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怎么死的_历史上真实的的鳌拜是怎么死的
鳌拜(满语:Oboi),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那么鳌拜怎么死的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鳌拜怎么死的真相,希望大家喜欢。
鳌拜怎么死的
1644年,清兵攻陷北京,多尔衮考核群臣功绩,鳌拜以“忠勤戮力,晋一等子”。稍后,鳌拜随阿济格征湖北,破李自成军;随豪格入四川,与张献忠战于川北西充,斩献忠于阵。在明清鼎革之际,鳌拜可说是战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为清王朝贡献卓著。
1661年,顺治遗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鳌拜军功最高,但因资历、威望等缘故,名列第四。他不甘于此,遂倾力施展诸种扩权、夺权手段。夺权第一要义,是击倒政敌。先是,借圏地换地之争,鳌拜在索尼、遏必隆的附和之下,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鳌拜就此成为四辅臣中政治实力第一的权臣。
等到1667年,康熙满14岁亲政,四辅臣的政制安排理应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要求辞职,还政康熙。鳌拜不甘心退出权力中心,遂裹挟遏必隆,对苏克萨哈发动致命攻击。
鳌拜诬陷苏克萨哈请辞是“背负先帝”,“别怀异心”,更罗织二十四条罪状,要将苏克萨哈斩首抄家。康熙以“核议未当,不许所请”。
鳌拜在殿前对康熙疾言厉色,恐吓要挟,刚亲政的康熙羽翼未丰,无法抗衡鳌拜,苏克萨哈遂被处绞刑。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的权力达到顶峰:
一是蔑视皇帝,飞扬跋扈。他常在康熙面前对部臣高声喝问,还拒绝执行康熙的旨令。
二是将朝廷治权私人化。一切政事,鳌拜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他常把各地奏折拿回家中与亲信议办,几视康熙为无物。
三是部分掌握生杀大权。前面提到的诛杀尚书苏纳海等人,以及罗织辅臣元老苏克萨哈罪名致其死等,均是其擅权决杀的得意之作。
四是部分掌握人事大权。“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大力培植私党,对不附己者严厉打击。行政权、司法权与人事权本是皇权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为鳌拜逐次侵占或部分侵占。
鳌拜的骄横在清代权臣中也是罕见的,或许只有雍正初期的年羹尧勉强可以比拟。在朝贺新年时,鳌拜竟身着黄袍(黄色是帝王之色,着黄袍是相当跋扈的僭越之举),仅帽结与康熙不同。
不仅如此,他甚至可能暗藏谋杀康熙、发动政变的祸心。
昭梿《啸亭杂录》记,有次鳌拜称病在家,康熙去宅中探望。鳌拜卧于床上,席下悄置利刃一柄。康熙侍卫搜检出凶器,场面颇为紧张,康熙却于不动声色间消弭危机,他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任何一个稍有抱负的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鳌拜这种权臣。康熙开始谋划铲除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近臣索额图密谋,支开京城中鳌拜的亲信(主要是军队将领与警备骨干),随后又安排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
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
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
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康熙为何要杀鳌拜
他以武上位,性格残暴,不受管制,后把持朝纲,甚至阴谋篡位,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奸臣。他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却独揽大权、徇私舞弊,是影响清初朝廷的重要人物。--- 鳌拜
鳌拜前半生都在征战沙场,作战英勇,乃一神勇悍将,沙场雄鹰,且对皇太极和顺治帝忠心耿耿,尽心尽责,一直是皇太极之心腹。崇德二年,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要地——皮岛。在明军重重设防下清军久攻不下。
皇太极命武英郡王阿齐格征战皮岛,当时鳌拜随军其中。商议决策之时,鳌拜主动请缨,且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面对明军的乱箭炮火鳌拜,只身一人首先冲入敌阵厮杀,其英勇之气让人生畏,一举拿下皮岛。这也是鳌拜立下的第一大战功。后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意思大概就是勇士。
自那一战后鳌拜就被皇太极所赏识,随后鳌拜在各种战争中屡获战功。鳌拜在与明军抗战中屡屡获胜,当时明军中实力强劲的吴三桂也败给了鳌拜。后来鳌拜镇压由李自成和张献忠前后发起的农民起义,其中张献忠被鳌拜斩于阵中,随后大西农民起义军被剿灭。在这两次战争中鳌拜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死去,顺治帝继位。
顺治帝驾崩后康熙帝继位,此时康熙年仅七岁,顺治帝遗昭道: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正大臣。当时康熙年幼,而鳌拜又是元老功臣,虽在辅政大臣中名列最末,但权势几乎是最大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之后,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此时已无人能与之抗衡了,鳌拜更是目中无人,朝上鳌拜常常呵叱其他大臣,拦截上传的奏章,就连康熙帝之颜面也不顾,其他大臣没有一个敢反对他的意见。
势力越来越大的鳌拜对皇权产生了威胁,一度引起康熙帝的不安。此时康熙帝才十六岁,决定铲除掉鳌拜这个恶患。那时康熙帝虽然年幼,但很有智慧。因为当时鳌拜的势力和党羽已遍布朝廷,加之鳌拜本人武艺高强,为了不被鳌拜警觉,康熙在宫内操练一批亲贵子弟,日以继夜的训练一种叫满族摔跤的功夫。
康熙帝训练十几名练过这种功夫的少年来生擒鳌拜更是康熙帝的智慧之处,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少年并不知道鳌拜是谁,不会对鳌拜产生害怕的情绪,并且小毛孩的训练也不会引起鳌拜的察觉。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联合赫舍里氏家族、钮钴禄氏家族,把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换成自己的亲信掌握了周围的地形,请鳌拜到武英殿区见面,最后鳌拜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防不胜防,被活捉。康熙念鳌拜当了三代元老是个功臣,但是为了不让他在祸害朝政,判了他个终生监禁。康熙八年,鳌拜每天都郁郁寡欢,就这样在牢里结束了自己最后的时光。
鳌拜其实是大忠臣?
熟悉康熙皇帝的朋友一定知道,智擒鳌拜,这是是康熙帝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他也通过这件事杀鸡儆猴,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初步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也因此鳌拜也被后世的文艺作品,编排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历史上的真正的鳌拜真是如此吗?
16岁的康熙新手上路通过砍掉第一个boss,收获了大量的经验值,让他等级一下跃升了几个level,从一个少年迅速成长为一个帝王。作为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的第一个对手,鳌拜在无数的小说演义、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野心勃勃、嚣张跋扈的大恶人形象,好事不干坏事做绝,简直要骑在皇帝头上拉屎拉尿,甚至有夺位篡权之心。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中的鳌拜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心怀谋逆的大奸臣?仔细研读史书,你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瓜尔佳·鳌拜,满洲镶黄旗人,他的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他是名门之后,能骑会射,英勇善战,从小就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鳌拜所立战功的主要有:皮岛之战:明天启年间,后金虽已占领辽东,可是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牢牢扎根,犹如楔入敌后的一颗钉子,使后金犹如芒刺在背,寝食难安。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费尽力气想要拔掉这颗钉子,偏偏毛文龙是个奇才,靠着在海上贸易中抽税、设赌场,将一个小岛经营得有声有色,打退了后金十几年间数次进攻。1637年,皇太极再次发兵进攻皮岛,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鳌拜此时挺身而出,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率先举火引导后续部队冲上该岛,最终获得大捷。战后,皇太极封鳌拜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后又擢升鳌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
松锦会战:崇德六年,清军围攻锦州,鳌拜率军路遇明军骑兵,迎头而上击败对方,之后又乘胜追击,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明军。鳌拜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这次战争让明王朝大势已去,从此一蹶不振。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关内之战:清军入关后,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继续追剿明军和农民军残余力量,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1644年10月,他率军进攻西安的李自成军,第二年灭掉李自成军主力。1646年鳌拜又随肃亲王谊格出征四川,在南充大破张献忠大西军。鳌拜又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可以说,满清的天下是鳌拜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所有的荣耀和爵位都当之无愧,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实至名归。
不光在战场上屡立战功,鳌拜对皇太极也是忠心不二,在皇太极死后,因为即位之事不惜得罪位高权重的多尔衮,最终争来了顺治帝即位。
皇太极死后,他的弟弟多尔衮想要继承皇位,与皇太极长子豪格形成了尖锐对立。鳌拜作为镶黄旗统领,坚定地站在豪格这一边,并与其它八个大臣“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在讨论继承人选的大会上,鳌拜与其他几个大臣按剑而前大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意思就是说,你多尔衮要敢自立为帝我们就敢跟你拼命,面对一副拼命三郎模样的鳌拜等人,专横的多尔衮也怂了,改变了自己即位的想法,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自己作为摄政王。
皇太极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也成功即位了,按理说鳌拜已经算是对故主仁至义尽,此时完全可以投靠多尔衮吃香喝辣,然而性格倔强的鳌拜并没有这么做,在多尔衮摄政的数年间,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却始终没有低头,与那些纷纷变节的大臣对比起来简直耿直得有点傻。顺治亲政后,念鳌拜一直以来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器重。鳌拜也不负重望,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干得有声有色。以至于顺治帝在遗诏中将他列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1661年顺治帝驾崩,爱新觉罗·玄烨即位,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本来,按照顺治帝的遗命,索尼位列四大辅臣之首,本应发挥首脑作用。但是,索尼已是四朝老臣,年老多病,力不从心;而遏必隆生性懦弱,且与鳌拜交好,鳌拜说啥他都赞成;苏克萨哈曾是多尔衮的旧部,反水过来的,大家都看不起,说话没人听。这样,鳌拜的权力就越来越大,朝中大事几乎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人啊,一旦手中有了无上的权力,又没有人来控制,那注定是要出事的。鳌大人慢慢开始膨胀了,一开始还象征性地征求一下康熙的意见,后来几乎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是他自己在家想好了,康熙盖个章就往下执行,有些没有经过鳌拜就传下去的旨意,鳌拜都敢叫人把圣旨取回来改改再传。同时,他还大搞党同伐异,把原来得罪过自己的杀的杀关的关流放的流放,还将各机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换成自己的人,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老子当年跟你爷爷打江山的时候,你小子还是液体呢,你一小屁孩子懂什么,国家大事还得靠我!
鳌大人就这样在朝中横着走了好几年,直到康熙帝14岁亲政后仍然不愿意把大权交回,这渐渐引起了少年皇帝的不满,最终一件事情彻底激怒了康熙,让他下定决心除掉鳌拜,那就是苏克萨哈案件。鳌拜与苏克萨哈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就有仇,加上鳌拜的镶黄旗与苏克萨哈的正白旗势力又因分地问题有利益上的冲突,鳌拜专权已久,目中无人,直接违背康熙的意愿,先后杀死反对他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并传旨绞死苏克萨哈,灭其全族,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要知道苏克萨哈与康熙皇帝可是有血缘之亲,你说杀就杀了?这口气怎么能忍!
康熙八年,16岁的康熙皇帝找了一群小伙子在宫内天天陪他玩摔跤,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这年五月,康熙单独召见鳌拜,事先在大殿内埋伏好的摔跤少年一拥而上,将鳌拜擒获。康熙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廷议当斩,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康熙帝开列给鳌拜三十条罪状,其中与结党擅权有关的就有二十二条,另有不尊太皇太后二条,对册立皇后妒忌、私买奴仆等五条。可见,鳌拜最终获罪的原因,还是他“结党专擅,勿思悛改”,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君主的乾纲独断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而不是他有叛逆篡位之嫌。如果鳌拜有谋反之罪,这在封建社会不但他本人的命保不住,而且还会祸灭九族。康亲王杰书等又列上鳌拜大罪三十,主张“大辟”并株连其家,但康熙皇帝并没有应允。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曾对诸王贝勒大臣们说:“忆及数事,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雍正帝即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这些貌似为鳌拜翻案的行为都说明,在清帝王的眼中,鳌拜并不是奸臣,反而是值得褒奖的有功之臣。鳌拜的最大错误就是在于他代表了满族传统贵族势力,这股势力与皇权是互相掣肘的,从皇太极登基开始,满清就开始不断进行内部权力斗争,其本质就在于皇权与贵族权力的斗争。到康熙时期,满族贵族势力最后一块阵地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其代表人物就是鳌拜,不打倒鳌拜,皇权就不能集中,康熙就不能大权独揽。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权臣与皇帝的斗争层出不穷,康熙与鳌拜的政争只是其中一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