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三大类型及含义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新阶段。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必须注意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三大类型及含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三大类型及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一般性信用调控工具、选择性信用管制工具、直接信用管制工具和间接信用管制工具四类。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主要是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或资金价格等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常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这就需要中央银行做出适时、适度的货币决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情况。因此,货币政策的操作具有经常性、多变性的特征。在我国,中央银行也通过信贷政策、“窗口指导”等工具引导信贷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财政方针、准则的统称。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合理配置资源、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税收、国债和财政补贴等四类。财政政策的实施通过两条渠道影响社会需求总量,一是财政收入(包括国债)通过中央银行负债变化而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倍数增减,引致总需求的增减变化;二是通过财政支出引致的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从财政政策的总体功能来看,针对不同行业、投资方向的不同税率,以及针对不同行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不同的激励和抑制作用。相对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功能来讲,财政政策更加适宜于调整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因此,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调控具有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但结构调节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
“产业政策”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本的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它是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四方面组成的政策体系,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的核心首先是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选择问题,也就是依照一定的基准,确定若干优先发展的的产业,施以政府的支持,使之得到迅速、有效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一般还包括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其次是基于集聚效益,对资源在空间上进行有效配置,主要涉及区域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从经济政策地位来讲,处于经济政策的核心地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战略的指导意义和对产业布局现状调整的现实意义。
三大政策的基本关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三大政策的功能各异,对经济发展影响各有侧重。总体来看,产业政策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方向和指引,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在资金在流通领域配置和改变资金流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持。在三大政策中,由于产业政策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一经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对于经济发展中的总量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调节与调整,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的。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即存在着共同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运用中更需要二者之间的密切配合。
三大政策配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突出表现在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失业率明显上升,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我国开始了以“启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一轮宏观调控,实行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核心、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辅的政策配合。其特点是财政以持续发行政府长期建设债券为主要筹资手段,(见表1)金融以落实信贷配套资金为配合,辅之以体制改革,共同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1999年开始,中央在强调继续由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始鼓励和引导社会增加投资,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这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开始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协调配合。主要体现在:一是财政政策内部开始更多政策手段的协调联动,在增发1100亿元国债的同时,相继采取了增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等低收入人员的收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税收政策刺激出口等一系列政策。二是为配合财政政策,人民银行连续降息,并发布住房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金融部门在提供国债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同时,启动了消费信贷,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下半年开始呈现逐季增加的势头,全年增长了10.1%。三是为了应对2002年出现的部分行业过热增长,国家通过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对过热产业实施限制政策,以缓解因此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
从政策配合成果来看,取得了以下三方面主要成就:一是有效地防止了经济衰退,拉动了经济的适度增长。首先,有效地抑制了1995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下滑的局面,国债投资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有效地刺激了消费需求,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提高工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鼓励消费信贷等措施,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从1998年的9.4%上升至2000年的11.2%。再次,推动了外贸出口增长,通过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和不断改进进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外贸出口增长率从1998年的0.5%快速增长到2002年的22.3%。二是明显地改善了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1998年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选择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电力等四大领域进行支持。在改善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还以财政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集中财力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科教投资,初步协调了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了科教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财政政策在支持金融、投融资、社会保障、农村税费和粮食流通等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