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经济思维

2017-01-15

另一种互联网思维:共享经济下的组织结构变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互联网下的经济思维,仅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共享经济的时代

共享经济,如果细究的话,有反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内核。比如公社概念,或者经典的“乌托邦”概念,其体现的才是“共享”要求。历史上说,共享经济的概念,与经济民主等要求是叠合的,是人们提出的“反资本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概念。当下这个概念用到互联网的商品经济里,已经是滥用了。

互联网时代就是共享经济的时代,如果说企业要在垄断行业里发展的话,其实是很不利的。这个生态是多元化的,企业也应该越做越小,越做越专业。这样一来,社会分工就越来越细,由不同的大中小企业撑起这个生态的发展。分享经济带给我们的未来,不是只往其中的一个方向发展,而是往生态的角度发展。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和管理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互相协作,企业组织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其中,组织结构的变革最为明显。

开放、共享、平等、协作,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正确的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互联网时代,企业外部发展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快速发展、跨界竞争激烈、用户需求多变和产品快速迭代,传统组织模型难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呈现出组织臃肿、层级复杂、反应迟缓等问题。迫于生存和竞争压力,组织不变革是坐以待毙,效率低下;但组织变革又伤筋动骨,牵一发动全身。

组织结构变革是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又是企业变革中受难实施的。《哈佛经典:变革战略的选择》中写到,1973年,美国经济咨商局(The ConfrenceBoard)邀请了13位知名权威人士,预测未来20年里可能会日益突出的重大管理问题。专家表示,“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将导致组织的重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人们对组织重组常常心怀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打破现状,使人们在工作中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胁,同时也会颠覆常规的行事方法。出于这些原因,公司往往会推迟必要的组织重组,从而导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互联网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主张开放、共享、平等、协作,改变了以往工业经济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对企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方式难以与之匹配,需依据互联网特性对企业组织进行重构。

组织变革方向永远都是自我推翻,向一个更合理、更顺畅的方向

织结构变革的目标,在组织层次上,是要使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在个体层次上,组织变革是要修正人的行为方式。

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小而美”、机制灵活等特性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组织结构的稳定、多层级、机制固化等产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互联网给原有组织模式带来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组织要实现与用户零距离,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可以无限接近,可以无缝隙实时连接,商业机会就蕴藏在同用户零距离的接触中。如何做到全员面向用户,同用户零距离,是组织变革面对的第一项挑战;二是个体能力得到肯定与尊重,在传统模式下,个体能力是有局限的,个体必须在组织范围内获取有效资源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个体具备极强的主动权和积极性,个体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对其匹配相应的责权利,确保个体价值能够得到很好的衡量与激励,企业作为传统时代的主角,需让位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发生变化,传统企业追求成本最低化、质量最优化,稳定的组织和固化的流程是与之匹配的最佳状态,但互联网要求企业不断创新、迭代和突破,需要有动态的组织与之匹配。

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天的工作就是起床,在网站上挑一个任务完成。研究表明,目前有40%的劳动力都是自由职业者,或是短工。而最近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7.6%的人在做着全职工作。

打个比方,现在的职场,恰如俄罗斯方块。一个黄色长方形挂在了求职网站上,一家公司恰好在短期内缺一个长方形,于是,这家公司便将这长方形放在了相应的插槽里。

“互联网+”思维,更准确地表达了企业管理转型的核心所在。为抓住产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应对动态竞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组织结构,以更好的管理能力、更强的责任心,更适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的管理体系为目标,实现企业的自我变革。

激活个体,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管理,而是一切时代的组织管理

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可以把一件事分成好几部分来做。计划旅程、看电视电影、听音乐、接收资讯等,这些体验开始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得以最大程度的掌握自己的生活。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无论你有多好的判断,无论你对转型有多大的意愿,如果不能激活人员释放所有的能力,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其实你是没有办法来面对今天这样的一个市场。好比IBM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突破,平台、技术等领域战略部署走在时代的前沿,真正做到效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组织管理的真正突破点是:改变,一方面是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是个体能力。组织与个体是共生关系,必须用组织能力和个体能力的互动,利用组织的变化推进企业进程。组织需要打通内外部边界,形成平台性、开放性、协同性、具有幸福感的组织新属性。

自2014年,人口红利和市场资源配置重新分配,人们的生活不再是以传统垄断大佬所控制的消费渠道为基础,国外一批横冲直撞的“分享”型初具规模的创业公司正在影响中国消费市场。国外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打破了机构、资质限制,调动可利用的闲置生活资源,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事实上,真正的变化不是互联网,是共享的时代的来临。企业的思维急需转变为共享经济思维,分散程度越高会使价值提升速度越快。第一、没有永恒的成功经验,因为市场自己在变;第二、互联互通是经济特点;第三、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力量是技术、员工和市场因素;第四、持续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将是人力资源、客户群、产品/服务创新。

不是凭着经验看未来,而是好奇心推动的直觉

平衡当期目标与未来成长是企业一直以来的目标,组织效率是当期业绩的来源,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改造当期业务,开放组织给年轻人为企业未来做布局。市场不断演变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家不能凭着经验看未来,保持好奇心,一切皆有可能。

互联网思维下的粉丝经济

80、90群体,渐渐登上经济发展的大舞台,背负着买房购车的压力,追求个性、张扬与另类的同时,娱乐化也成为了茶余饭后越来越被吹捧的对象。而在娱乐背后所催生出来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一众商家暴发的源头。

微信的影响力毋须质疑,而最近微信一直响个不停,伴随着炸鸡和啤酒的不断刷屏,满屏幕的雪花飞舞。在这个再冷也下不了雪的广州,也能感受到一场来自微信的雪灾。这个来自星星的吃法,却演变成为全民娱乐的话题。

春晚成为淘宝店家挖掘商机的前线。冯氏春晚还来不及谢幕,而诸多淘宝店上的某某同款服装却开始大卖。伴随来自星星的大热,如果不讨论都教授和二千,如果不对炸鸡和啤酒有欲望,都不好意思出门。的确,《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与男主角教授和女主角千颂伊相关的一切都迅速红了起来,而最为见效的就是服饰的热销。

一向以“光速”号称的淘宝买家,第一时间开始男女主角各种服饰牌子的仿版预售,可谓谁抢到了时间谁就抢得了销量。

几年前,粉丝还只是定义为: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追捧偶像的标签。那时的粉丝或许只是为了买一张偶像的CD唱片,或者是明信片和海报。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粉丝不再只是偶像的专属,品牌、商品也在不断的传播和锻造中成为了偶像,也拥有了属于企业和品牌的粉丝。

这种由粉丝的力量所带来的经济,也就是粉丝的效益。小米的营销模式培养了其几十万的粉丝,粉丝群体的粘性和忠诚,让小米能从当初的只卖手机发展到更加多元化的商品组合,能让这家刚成立几年而已的IT企业做到300多亿的年销售额。追根溯源,才觉悟,这群忠实的粉丝成就了小米今朝的辉煌。

既然说道粉丝,果粉的地位不容动摇。苹果是粉丝最大也是经营粉丝最成功的IT企业。借助果粉近乎变态的溺爱,让苹果区区一款产品就能在全球大卖,而每年的新品发布会成为了果粉们的节日。当我们在新闻媒介上看到,苹果旗舰店新品上市之时,果粉们排着长队,争先恐后的购买。当狂热者拿肾去换iPhone所引发的悲剧和全民的声讨,你或许会感概这群人的不可理喻。但是你必须得承认和接收,果粉带来苹果的经济效益。高端用户必买苹果,低端用户想买苹果,已经买过的就一个接一个的买苹果的新产品,或者推荐朋友们买。有的苹果粉丝甚至打算集齐苹果的所有产品,苹果已然成了收藏品,可见果粉与苹果的感情有多深。

在微博里,意见领袖、名人和明星们需要粉丝,这是他们名气的指标;在商界,一个企业和他们的产品同样需要粉丝。

互联网企业可以借助微博、论坛和线下活动,迅速聚集粉丝,聚拢人气,让传统企业靠巨额销售费、广告费和渠道费用吸引用户的开支压缩到接近于零;互联网电商模式,让店面、线下仓储成本压缩到最低。当中间成本压缩到最低,互联网企业营销的产品成本优势也就显现出来。

粉丝,往往是最专业、最热心、最挑剔的一帮用户,他们一旦发现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产品,不但会毫不犹豫地成为购买者,还会自觉成为积极的推销者,义务的宣传员,免费的客服、甚至是免费的售后工程师。

粉丝是一群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行为,不仅仅是想知道,更有可能是潜在的购买者,或者是最忠实的购买者。经营粉丝,就是进行无时无刻的“用户管理”,未来你能培养多少的粉丝,你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模式下,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永远也挣不完。而在互联网思维乃至O2O的思维模式下,粉丝的钱才是真的难以挣完。

互联网思维相关文章:

1.互联网思维的十大营销经典案例

2.互联网思维之下的营销策划是怎样的

3.互联网思维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4.怎样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你的企业?

5.互联网思维的十大营销经典案例(3)

6.移动互联网思维 阅读答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