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努力后成功的故事
努力是水,浇灌成功之花;努力是灯,照亮人生之路,努力是桥,塔起理想的彼岸。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付出努力后成功的故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付出努力后成功的故事篇1
1950年,他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北部的马赫那县沃德讷格尔村,是一个下层种姓家庭的第三个孩子。出身寒酸的他,只得跟着父亲在镇里的火车站卖茶。或许只能这样,肚子才能混个饱而圆。
煮茶、泡茶,看似任何人都会做的事情,他却比哥哥做得“精到”。因此只要他亲手泡的茶,总是比哥哥卖得快些。
哥哥泡茶,中规中矩,完全听父亲的吩咐:只要有茶味就行。不光是他家的茶摊,火车站里几乎所有的茶摊奉行的都是这一点。
一天,他的“精到”之处被父亲发现了。原来,他在父亲或哥哥泡好的每杯茶里,自己又亲手加了一小撮茶。就是这一小撮茶,让茶水变浓了,变得有了“茶味”。也因此,他家的茶摊赢来了更多的顾客。
回到家中,父亲非常高兴,夸他有经商的头脑。他却说:卖茶,卖的是良心。我没有考虑如何去招引顾客,我只是想:顾客给了一杯茶水的钱,就要给他们一杯对得住自己良心的茶。因此,在下手的时候,比你们狠了一点——每杯都多给了一小撮茶。在我的眼里,我不觉得只光是赢来了顾客,更重要的是赢得了人心。
这个“多给一小撮”的小男孩,还有一个“卖茶小贩”的别称,他就是在今年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选举”的印度人民院选举中胜出,并“毫无悬念”地被当选为印度总理的64岁的纳伦德拉·莫迪。
此次莫迪及印度人民党能够大获全胜,好多人都在猜测,这与莫迪在竞选期间,大打“经济发展偶像”、“卖茶小贩”、“低种姓出身”等悲情牌标签有关。而莫迪却说:从卖茶小贩到印度总理,始终没忘记一点——不管何时何地,都要记得多给别人“一小撮”。
付出努力后成功的故事篇2
这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生前最后一幅自画像,是他在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这幅画像仿佛是毕加索对自己内心的刻画: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衬着鲜明凸出的颧骨,表现了一个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生活的男子形象。
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是当代西方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凡·高的这幅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很明显是在他的耳朵被割掉之后。
凡·高(1853——1890)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在27岁时才萌生学画的念头。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画,摆脱传统技法,因此常与老师产生分歧,不久便离开了艺术学院。后来在弟弟提奥的赞助下继续画画,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这位培根可不是那位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而是一位绘画风格怪诞的英国画家。培根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把人类的丑态和痛苦挣扎的表情表现出来。2013年,他的一幅作品在纽约拍卖会上拍出了1。424亿美元的高价,刷新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的世界纪录。
高更(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与塞尚、凡·高被合称为“后印象派三杰”。他在23岁时就当上了银行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35岁时辞去银行的工作开始画画。他喜欢收藏其他画家的作品,如马奈、雷诺阿、莫奈和塞尚等人的画作。
伦勃朗的这幅《自画像》创作于1660年前后,也就是在他妻子去世、事业败落之后。略带疲惫的画家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伦勃朗(1606——1669)生于荷兰莱顿,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也是17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特别偏爱画自画像,一生留下了100多幅自画像。他常用倒三角光描绘人物脸部,后来人们将这种用光方法称为“伦勃朗式用光”,并将其应用于摄影作品中。
从画像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波普艺术的味道,其作者安迪·沃霍尔(1928——1987)正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同时,沃霍尔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和出版商。他曾说:“未来,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但每个人都只能出名15分钟。”
德国女版画家、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14岁时开始学画,22岁时学习铜版技法,曾作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第一位女教授,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
付出努力后成功的故事篇3
大凡成功者,外在气质各不相同,但却都具备了强悍的性格。
雅典奥运会举重冠军张国政告诉我,自己的腰椎间盘经常错位,训练的时候,就要用一个厚厚的腰封加以保护,即便如此,也难免用力过猛,出现意外。这个时候,他只能躺在地上,等待医生的到来。
时间长了,为了不影响训练,张国政慢慢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一旦出现错位,他用力向回一推,只听咔嚓一声,腰在瞬间又恢复了正常。
后来,我跟许多人都讲过这个故事,听者无不动容。只有张国政自己讲述的时候,嘻嘻哈哈,若无其事。
刘璇也跟我讲过她的一个故事。1996年亚特兰大归来,体操队调整,刘璇自觉留队无望,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这个时候,陆善真指导,问她还想不想继续练下去,刘璇自然非常诚恳地表达了愿意跟陆指导训练的意愿,孰料陆指导冒出一句,“你那么胖,谁愿意训练你啊。”不过走的时候,陆指导还是撂下一句话,“你去跑步吧。”
初闻此言,刘璇很是不解。既然不肯收我,为什么又要我去跑步呢?不过,她很快想通了其中的用意,这是来自陆指导的一个考验,自己只有通过,才有希望。
于是,刘璇马上乖乖地出现在了田径场上。跑完之后,兴冲冲地去找陆指导,不料,陆指导又冷冰冰说了句,“你先自己练吧。”
在队内已经是老队员的刘璇过了一段没有教练,只能自己调整、自己训练的日子。大概一个多月过去了,有一天陆指导找到她,只说了一句,“你到我们组报到吧。”
刘璇的成功,离不开她绝不认输,坚持到底的个性。
张宁这次33岁高龄拿下了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其间几次潸然落泪。不了解她的人一定认为,也许年龄大了,人反而变得脆弱。其实,张宁的羽毛球生涯充满波折。年少成名,之后马上遭遇严重危机,直到2004年在雅典才算是大器晚成。按道理她本该功成身退。可是,队里需要她,她也舍不得手里的球拍,4年来,不管是顺利还是遭遇低潮,她都坚持了下来,偏偏今年的伤病,成了她最大的对手。
还好,苍天眷顾,让她搭上了末班车,李永波选择她,也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一场一场打到了最后。其实,也许每场比赛她都做好了出局的准备,但,也正是这样,每场比赛她都当成了决赛。赢下之后,难免情不自禁。
特别是决赛,她和谢杏芳都似乎看到了希望,但,双方的僵持,也使对手陷入了巨大的困境。这个时候,谁的心理发生哪怕一点点的波动,都可能前功尽弃。最后,还是张宁哭到了最后。而这次的哭泣,是所有哭泣中最幸福的那种。
我为她高兴,更被她感动。没有坚强的性格,谁能在29岁之后,还连拿两个奥运冠军呢?李永波留下她,除了高超的球技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考虑吗?这样强悍的性格,难道不是整个队伍最需要的一种气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