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创业故事

2017-02-16

每一个创业成功者都是励志的,他们的创业故事也是励志的,那么励志的创业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的创业故事:蹬三轮卖汤圆成河南首富

在知天命的年龄创业,可能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有一个人,五十岁毅然放弃医院副院长的铁饭碗,下海蹬着三轮车卖汤圆,还卖成了河南首富,谱写了又一段商界传奇。

50岁下海也能做成河南首富,他,就是郑州三全食品公司掌门人、中国速冻食品的开创者陈泽民。

50岁时,他辞去医院副院长职务,蹬着三轮车卖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冻汤圆,并创办了三全食品,2013年他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以62.2亿元的财富成“河南首富”,2015年企业仅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就已超过31亿元。

老当益壮,从来不乏这样的故事,只要决心开始,什么时候都不会晚。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一个50岁开始创业,却把一颗小汤圆卖出亿万身家的商界大亨的创业传奇。

1、可怜天下父母心

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如雨后春笋一般出来,“当时社会上的情况是个体户最有钱,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比如我的邻居就是卖水果的,他做批发水果也致富了。”

想到自己的100块的工资,面对着两个读高中的儿子,他们即将成家立业,他跟所有世上的父亲一样,希望儿子能体体面面的找个儿媳妇,能解决儿子的结婚、住房问题。

19年的外科经验让陈泽民具备了外科医生的典型特点,一是动手能力强,二是判断事物准确率高,三是能吃苦耐劳。那时下海还算是新名词,并不被大众广泛接受,但是为了孩子的副院长,还是毅然辞职下海了。

2、资金不够,技术来凑

身为重庆人的陈泽民,一直有自己动手做小吃的习惯。陈泽民调到郑州工作以后,还从家乡背了一个小石磨,每次逢年过节都要自己动手做一些汤圆、米花糖、泡菜、腊肉、凉面等四川小吃。除了自己吃也馈赠亲朋好友,品尝过他们手艺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有一次,陈泽民去哈尔滨,看到有的人家把包好的饺子放户外冻起来,随吃随煮很方便。于是,他突发奇想,汤圆如果可以像饺子一样冷冻起来,那不是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都有了吗?

想一万次不如行动一次,带着从重庆背来的石墨,他开始了他的汤圆事业。

那时国内并没有专门的速冻汤圆设备,而进口的设备需要一千多万元,这对陈泽民100多元的工资而言,不是像天文数字,就是天文数字。

不过好在陈泽明的动手能力很强。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但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就是被“不专业”的他给修好了。他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制造了当时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所以买不起没关系,陈泽民买回泡沫板、铁皮、涡轮风机、无缝钢管、压缩机……凭借自己的所学,自己上手设计,硬是搞了一个低温冷库,并在低温冷库里面,安装了传送带。

仅仅3个月后,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陈泽民年纪大了思想却并不落伍,甚至比很多年轻辈的更懂得借势。他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3、事事亲为,笨方法也有大效用

创业初期,大家不叫陈泽民“厂长”,都叫他“陈师傅”——怎么抹面,怎么包汤圆,怎么修设备,怎么安装水电,怎么维修……全是陈泽民手把手教大家的,这声“陈师傅”倒是恰如其分。

发明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可那时是没钱去做广告的,怎么才能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汤圆呢?

没有更好的办法,陈泽民只能用“最笨最土”的方法——每天下了班,年近五十的他就蹬着三轮车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

这个场景好像跟湾仔码头最初的故事很相似,方法虽土,却卓有成效。

后来,陈泽民干脆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

这段经历无疑是辛苦又心酸,可就是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渐渐的全部打开。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4、苦练内功,不惧竞争

“三全凌汤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全国也出现了大量仿制的企业。这时候,陈泽民再次显示出他的智慧,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

他说:“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进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也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抵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永远保持领先的位置。”

因此,陈泽民也被业内许多人誉为“一名具大智慧的企业家”。

5、“不务正业”的董事长

早在2001年,三全食品就开始酝酿上市。但此后的几年间,阴差阳错,这个愿望直到2008年2月20日上午9点半才实现,后来它的股价一度上升至24.46元,令陈泽民的家族财富增加到11亿美元。

2013年陈泽民家族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以62.2亿元的财富成“河南首富”。不过,虽然三全食品成就了他的事业,但他却没有一心放在自己的企业上。

在陈泽民的名片上,三全集团董事长的字样被塞在了名片背后最下面一行,最醒目的头衔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会长”,看起来就是“不务正业”的董事长。

他曾经说过,“要履行很多社会责任,搞调研,为农业做一些呼吁,向政府要一些政策,替农业企业摇旗呐喊。”

“我能够下海去创业,要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没有这个政策的允许,不可能有今天,这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三全”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2014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泽民向全国人大提交了8份议案,每一份都是他精心准备的,并非为了走过场。其中,有5份与农业产业发展有关。

2015年,陈泽民就修改完善计生政策、户籍政策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等提交了多份议案,条条都源自他的亲身调研,让人叹服。

或许是自身经历有关,他也非常重视企业发展,经常通过自己的人脉,牵线搭桥,帮助中小企业谋发展,他对基层创业之艰感同身受:“在我有生之年,不但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还要为涉农企业服务好。我也不想那么远,希望能使农民的收入尽快增加。”

2015年3月,陈泽民回到家乡重庆,以河南岛邻机构主席的身份出席企业家社交平台正和岛组织的创新大集,担任创新大赛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金融组的站长,与投资人和企业家共同选出最具创新意义的项目。

6、一流的质量,才能造就一流的品牌

陈泽民在生活上是一个比较马虎的人,很朴素,经常吃很简单的饭菜。但是,他在产品用料上却一点不马虎。陈泽民提出的口号是“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我用的糯米粉,我都是选最好的,买泰国的5000块钱一吨的糯米粉,猪肉花生我都挑挑拣拣用最好的。”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课题,一流的质量才能造就一流的品牌。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把质量问题提高到至关重要的战略高度,才能再谈发展。

对于食品公司,这一点更为重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职业道德的底线所在。每一个产品都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件产品都要当做是做给自己吃的,方式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的根本。

“温州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就因为不论是纽扣、拉链、打火机,还是皮鞋、马桶、厕纸,人家都能把它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就连在街头擦皮鞋,温州人都能把它搞成一个个连锁店,创出一个大的事业。”

所以,别看汤圆小。一颗汤圆,就能让一个临近退休的副院长又重新站上人生巅峰,只要开始,什么时间开始总是不晚的。

励志的创业故事:即便王石一败涂地

王石的生命之河,在1983年骤然拐弯。这一年,他已经32岁。此前,他过的生活,都是别人安排的。

当过兵,做过工人,最后进了机关。“别人都说机关好,但我不甘心,觉得一眼就可以望到头。”不甘心的因子终于在1983年被激发。不堪无聊的他,终于辞职奔了深圳。“没有明确目标,就是想要有所作为。”通过倒卖玉米,王石赚到了第一桶金。1984年,王石用这笔钱创办了万科。

1988年,是王石生命中的“大年”。这一年,万科进行了股份化改造。作为创始人,王石本可以拿到40%的股份。“当时我就声明,放弃分给我的股权。”

40%股份,1600多万,在1988年,那是多大的一笔钱啊。但王石眼都没眨,一句话就放弃了。一个没有大情怀的人,做不到如此超脱。

成立万科时,他在办公桌上贴了一句话:“不要问社会给你带来了什么,而要问你为社会做了什么。”王石的情怀,是想将万科打造成“中国企业的治理典范”。“我不是老板,就不会把眼前利益看得那么重。”

谋求长远,王石为万科定下三大发展准则:“做简单不做复杂,做透明不做封闭,做规范不做权谋。”凭借这三大准则,万科成为最规范的中国企业。在随后发展中所向披靡,成为全球最大住宅开发商。

现在,华润说万科被内部人控制,这是鸡蛋里挑骨头。GE、苹果、阿里,哪个不是被内部人控制?论控制,乔布斯不知比王石厉害了多少,但没有乔布斯,苹果早就被卖糖水的人玩坏了。所以,请别嘲笑王石,这样的王石,丢了万科也值得我们敬重。

1998年,是王石生命的又一个“大年”。这一年,他辞去万科总经理职务,把公司彻彻底底交给了郁亮团队。在企业巅峰时期放弃权力,世上有几人能做到?

但王石觉得生命中有更值得的事情要做——登山。小时候,王石的理想是做一名探险家。万科上路后,他终于可以安心圆梦了。

只用了五年,他就爬完了七大洲最高峰。2003年5月,52岁的王石成功登上珠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长者。在五年登山中,他数次与死神擦肩。1999年,他独自攀登博格达峰,在走一段65度坡时,保护绳被飞石砸断,他差点掉进雪崩大裂缝,花了半天才爬出死亡区。在攀登珠峰中,他感觉头顶特别温暖、特别舒服,就想蹲下来,睡一睡,但凭一点残存的理智而没有停下来。下山后,队医说,那是濒临死亡的感觉。

登山之后,他又爱上了滑翔、滑雪、帆船……“只要威胁生命安全的户外运动我都参与。”“你有没有想过,哪天就回不来了。”有人问。

“当然想过。但我喜欢燃烧的感觉。”王石答。

危险的户外运动,让王石逐渐想透了一点:“人生没有什么不可失去。”明白这一点后,他的生活质量一下就提升了。“我要把每一天过精彩。生活的意义,是即使是一个人,也要有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情趣。”

2012年,是王石生命中的“贵年”。这一年,他遇见了命中贵人——田朴珺。2012年1月19日,田姑娘微博晒出一张照片。“终于吃到笨笨的红烧肉了!”这张照片瞬间火遍整个中国。因为这个为田姑娘做红烧肉的笨笨,竟是王石。

2010年,香港科大邀王石给EMBA学员上课。王石应承下来,教了两个班的课。在教书中,王石渐渐意识到自己学识的不足。于是,2012年,他决定去哈佛求学。在美国,他遇见了也来求学的田姑娘。

诗人萨松有句名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即是说,再狂野不羁的人,也有细腻敏感的一面。王石这个61岁的硬汉也一样。遇见田朴珺,他的坚硬一下失去了抵抗力。一向视清誉重于生命的王石,竟然不管不顾开始了一段老少恋。

两人一个在波士顿,一个在纽约。每周五放学,王石就会坐5小时火车去纽约。周日再坐5小时火车赶回波士顿。这个行程,从不曾因为任何理由更改。在纽约,田姑娘时常念叨中国红烧肉。从不烧饭的王石,竟从网上下载菜谱,为田姑娘做了一顿“笨笨的红烧肉”。

“一直以来,都以为他不喜欢女人。”

直到遇见田姑娘,才知道他如此温情。不少网友非议这段老少恋,其实,爱一个人并不可耻,欺骗才可耻。不将就不凑合,这才是有情怀的生活。

我们为何要花这么长的篇幅说王石?因为在这个羞于谈情怀的时代,王石是个另类。他对生命和生活充满了热爱与探索,一如他所说:“我喜欢燃烧的感觉。”“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歌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那片海不顾一切。”高晓松这句歌词,简直就是王石的写照。所以即便王石这次一败涂地,我们又有几人的生活能够精彩如他?

五岁时,我们为了捉一只蝴蝶,而跑了两公里的稻田。十岁时,我们为了一个冰淇淋,而问遍了大街小巷的商店。十七岁时,我们为了一个喜欢的人,而倾尽所有飞往一个陌生城市。但现在,有人叫我们去看年少时渴盼的海,我们却说:树下有块石头,还跑去看海干嘛?

我们越来越喜欢说一句话:“凑合凑合得了!”凑合的工作,凑合的婚姻,凑合的朋友……我们凑合着生活,别人也凑合着给予评价,我们的周围就这样被“凑合”包围,渐渐,我们失去锋芒,和平庸的生活同流合污。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还发明了一套价值体系,来肯定自己的生活。“关上灯都一样”,“跟谁过不是过”,等等。我们输给了眼前的苟且,还用否定远方来寻求安慰。

看到王石登山,我们不是敬佩,而是喜欢否定:“上去干嘛,上去你也得下来。”“有这工夫,不如去看个电影。”“珠峰上的风景,画册上也有。”我们习惯了接受并臣服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并把自己的无奈之举当成崇高。

但我们是否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就是我们生命最后一天,这一辈子,我们是否会后悔?

有个朋友,2012年看完电影《2012》后,竟然哭了:“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那晚,他回家后,在纸上写下了十个目标:“我要一个人去旅行,无论去哪里。”“我要去看一场陈奕迅的演唱会。”“我要去追那个暗恋了七年的女孩。”…………

“当目标被写在纸上时,前方的门忽然就打开了。”朋友说,纷乱的生活一下就有了方向感。他买了一张去西藏的机票,毫无准备之下就拎包出发了。他写了一封情书给那个女孩,几次胡搅蛮缠后,她竟然答应了。他用积蓄买了一台摄像机,拍了一部送给自己的电影。去年,在陈奕迅演唱会现场,他随着歌声哼唱,泪流满面。旁边的妹妹以为他失恋了,递给他纸巾。可他说,我哭,是因为觉得幸福:“我定下的十个目标,在那一天,全部实现了。”

写这篇稿子时,我问朋友:“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还后悔吗?”“不。我会闭上眼睛,等着它来就好。”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我会把一天时间当两天过,因为我怕时间不够,我怕时光太短,我爱精彩的生命,我爱精彩的青春。”他说。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王小波的那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拥有诗意的世界并不是矫情造作,而是在庸常生活里让自己带一点情怀做事,把生活过得浪漫有趣。

有人问:那什么是情怀?我回答:无论现实如何操蛋,你都能在心里有一个诗意的世界,那个世界便是情怀。大冬天吃火锅,吃得脸颊冒汗,不是情怀。但你身上只有50块,还带女友去吃火锅,把冰冷的圣诞夜过得心满意足,这是情怀。买了房子,到宜家选家具,不是情怀。但你租了一个破房,却依然要买回藤蔓、盆栽,细细装饰一番,露出几分雅致,这是情怀。听后摇、爵士,不是情怀。但你加班到深夜回家,还要取出淘到的正版碟,听几首后摇,偷几分钟闲适,这是情怀。

经常听见有人抱怨社会、抱怨生活。但是,生活越操蛋,就越需要有情怀地生活。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50岁时,丈夫被划为右派死于狱中,她被赶出大宅去刷马桶,直到十指变形。但即使去刷马桶,她也要穿着旗袍。一袭旗袍上身,所有苦难在她脸上就没了痕迹。在逼窄楼道里,她用煤球炉子也要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没了上等茶具,她用搪瓷缸子,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喝自制下午茶。朋友问她:“都这样了,你怎么还那么讲究?”四小姐回答:“因为,这才是人的样子。”

生活本身是没有色彩的,你将它涂成灰白,它就赠予你冷清淡漠,你赋予它彩虹,它就还你一根甜甜棒棒糖。在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中,我们或许忘了自己原本还拥有变出玫瑰花的魔力。无论你将来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上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先从遇到自己开始。你不将就生活时,生活才会厚爱于你。特别喜欢《欢乐颂》里那句台词:“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仍要欢歌高进。”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但愿我们都有那样的一天,活成了我们最想要的样子,让过去所有的狼狈与伤痕,都变成不辜负自己的勋章。

励志的创业故事:从街头小贩到超级富豪的创业传奇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一个12岁的小男孩,在兵荒马乱中告别校园读书声,做起兜售小食品的小货郎,不到4年,他赚下200多万日本军票,可以在当时买下香港一条街的钱。日本战败后,军票变成废纸,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一时很难接受,也很难过的这个年轻人,又从学徒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与人生。

之后70多年,他相继从事机械设备贸易、石矿建材、房地产、酒店等事业,将旗下嘉华集团打造成一个版图横跨香港、内地、东南亚和美国的日不落帝国,并在73岁高龄闯入澳门博彩休闲业,以10多年的奋斗赢得加封“澳门新赌王”的傲人成绩,还于85岁时以220亿美元的净资产成为华人第二,也是亚洲第二富豪。

这个小男孩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从街头小贩到超级富豪,从12岁白手起家到80高龄依然能够攀登事业与财富的新高峰,他到底掌握了什么样的秘诀,因而能在这沧海桑田的变幻中获得70多年基业畅旺的成功,并写下这不朽的传奇?

2016年6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87岁的他对这个问题作了真诚的回答。自谦才疏学浅的老先生,说自己不懂得跟大家讲高深的学术思想,但以下四点于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以他人与社会的需要衡量事业价值

因为战后香港基础建设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所以做了机械设备贸易;因为城市建设对石矿建材业的需求,所以进入石矿建材业;因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需求,所以进入地产业;因为香港迈向国际大都会对酒店旅游业的需求,所以进入酒店业;因为看到澳门经济转型的需求,所以去了澳门……

吕志和说,过去70多年,他总在思考社会需要什么?大众需要什么?总在以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去衡量一个事业的价值和前景,总在成就他人与社会的前提下,去成就自己的事业,而且向来都只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强调:“只有能惠及他人和社会,成功才有生长的土壤。”我们从小就在讲,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如何有用?吕志和的答案是:让他人和社会需要你。

第二、以创新创建更好的价值

从创业到今天,吕志和做的都是充满竞争的行业,也是所谓的传统行业。有人问,他在竞争中获胜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不和人家争。

不和人家争的吕志和跟自己竞争。他强调通过开创有自我创新与创见的事业,去为他人和社会创造出更好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进而也分享创造的价值。

他说他的创新与创见,不是发明新技术或新产品,而是对已有技术、产品、管理等不断改良,是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做出新意来并且做到更好,然后去满足人们和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并且把行业的蛋糕越做越大。

过去几十年,吕志和正是依靠这种改良创新,不断在充满竞争的传统行业获得化凡为奇的业绩。

在食品业,他用人人可得的食材做出新口味、新样式的产品;在石矿业,他以机械化、自动化改良传统手工作业模式,推动香港石矿建材业向现代化迈进;在酒店业,他从细节入手洞悉顾客需求,创出贴心优质的服务,甚至连擦桌布都在他的改良范围之内;在澳门,他打破传统博彩业的框架,将焦点集中在多元化旅游休闲娱乐模式之上,并以亚洲特色独树一帜,傲视世界……

这些创新让吕志和获得事业的持续成功,也把所进入的地区、行业的发展推到新境界。“从已有的事物里,改良创造出更新更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改善所处的环境与世界。”这也是吕志和极力推崇的创新方向。

如何才能拥有创新创见的本领?

吕志和的经验是:永无止境的学习、反思,反覆的检讨与改良,以及止于至善的执行。他说:“直到今天,我还在以自己是一个新人的心态和姿态度过每一天。”

第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稳中求进

吕志和说,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对失败研究得多,对风险管理得好的人。“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审时度势,居安思危’。”

他的风险管理原则是:本来可以做十件事,但为了稳妥,通常只会去做五件。他知道这样会慢,但他说,只要做得好,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慢慢走,也总是可以走上去。众多人不顾一切追求一万,而他更注重防止万一的发生。“即使大浪打来,也不会全军覆没。”

很多人说,事情要牢靠,需要打一颗钉子进去,而他的大女儿吕慧瑜形容,他不光要打颗钉子,还要在钉子上加个倒钩心里才踏实。几十年走下来,吕志和有句发自肺腑的感言:天大的挑战来了你还站得住,比天大的机会让你站得高更重要。

吕志和一贯的看法是:发展事业,做得好比做得大更重要,做得稳比做得快更重要,站得住比站得高重要,而且他总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地前进。别人跑得快,做得大,他不羡慕不嫉妒,始终都是牢牢实实,也老老实实按照自己的定见,坚定地去执行,是个不争先也不恐后,持续自己跟自己赛跑的典型。

曾经,16岁就已尝过百万富翁滋味,而且还率先进入地产业的他,因为求稳而错过地产大爆发的机遇,并坐了相当长时间的冷板凳。眼看身边朋友一个接一个的快速爆发,他不攀比,不气馁,但一直不歇脚,直到80高龄终在澳门跑出一个世界奇迹。

即使在澳门,吕志和也是以循序渐进求得了一个长长稳稳的大胜利。澳门博彩刚刚开放的激烈竞争里,很多同行恨不得一把打完所有的筹码抢个大头彩,但吕志和却不慌不忙,甘愿“落后”于人,鸭子划水般的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稳扎稳打,甚至很多人都替他着急。

在一些人根基不稳就大干快上的“急功近利”里,吕志和先以与人合作的“城市俱乐部”模式,熟悉行业、掌握行情,了解市场与运营;站稳脚跟后才开出一家规模有限的“星际酒店”继续种试验田,继续练兵,赢得市场口碑,也对成功胸有成竹后,才向宏伟蓝图靠近。

最终,天时都赶过来帮他。当他通过“星际酒店”把市场和运营做到炉火纯青,也通过观察前面的经验教训把未来看清看透之时,金融海啸爆发,冲得快的人几乎全部粮草殆尽,陷进泥潭。此前隐忍不发的他却从容以百亿级巨资加码冲刺,全面配合澳门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相继推出“澳门银河”第一、二期宏伟计划,一出手就直指世界最先进与最顶级,并一击而中,后来居上,获得领先整个澳门的基础与地位,而且还连年获得“全球最佳渡假村”的美誉。

凡事必须做得好、做得稳、站得住,才有基础做得大、做得快、站得高。这是吕志和几十年下来最深刻的体会。而只要做得好、做得稳、站得住,就能做得大、做得快、站得高,也已被他用一生的实践不断证明。

第四、中西合璧做事,中庸精神处世

管理学界似乎常常谈论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到底用东方的文化,还是西方的制度来管理我们的事业。

吕志和的答案是: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是吕志和创新业务,施展管理的重要精神。他强调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特色,但要把全世界优秀的为我所用。银河娱乐快速崛起的很大原因也是,坚定以亚洲特色服务以内地中产阶级为主的亚洲市场,但又睁大眼睛向全世界,尤其西方先进同行学习。

吕志和创立嘉华集团之初,便不断引入西方的管理制度提升营运效益,他聘用海外专业人士出任公司高管,也把儿女以及优秀员工送到海外学习。八十年代开展酒店业务时,他就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与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合作,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供优良服务,而后来到澳门,他也是苦心经营,到拉斯维加斯受了很多气,最终才建立了澳门最国际化的“联合国部队”。

吕志和极力主张向西方先进学习,但他并不是一个主张全面西化的企业家。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热爱而且致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管理上,他既不以西方制度是万能的灵药,也不对中国式的人情主义抱天真的幻想,而是在西方制度化和中国人性化之间,于情、理、法的复杂关系里寻觅出中庸灵活的运用——以中国文化运用西方制度,建立与完善管理体系和文化:以制管事,用心带人,约法建章的同时注重人性关照和发挥。

吕志和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灵活应用,强调从仁、义、礼、智、信,德、智、体、群、美的继承与发扬,以及人与社会常情和常识中,学习人与人相处的艺术。他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人的关系,传统美德和人与人相处的艺术,看起来与现代管理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是一个商业架构茁壮的根基。

全球化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在吕志和看来,全球化是既要与世界融合又要不失自己的特色,而中西合璧则是他认为的最佳全球化方式。他还强调,这不但适合中国人,也同样适合西方世界的人。

“中庸是道,平凡是福”是吕志和的人生哲学。他说自己做生意不追求暴利,当然也不想亏本。别人吃三碗饭,他吃一碗便够,有合理利润便会心满意足。他不给自己的事业设定终极目标,但每一个机会都会竭尽所能去把握。最大努力的同时,他也总有接受最坏结果的准备,只要方向正确,一时挫败也都乐于接受。

争先但不恐后,求进而又知止,也是吕志和与很多雄心勃勃的成功者最大的不同。虽然一生经历无数的商业竞争甚至商战,但他从内心不喜欢战斗这个词语,他说:人生不应该是一个战场,而应该是一趟愉快的旅程。

这种乐天知命,让吕志和不是那么凌厉风行,但却也让他在起起伏伏中更加从容不迫,步履坚定。因而,几十年的大风大浪中,他的进程有迂回,有放缓,但前进的步伐从未有过停歇。

吕志和坚信,诚信营商,老实做人,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这都是获得长久事业和人生成功的根本。

一次与EMBA学生的对话中,有学生问道,诚信、老实,这些观念在现代弱肉强食的社会是否依然可行?吕志和淡淡地答道:“我现在仍然能够在商界生存,不知道这是否算是答案。”

对希望成功的人,吕志和的忠告是:多问耕耘,少问收获,多做好自己,少比较别人,不要终日想着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和捷径,忽略了勤奋用功的重要性。他说,无论在工作上或成长的过程中,唯有尽力尝试,追求完美,才可以提升自我的价值,让生命更具意义。

在香港大家族中,吕志和家族一直保持着低调,即使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传媒提问,也一直秉持一个理念:只谈自己知道的份内之事,不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无论吕志和本人还是下一代,乃至第三代,也都不是圈子或者社交文化的热衷者。在香港的八卦刊物里,基本上看不到吕氏家族的新闻,第三代更从未在媒体抛头露面过,其作风也与大多数香港豪门大相径庭。

即使在澳门这个喧嚣的大舞台上,银河娱乐与其他几位同行的作风也有显著的不同。他们踏踏实实专注于业务,保持言行谨慎,包括业务上,也都通过创新和差异化,尽量避免与同行短兵相接,针锋相对。被传媒追问彼此的竞争关系时,也基本上是一致定调:大家都是朋友,携手发展有助澳门的城市繁荣。

创立“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

吕志和强调,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光要正派经营并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也要分享成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过去数十年,他和嘉华一直积极支持社会公共事务与慈善事业,这也是嘉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015年,吕志和出资20亿港币成立了“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这是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奖项,它打破国界、民族、信仰等界限,面向全球社会,奖励在“促使世界资源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人福祉” “倡导积极正面人生观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奋人心”等三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其核心使命是:寻找道德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新榜样,宣扬和谐共融的价值观,倡导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及振奋人心的正能量。

“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科技进步,但生态破坏、阶级分化、社会矛盾激化、政治纷争,甚至战争残杀,种种不和谐与危机正为未来埋下巨大隐忧。人的内心愈来愈不安宁,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吕志和认为,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人性的贪婪和道德文明的缺失所致,是价值观层面出了问题。

因而,在以物质捐助支援公益慈善事业的同时,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道德文明,关注可持续发展之上,这也才有了“世界文明奖”这个奖项。而早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提得最多的提案,是如何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及推动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到自己捐赠的学校考察,他谈得最多的也是,知识教育很重要,品德教育更重要,育人要从育心开始。

“希望我们的社会,不但有经济的繁荣,还有精神的高贵,不但有科技的发达,还有人文的璀璨。而这一切都需要从心开始,需要有良好的榜样来推动和激励。”谈到对“世界文明奖”的期待,吕志和说,“哪怕只是播下一颗有益的种子,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意。”

吕志和呼吁有能力承担更多的人,要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更多承担社会责任。他说,“懂得欣赏自己和他人,保持平和与善心,是获得幸福感的秘诀。‘施比受更有福’,你拥有的多,能与别人分享,让自己成为他人生命的福祉,这是一种福气。”他认为,发展到今天,国家也好,个人也好,都更应该静下来好好想一想,“那么拚命地发展与工作,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我小时候,人们家里的米缸上,都贴着‘常满’二字,寄托着对温饱的渴望。然而当时条件所限,现在看来很低的渴望也无法实现。现在,物质条件不再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障碍,我们实在不应该欲壑难填,贪得无厌,变成是物质的奴隶和竞争的机器。”吕志和感叹,从物质经济上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时光,无论宗教团体,还是教育机构,以至政府民间,都应正视当下精神灵魂落后于科技物质发展步伐的现实,并且采取切实行动,丰盈人们内心世界,在继续创造的同时,也好好享受亲手创造的这个美好世界。

坚持正念,切实行动,也是吕志和在现场分享时特别强调的精神。他说,如果你有美好的梦想,最重要的就是抓紧去实践,惟有强有力的行动,才能让改变看得见。

全国港澳台研究会会长陈佐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余彬,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校长助理、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部部长、哲学系主任王博,团委书记陈永利,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德英等北京大学领导和部分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吕志和当天的演讲与交流会。吴志攀常务副校长主持了交流会。

交流会现场,吕志和还将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吕志和传》作为自己的一份心意送给北大学子,并向学生代表赠阅了此书。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