文风、会风,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完善抓落实工作机制,把抓落实、求实效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坚决反腐倡廉。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清廉政府建设,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严管理政府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用制度管住权力、预防腐败。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格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监管。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深入研究、统筹谋划,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指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各位代表!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推动新发展,需要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新步伐
湖北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2011年至2015年,全省人民辛勤劳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十二五”胜利收官。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3万亿元,年均增长9.4%。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6千美元增加到1万美元。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对外收支总体良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5万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倍以上,达到5529亿元。“十二五”规划27项主要指标中,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2项预期性指标超额完成,3项预期性指标接近目标值。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达到315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达到12930元,城乡收入比由2.70缩小到2.44。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万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5岁,达到78岁左右。婴儿死亡率由千分之7.69下降到千分之4.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人均受教育年限8.87年,提高0.11年。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约5平方米,分别达到36.4平方米和40.9平方米。城镇每百户拥有汽车由19.9辆提高到49.4辆,农村由5.4辆提高到23.6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互联网普及率提高13.9个百分点,达到48.6%。
(二)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由867.1亿斤增加到942.5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持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8.7个百分点,成为吸引投资、吸纳就业、创造税收的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72%提高到2.23%左右。“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东中西部差距不断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17市实现铁路网全覆盖,96%的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全省发电装机达到9716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48%。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胶东调水主体工程投入使用。
(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省95.7%的村(社区)完成了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健康成长。供销社改革取得新成绩。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设立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政府定价项目削减67%。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主体发展到618.2万户,比2010年翻了将近一番。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基本建立,转移支付调整和债务管理得到加强,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小贷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扎实推进,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稳健起步,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青岛财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学去行政化试点顺利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先后实现整合,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公务人员工资、养老、住房、交通和休假制度日益规范。
(四)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了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经济界的合作,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密切。新增友城38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40对,来鲁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3万人次。正式启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鲁港、鲁台交流合作成果丰硕。201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2417.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7.8%;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增长77.8%;对外实际投资57.8亿美元,增长205.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1亿美元。成功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等一批重大国际活动。国际海事司法研究基地和国家法官学院青岛海事分院落户青岛。中小企业到境外对标交流,乡村旅游带头人赴海外学习培训,都取得了持续明显的成效。全国工商联知名民企洽谈会签约项目落地率超过80%,到位资金7842.5亿元。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加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各方面制度和程序不断完善。政府系统严格执行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决策中主动加强与政协的民主协商。省政府及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对口联系逐步常态化、机制化。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和决定46件,制定政府规章64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15件、政协提案3362件。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公布实施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展开。持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省市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依法解决。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法治观念普遍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严肃政纪、纠治“四风”、严惩腐败取得显著成效。纪检监察机关立查案件累计70080件,党纪政纪处分69688人。
(六)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四德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由61%提高到99.2%。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各个领域的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在全国影视剧业内和广大观众中,赢得了“山影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2370亿元。成功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儒学大会、中国艺术节、孔子文化节和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等重大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七)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积极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社区居(村)委会联席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议事制度。广泛构筑起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联动机制。社会组织达到4.56万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居民养老保险参保4534.2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331.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信访工作持续加强。省政府及各部门新闻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山东建设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得到加强。顺利完成23.14万名兵员征集任务。
(八)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建立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和财政补偿制度。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13.8%,二氧化硫下降47.7%,二氧化氮减少12.8%。新能源发电装机增加837万千瓦,占比提高7.1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淮河、海河流域治污国家考核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7.9%提高到9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8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面积新增300多万亩,植树造林1561万亩。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改革,敢于担当,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有效统筹协调多方利益,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司法民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服从省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多党合作和政协民主协商,积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
各位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我们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为我省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来我省取得的每项成绩,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传统优势正在改变,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仍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居民收入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镇中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部分群众生活非常困难,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有较大差距。人口老龄化加快,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超采地下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劣五类水体基本消除,但一、二类水体没有明显增加。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道路车辆伤亡人数居高不下。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作风不严不实问题仍然存在,法治素养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安排年度工作中,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从今年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我省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擘画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服务业占比达到55%左右,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型省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提高到2.6%。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持续缩小,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65%和55%以上。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山东、诚信山东、美德山东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平安山东建设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法治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此,要紧紧抓住以下任务。
(一)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度。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创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工业强基,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鼓励军民产品、技术、人才、信息广泛交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二)实现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改革助推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健全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经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合理划分省和市、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完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提升金融普惠程度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自贸区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争取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100公里和7600公里。新建改建穿城公路、瓶颈路段2840公里,整治完成国省道6100公里和县乡路2.95万公里。建成运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机场,争取建成济宁机场、聊城机场,开工建设枣庄机场。推进港航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港口群。建设海阳、荣成核电基地和海陆多处风电基地。加快外电入鲁,接纳省外来电能力达到2400万千瓦。完善新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系统建设。抓好雨洪资源利用,提高引黄能力,完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00公里以上。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城镇和工矿区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完成180万户棚户区改造任务。完善城市微循环立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青岛、济南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气象现代化步伐。落实农村抗震设防标准,平房要普及钢筋圈梁和构造柱,新建改建房屋最低按7度抗震设防。按照节能环保要求新建改建农村供暖设施。2018年底完成647万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坚持东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纵深推进“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提高综合竞争力。发挥好青岛龙头带动作用,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海洋经济集聚区。海洋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强化省会辐射引领,支持济南建设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和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济莱协作区建设,支持德州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沂蒙等革命老区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把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成邻边经济新高地。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服务和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新生中小城市。积极稳妥推进撤县设区(市)、乡镇合并、镇改街、村改居。鼓励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和工矿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快农村金融、邮政物流等公用事业发展。
(六)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进社科理论研究创新、历史文化展示和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努力营造激励齐鲁文化精品创作的社会环境,支持富有山东特色的文学、戏曲、美术、影视、出版、传媒事业加速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各级档案馆建设,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好客山东品牌影响。
(七)持续加强民生保障。坚持科学扶贫、注重实效,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前实现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就业创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10万人。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提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健康山东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保基金政策措施。不断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民主协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各领域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抓好人民防空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人口质量,继续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失独家庭关爱扶助力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八)建设美丽文明新山东。维护好我省的壮美山河、富饶湖海和广袤平原,多姿多彩地展现齐鲁风光的独特魅力。加大对自然人文遗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老街区老村落老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尊重农村形态和农民生活习惯基础上,有序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大气污染治理放在突出位置,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土壤质量明显提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木绿化率达到27%。开展地质环境恢复和塌陷地综合治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增加对重点功能区生态转移支付,健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三、2016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
刚刚过去的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5万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这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出口保持稳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9%和49%。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实现今年目标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推进好品山东建设,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和国际标准。引导企业在满足一般消费需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和个性定制,多生产绿色、健康、智能的高附加值产品。健全农产品、食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体育等产业,引导各类服务业改善供给结构。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鼓励建设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创客空间。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实施化工产业搬迁改造和结构调整攻坚战。对丧失自我修复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妥善安置产能过剩行业失业人员。引导企业多措并举消化库存,总结推广近些年各行业压缩支出的有效办法,支持企业全面降低成本,特别是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能源损失,压缩管理、销售和财务费用。鼓励企业多渠道筹资,增加资本金,减少银行贷款比重,降低债务率。积极化解企业间担保链、担保圈风险。
(二)贯彻好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具备条件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电力等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形成较大规模的实物工作量。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升级改造工程。开工保障性住房49.3万套,基本建成22.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00万户,启动农村供暖改造工程。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今年要完成一半任务,改扩建1500所学校。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扩大传统消费,促进信息、网络消费。总结交流临沂、潍坊等地的经验,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推广菏泽、滨州、日照等地的好做法,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鼓励发展农村淘宝项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提高新市民购买和租赁住房的能力。落实好公积金使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消化房地产库存。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提高公租房租赁补贴比重,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的通道。支持各地各部门收购或长期租用符合条件的商业房、写字楼,改造为中小学、幼儿园、养老院用房。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库存商品房改造为电商用房、教师公寓、养老地产、旅游场所等专业设施。
(三)进一步健全企业微观运行机制。支持各类企业规范改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实现更多企业挂牌上市。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推行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将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监管。开展首批58户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任职回避、公务回避、亲友回避,公开透明履行职责。加强关联交易监管,切断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鼓励民营企业规范成本核算,引导民营企业家参照市场正常水平领取薪酬,依法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关心、保护企业家,搞好企业家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人才工程为引领,集聚更多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首席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借鉴淄博、济宁、德州、聊城等地做法,健全引进人才制度,吸引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各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来鲁工作。
(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脱贫攻坚。继续抓好高产创建、渤海粮仓、精准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顺应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轮作,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休耕方式。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优质牧草,以及大豆、花生、杂粮等经济作物。树立大食物理念,大力发展肉蛋奶、果蔬茶等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建设海上粮仓。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第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确保今年脱贫人口不少于120万。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验收和应用,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抓好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工作。
(五)落实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待遇。今年为200万进城农民工和140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办理城镇户口,落实同等公共服务。对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持不变。普遍降低大中城市外来人员落户门槛,使其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拓展棚改范围,改造完成棚户区48万户。同时,将棚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提高货币化安置比重。完善连接镇村间的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把非农经济和就业超过70%的村庄和人口纳入城镇管理。推动住房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政府监督和服务向乡镇下沉。试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投资基金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政策。改进城乡规划,提升建筑质量,治理违法建设,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提高城乡供水水质,大力发展集雨型绿地。加大低效闲置土地处理力度。实施示范镇提升行动。
(六)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完成营改增任务。完善国地税联合办税机制,加强税务队伍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县及县级以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全部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决算。扩大涉农专项资金整合试点范围。继续清理财政专项资金,省级再压减10%,用于增加扶贫投入和产业引导基金。继续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国家部署,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到15%。在保持政府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前提下,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加强债务分类管理,重视债务结构调整和存量置换。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私募市场和股权投资基金,审慎探索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发挥好齐鲁和蓝海两个股交中心平台作用。进一步优化城商行股权结构,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稳妥推进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试点。积极发展现代保险业。着力去杠杆,规范信托、理财等表外融资业务,降低金融资产风险。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对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清理打击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七)推动对外经贸投资双向优化。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培育壮大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有机结合,深度推进产业、企业、项目、人才国际化。加强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工程承包、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管控。抓住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实施机遇,在贸易、投资、金融、旅游、交通和产业合作等领域争取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烟台中韩产业园建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申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加快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
(八)强力推行清洁燃烧等治霾措施。加强区域协作、联防联控,推进污染防治一体化。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时段限值,对不达标企业依法实施限产停产治理。推动工业绿动力计划,抓好燃煤电厂、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广煤炭高效利用技术,探索多种清洁燃煤实用办法,减少散烧煤总量。强化成品油全过程监管。抓好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创建绿色交通省份,城市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标准,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2%以上。积极推进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九)力争社会民生事业有新的较大进展。加快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2000所幼儿园。落实中小学教师编制“县管校聘”。抓好职业教育,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省直转制文化单位改制到位。持续建设十大旅游目的地品牌,按期完成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年度建设计划,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启动所有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分级诊疗,有序放开医疗服务价格。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提高基层、中医药、妇幼、传染病、精神卫生等薄弱领域的服务能力。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和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综合体,新增养老床位6万张。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年内为1000名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倡导社会慈善捐助。
四、汇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力量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工作。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鼓励社会各界群众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政府工作人员要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大力倡导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着力克服庸懒散现象,认真解决不愿为、不会为、不敢为问题。积极适应新常态、学习新知识,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境内外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干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主动作为、做有成效的予以表彰,对不作为的部门和干部严肃问责。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及时的纠错机制和正常的免责制度,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全面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全面梳理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注重发挥律师、法律顾问和司法机关作用,通过协商调解和必要的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依靠广大群众推动任务落实。
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深刻汲取安全事故沉痛教训,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深入开展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消除各类非法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加快食安山东建设,加强消费品安全风险防控和检验检测。继续搞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深化“平安行·你我他”行动。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定期报告政府工作。主动加强同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大力推进多层次协商民主。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开展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行政监察和行政执法监督。建立行政复议纠错、行政诉讼败诉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际成效。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请教,为群众办实事。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和权力寻租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美好明天属于勤劳智慧的山东人民,幸福生活需要我们用双手来创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湖北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危中求进,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为主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时机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又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宏伟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珠三角地区部分市首次出现人均生产总值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的好势头。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调整为5.1:49.3:45.6。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贡献率达49.1%。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7.7%,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全年增长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6万亿元,增长15%。汽车、船舶、核能、风电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和5.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粤东、粤西和山区五市生产总值增幅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实际增长12%和10.7%。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社保参保人数和社保基金总量稳居全国第一,365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对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肃“三县一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项目已开工721个、竣工423个,累计到位资金75.9亿元,开工率、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达97.3%、57.1%和69%。灾区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移交16所中小学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珠三角9市现场会,制定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方案,研究细化并分步推进《规划纲要》提出的试验区、示范区、重要基地、重点项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热潮。与国家6部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实施《规划纲要》。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开工建设莞惠、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善和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省市政府与各大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2万亿元。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亿元,增长19.5%。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州西江引水、揭阳潮汕机场、台山核电一期工程等74个项目新开工建设,中航通用飞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华润海丰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7个项目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
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带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国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家电、汽车、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2亿元,增长16.3%。大力推动“广货北上西进”,到国内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成交额达5800多亿元。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3%。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新增安排22亿元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预计民营经济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54%。
加大对外经贸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外销并举,重点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扩大出口。组织和参与300多场经贸洽谈活动,创设广东易发网、粤港国际商贸通等平台,千方百计抢抓订单、拓展市场。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111.2亿美元,其中出口3589.6亿美元,分别由1月下降31.1%和23.6%转变为12月增长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现降幅持续收窄、总体好于全国的态势,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和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编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比亚迪电动汽车、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汽车产量达113万辆,居全国前列。龙穴造船基地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出坞。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20xx万吨/年超重油加工项目获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另选址湛江东海岛。
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74.8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1039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
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围海造地、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53.7万亩,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比上一轮规划减少耕地保有量523万亩,增加建设用地规模635万亩。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装机容量12.5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级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日处理能力超千万吨。
(四)狠抓自主创新,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居全国第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增两院院士5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位。全面推进省部和省院产学研合作,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创新联盟9个,组织引导全国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多家企业,辐射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省部产学研合作4年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1000多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4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值130多亿元。
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华南新药研发大平台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节能减排、数字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广晟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自主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增加值达3100亿元,增长23.4%。质量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新成绩,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分别增长14.8%和49.3%,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稳居全国首位。
(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质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及家禽、肉猪等生产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健全。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有97个县(市、区)出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珍贵树种等发展迅猛。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38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提升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加快振兴。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分片区召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现场会和工作会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省财政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产业转移园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分别增长19.3%和21.7%。
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总量、在校生规模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超过三成,转移欠发达地区生源17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共培训82.4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东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上升4.8%,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73.7万人、增长23.6%;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21.4%,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成功举办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对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同城支行”等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与港澳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开拓海内外市场力度加大,帮助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进展顺利。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前后海地区开发积极推进。加快外经贸发展的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对东盟、印度等出口逆势增长。
全力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设品牌、扩大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时机扩大进口,资源能源、重要技术设备等进口较快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发展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粤东侨博会和首届外博会。
省主要领导带队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韩、澳大利亚和东盟有关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金额188亿美元。狠抓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及增资项目共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并购海外优质资产、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15亿美元。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保税港等特殊监管区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动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
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111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组织“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千方百计帮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转移。全面解决早期离开国企人员养老保障问题。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劳动纠纷,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事业有新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9%,提高7.9个百分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职教育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人才模式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27.5%。继续推进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扎实推进。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繁荣有序,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潜伏》、《喜羊羊与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力作。积极配合做好国庆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意见,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快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及设备装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全面覆盖。
中医药强省建设及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将所有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以及280万名就读大学生和中职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5%。
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开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林业生态县9个,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56.7%。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防汛防旱防风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届全运会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国第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家下达人口控制任务,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关系保持和谐。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峡库区建设等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优化科学发展环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24件、全国政协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17件、省政协提案633件;省人大议案8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3项。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联系,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广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
开展网络问政,政务、厂务、村(居)务公开取得新进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启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廉政建设,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镇街综治信访WW中心建设加快,信访WW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紧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恐怖活动。持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打传、打假、打私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共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在国际金融严重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取得比预期要好的成绩及其不易,在南粤大地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谱写了崭新篇章。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后盾。在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并发表重要讲话。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明确要求我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温家宝总理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三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这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为我省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深深体会到,全力以赴保增长,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重心。我们结合实际全面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始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两手抓”,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需三管齐下,采取外需不足内需补、工业不足服务业补、外资不足内资补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时期运用非常措施迅速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势头。
我们深深体会到,坚定不移调结构,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们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压力和转型契机,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就地转型与异地转移、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等“五大关系”,以“三促进一保持”为总要求,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狠抓节能减排节地,努力使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长远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我们深体会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财政收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增加对社会民生的投入,着力推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市场供应和维持物价稳定,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多年来想办而未办成、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事实事,并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将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是我们应对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按照xx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坚持“干”字当先,强化责任落实,狠抓督促检查,分片逐市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省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被先进省市赶超的压力不断增大。不仅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而且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又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增长恢复不快,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粮食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较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现有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虽初见端倪但规模不大、发展不快。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财政统筹使用空间缩小,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进一步科学调整和压缩。
四是保障民生任务艰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有待加强。
五是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