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的论文格式模板
论文到底要怎么写呢?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00论文格式模板,仅供参考!
论文格式模板
学号
本科学年小论文
题目
学 院 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 音乐表演(声乐) 年 级 2014级 学生姓名 王鸿 指导教师
2014年7月3日
如何掌握表演中的信念感(小3号黑体)
摘 要
( “摘要”之间空两格,3号黑体,居中,不加页眉,单独页,单倍行距。) 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四号宋体,1.25倍行距,内容300-500字为宜。) (空一行打关键词)
关键词: XXXX,XXXX,XXXX,XXXX
(“关键词”且与内容为四号黑体,关键词一般为3-5个)
目 录(三号黑体,行距为单倍)
绪论 ………………………………………………………………………………… 1
一、XXXXXXXXXXXXXX ……………………………………………………… **
(一)XXXXXXXXXXXXX (小4号宋体)
(二)XXXXXXXXX
(三)XXXXXXX ……
二、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XXXXXXXX 1、XXXXXX(小4号宋体) XX……………
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绪 论(三号黑体居中)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宋体小四号,1.25倍行距,不单独起一页)。
一、XXXXXXXXXXXXXXXXX
(正文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标题与正文行距为2倍行距。如果有副标题,加破折号,小四号黑体居中。)
(一)XXXXX (二级标题和题序用小4号黑体)
XXXXXXXXXXXXXXXXXXXXXXX[1],XXXXXXXXXX……(正文用宋体小四,行距为1.25倍)
……
(二)XXXXX
……
结 论 (与正文空一行,三号黑体居中)
XXXXXXXXXXXXXXX(小四宋体,与正文要求一致)
注释:(小5号宋体)作者,《书名》,出版社,第X页
[1]参考文献(3号黑体,居中,单起一页)
[1] 刘小龙.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吴海霞,沈剑平.电视论坛[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宋体5号,1.25倍行距)
致 谢 (单起一页,黑体三号居中,单倍行距)
Xxxxxxxxxx (内容格式与正文要求一致)。
范文: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激发策略探讨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外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激发策略探讨。
关键词: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激发策略
在外语教学研究对学习者个性差异展开深入的讨论过程中,动机研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动机是一种认知的和情感的唤醒状态, 它导致有意识的决定来采取行动, 并导致一段时间内持续的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其目的是要达到一个 (或一组) 既定的目标。” [1] 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把外语学习动机定义为:“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2] 动机是学习和责任培养的前提条件,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诱因,是促使学习者持续努力的力量源泉。高的动机水平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学习上的进步又能强化动机。[3]由此看来,动机对学习的成败和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机问题也因此成为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分析
九十年代以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和心里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动机,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体系并不断完善。在外语学习动机分类理论中,Gardner 和 Lambert,Deci和Ryan,文秋芳,Ellis的观点较为突出。Gardner & Lambert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又叫结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团体文化有真正兴趣,希望更好地与团体的人民进行交际,从而融入该团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指学习者对外语本身没有特殊的爱好,学习外语只是为了找到好的职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我国学生学习外语多为工具型动机。Deci和Ryan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又提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对外语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者内部因素;外在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或外部诱因的激发而产生学习动力。文秋芳(1996)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映理论为依据,把动机划分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由深层次的非物质刺激而产生的动力为深层动机;由表面的物质刺激而产生的动力为表层动机。Ellis从过程和结果出发,又把动机分为任务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任务型动机是指由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而产生的动机;成就型动机是源于成功学习的动机。多数研究者认为,动机是动态的,即在一定条件下,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地位会相互转换,外在动机会激发内在动机,深层动机可能转化为表层动机,任务型动机可能产生成就型动机机;相比较而言,具有融入型动机或内在动机、深层动机者更可能采取一些探索性、钻研性、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有效监控自己学习行为,学习上更易获得成功,动机效应更强更持久,优于其它动机。
二、外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外语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影响因素的多面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学习者个人主观因素和学习环境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者个人主观因素
1.自我认知因素
自我认知因素是学习者的自我认识,包括主体感、效价、自我概念和能力自我知觉等。主体感是指对外语学习活动中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当学习者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则动机强;反之则弱。效价则是对外语学习目的的认识。如果学习者认为外语学习非常有意义,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很有帮助,则动机强;反之则弱。自我概念是学习者对自己外语学习优与劣的主观意识,以及对外语学习成与败的评判等。能力自我知觉是指在外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它决定外语活动内容的选择。如果活动难度适当,则动机增强;否则,动机减弱,甚至消失。
2.目标因素
在因果模型中,目标定向对动机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目标能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力方向和努力方向,使之坚持从事与目标相关的活动,并促使学习者根据任务难度寻求相关的行动计划或任务。因此,建立目标是动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合适的目标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有进步、驾驭外语的能力逐步提高、信心不断增强, 从而激化和培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巨大的内部动机能鞭策他们加倍努力,以达到目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则会缺少方向感,缺失推动学习的力量,变得无所适丛。
3.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导致学习动机的改变。情感因素复杂多变,常见的有兴趣、态度、焦虑和成就感等。焦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交际畏惧、考试焦虑、负评价惧怕”。适度的焦虑可产生较强的动机。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过分紧张,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动机因此削减。然而,过低的焦虑,则使学生动力不足,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动机来自态度(融合性态度与对学习环境态度[4]),态度导致动机的产生, 态度与动机成正比。对英语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习者会越发喜欢学习格式模板,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学,学习效率高,学习轻松愉快,学习动机很强,而且呈良性循环。相反,消极态度的学习者会越来越不喜欢它,缺少动力,不想付出努力,学习效率低,学起来很痛苦,且呈恶性循环。[5] 成就感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它就像“激活剂”,使学习者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乐于去挑战更为复杂高难度的活动,因此动机加强。然而,当学习者经历多次“失败”后,没有了成功体验,因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动机严重削弱。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而持久的因素。它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或深层动机。这个内部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推动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满足,从而形成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二)学习环境客观因素
学习环境因素是学习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外语教师的影响、学习群体的影响、课程大纲的要求、社会人才市场的要求和家长的要求等。其中,前面两者对动机的影响尤为重要,我们予以特别关注。
1.教师
教师是影响课堂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Finocchiaro(1981)认为:动机是在课堂学习情境下,由老师激发起来的情感[6]。教师单调的教学方法,肤浅的教学水平,无趣的教学内容,沉重的作业,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相反,教师的热情幽默,渊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富有启发性的讲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鼓励性的语言,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机。
2.学习群体
学习群体主要是指班集体和宿舍集体。集体中的个体差异往往会成为学习动力。在集体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对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不容忽略的影响。Rod Ellis(1994)认为友谊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7]。Williams & Burden(1997:194)则说:健康的同学之间的竞争能在短期内激发学习动机[8]。在日常生活中,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则能保持外语学习的强烈动机。反之,则消减动机。
三、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几点策略
Brown(1994), Williams & Burden(1997), Dornyei(1998) 分别对外语教学中激发动机的措施提出过一些好的意见。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下面几点。
(一)引导学生认识外语学习的价值
学习者理解知识的价值对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十分重要。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英语语言的魅力,提高学好英语的结果的诱惑力,让学生从心底里想学好英语。学习者要认识到:学好英语是祖国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使英语的地位日趋重要。高水平的英语将有利于祖国科技的发展、经济的飞跃和国力的增强;学好英语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它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目标意识,布置适度的教学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Knight和Remmers 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被试认清学习的目标,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来激发学习动机,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要求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总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决定意识,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投入水平,帮助他们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以激发其内在动机,使之保持勇往直前的势头。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布置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活动, 以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三)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与合理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教师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者结合起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时,教师应经常鼓励和适当表扬学生,给学生提供建设性的信息反馈,让他们一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另一方面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失败或挫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告诉他们不能简单地把成败归结为不可控制的因素, 如运气,要帮助学生认识努力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对学习结果有控制权,把消极的归因向积极的归因转变,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施兴趣迁移策略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事务的一种倾向。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 在教学中体现文化意识,渗透文化因素,借用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习俗、读音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2) 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如丰富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指令灵活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等; (3)设计问题情境,引起认知矛盾。如,在教授进行时态的第一次课上,老师强调进行时态是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而在第二次课上,老师写了这样一句The bus is arriving. 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个句子上来。接着,老师开始讲进行时态表示“即将”的用法。当学习者对某些活动产生好奇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学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把这些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使之产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学生对电影的兴趣,组织学生看原版外语电影。
(五)营造宽松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重要阵地。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9]。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首先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多用激励的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充分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摘要学”。
参考文献:
[1]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24(4):P151-153.
[2]丙利红.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P82-83.
[3]Vandergrift,L.2005.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proficiency in L2 liste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26/1:70-89.
[4]Gardner,R.C.& P.D.MacIntyre.A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artII:Affective variables[J].Language Teaching,1993a,(26):1-11.
[5][7]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4: 199-200, 228,515-517.
[6]Finocchiaro,M. Motivation: Its crucial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A]. In: Hines andRutherford. [C], On TESOL’81.Washington D.C.: TESOL. 1981: 20-22.
[8]Williams, M. & 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94.
[9]Stevick, Earl. Teaching andLearning Languag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