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是怎么样的
数学上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由结果B能推导出条件A,我们就说A是B的必要条件,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必要条件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必要条件的定义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也就是说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一定有事物情况A,那么A就是B的必要条件。从逻辑学上看,B能推导出A,A就是B的必要条件,等价于B是A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的详细
假设A是条件,B是结论
(1)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要条件(A=B)
(2)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
(3)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A)
(4)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B且B¢A)
必要条件的例子
简单地说,不满足A,必然不满足B(即,满足A,未必满足B),则A是B的必要条件。例如:
1、 A=“地面潮湿”;B=“下雨了”。
2、 A=“认识26个字母”;B=“能看懂英文”。
3、 A=“听过京剧”;B=“能体会到京剧的美”。
例子中A都是B的必要条件,确切地说,A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其一、A是B发生必需的;其二,A不必然导致B。在例子中,地面潮湿不一定就是下雨了;认识了26个字母不一定就能看懂英文;听过京剧未必能体会到京剧的美,这说明A不必然导致B。
生活中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或“不……,不……”来表示必要条件。例如:
1、 一个制度、一个政府,只有不断地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温家宝总理关于“问题奶粉”的谈话)
2、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3、 只有每年犹太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才能在约柜前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5、 不把这个杀人魔鬼处以极刑就不足以平民愤。
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活中使用“只有……,才……”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充分性。也就是说,不满足A,必然B不成立时,我们就说,只有A,才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必要性,至于条件A是否必然导致B我们没有考虑。例如:
只有一个人触犯了刑律,才可以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
从客观上看,“触犯了刑律”实际上是“可以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实际上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他只想表达不满足“触犯了刑律”时就不能“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的意思。至于“触犯了刑律要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生活中“只有……,才……”只是表达条件是必需的、必要的这个意思,而没有考虑充分性,这和逻辑学的严格定义是不同的。
必要条件的其他说法:必要的条件、必需条件、必需的条件。
“只有……,才……”表示的必要条件
虽然“只有……,才……”句型表达条件的必要性,但很多时候它引出的条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实际上是充分必要条件。例如:
1、 只有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才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
2、 只有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三个例子中,条件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所以,把句子里的“只有”改成“只要”后仍然符合逻辑。但是两种表达方式的语义是不同的。
“只有”强调必要性,忽略充分性,即强调“不是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就不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而忽略“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则葡萄酒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
假如把句子改成“只要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就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也符合逻辑。
“只要”强调充分性,忽略必要性,即强调“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则葡萄酒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而忽略“不是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就不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
这件事只有解释一会儿他才明白。
这件事只要解释一会儿他就明白了。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时要强调必要性有时又强调充分性呢?
其实这取决于说话人的预设。预设是指暗含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如:“他的笔丢了”预设“他有笔”。句子“这件事只有解释一会儿他才明白”预设这件事比较复杂,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句子“这件事只要解释一会儿他就明白了”则预设这件事很简单,一下就可以说明白。由于预设不同,说话人就使用不同的关联词。
最常见的情况是:“只有……,才……”预设“难、方法唯一”;“只要……,就……”预设“易”。
例子:只有你跟他面谈才能把他说服。——难
只要你跟他面谈就能把他说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