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小孩大便出血怎么回事

2017-02-13

有些孩子几天才排便一次,而且大便又硬又干,干硬的大便会将肛门周围的黏膜擦破而出血。因为大便时的痛苦,使婴儿不敢再大便,致使粪便停留在肠道时间过长,将水分充分吸收,使粪便更加干燥,排便更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婴儿便秘应当予以重视。应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多喝开水。增加户外活动,多运动也可促进肠蠕动,使大便通畅。

儿童出现便血的原因很多,整个消化道出血都可引起便血。肛门排出的大便中带血,不管颜色是鲜红的、暗红的还是柏油样的,都称为便血。大多数便血都是由于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但也可以是全身疾病表现的一部分,有时因吞入来自消化道外的血液也可引起“便血”。

常见的便血原因有以下几个:

1、消化道疾病 为便血最常见原因,包括食管静脉曲张、食管异物、溃疡病、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肠套叠、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绞窄性肠梗阻、 美克耳憩窒、肠息肉、肛裂等。

(1)肛裂:多见于两岁左右的幼儿

便血特点为肛门有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孩子大便时哭闹不安,大便干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许多种,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小儿便血肛门损 伤或感染。孩子出现肛裂,家长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患儿很容易产生肛瘘。

提醒:在预防治疗方面,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清洗肛门,保持肛周清洁并涂搽润滑药物,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直肠息肉:多见于3—6岁儿童

便血特点为排便终了时出现鲜血,量少,不与粪便混杂。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好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犹如一个红色“肉球”。如果患儿为单发性直肠息肉,可采用手术摘除而治愈,若为多枚息肉,则应分次手术治疗。

(3)肛裂 :多见于2岁左右婴幼儿。

便血特点为肛门少量点滴鲜血 ,同时伴有排便痛、哭闹不安、大便干硬。引起肛裂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大便时撕裂肛门及肛门损伤或感染。肛裂的处理包括保持肛门清洁 ,涂擦润滑药物 ,多吃油性易消化食物。

(4)急性坏死性肠炎 :

便血特点为赤豆汤、洗肉水样、腥臭味 ,伴有高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严重时出现休克。血常规检查的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5)美克耳憩室 :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 ,多见于 2岁以内小儿。

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便血、先黑后红。采用同位素扫描对憩息伴出血可确诊。对美克耳憩室以手术治疗为宜。

此外 ,肠旋转不良、肠重复畸形、食管裂孔疝等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产生便血。

如果儿童出现便血,家长一定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患上了幼小儿便血年性息肉,该病多发生于人体直肠或乙状结肠,主要好发于儿童,也可见于青年人。此病发病年龄自出生数月至十余岁不等,其中男性多于女性。

从幼年性息肉分析,息肉直径大小从0.8cm 至3.5cm 大小不等。幼年息肉主要症状为,便时带暗红粘液性血液,大便烂或烂硬交替,每日一次至数次不等,出血少则为大便表面带血,多则数十毫升至上百毫升不等。因长期出血及息肉炎性刺激可导致腹泻,以至发生慢性贫血,消瘦,面色苍白,平时易感冒出汗,头发稀疏枯黄、生长发育缓慢等症状,息肉若不及时得到诊断及治疗,将会继续增大。

2、血液疾病 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过敏性紫癜等。

3、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等,新生儿吞入母亲产道血或乳头破裂的血,鼻、咽、齿龈出血的吞入等。

4、食物或药物的影响。某些食物和药物也可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有时容易与便血混淆。如夏天吃大量西瓜和西红柿后可以使大便颜色变红,贫血小儿服用铁剂后大便可发黑,食用动物血后大便颜色也可发黑,这些由于食物和药物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不属于便血。儿童便血往往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既有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也很常见,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