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点滴观后感_观心灵点滴有感
是由汤姆·沙迪亚克导演,罗宾·威廉斯,莫妮卡·波特,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艾尔玛·霍尔,哈威·普尔斯内尔,弗兰西斯·李·迈克凯恩主演的电影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心灵点滴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心灵点滴观后感篇1
一本书会给人带来能力的提升,一个故事会给人美的享受,一部电影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想每一位看过“妙手情真”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主人公那可执着热情善良的心感动。即使你不会流下滚滚热泪,你也会真心的为他喝彩。
电影的情节似乎并不复杂,反而显得简单,然而正是这种简单把一个真实的故事搬上了荧幕。主人公在生活的压力下,想到了自杀,也为此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可怜的人,命运比自己更悲惨的人。然而在一次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主人公猛然醒悟,品尝到助人的快乐。在此以后的生活中他学会了乐观,学会了用笑脸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面对身边所有的人。在医科大学读书期间,他一朋友的身份去去接近每一个病人,给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让那原本死气沉沉医院从此有了笑声。
在电影中你会看到什么呢?你应该会看到主人公那张永远笑着的脸,那是天使般的脸,是快乐的象征;你应该会看到病人们的一张张的笑脸,那是对天使的感谢,是对生活的希望,对病魔的蔑视;你应该看到了主人公同学及校长对他态度的转变,那是对他关爱病人这种做法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赞扬。
主人公那张永远的笑脸是否会留在你的心中呢?我想会的,因为它会时常提醒着你,提醒你用一颗乐观开朗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一张笑脸去去对待身边的所有,用一颗爱心去关爱他人。
心灵点滴观后感篇2
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每天护士都很头疼给她扎输液,因为长期卧床,她的四肢已经萎缩,血管也越来越细,以至于后来只有一个技术最好的护士可以扎成功了,连护士长都不行。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那个护士有一天被调到门诊去了,那里更加清闲适于养病。她走了以后,我这个病人的输液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我于是找家属谈话,希望他同意我们给病人扎一个中心静脉插管,这样每天的输液问题就解决了。但没想到家属不同意,说既然还有人可以扎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扎呢,为什么要做这项创伤更大的操作呢,人员调动是你们的问题,我不管!于是我和那个家属大吵一架,回到办公室还哭了半天。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想想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于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属道歉,并心平气和地商量这件事,没想到家属竟然反过来向我道歉,并痛快地同意了。我开始觉得很委屈,因为真心诚意为病人着想竟然家属会这么不领情,但家属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被理解的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放射科工作,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离开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姐师弟们都羡慕我,说我以后再也不用接触病人了,真好。当时的我很惊讶,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从没觉得接触病人有什么痛苦的,我只是觉得常常对他们爱莫能助是最无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后,我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影像资料,即使给病人打电话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点病情从而出一份更可靠的报告,我对那些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病人越来越不耐烦,我总是说,我需要再仔细看看,而且还有上级大夫要看的,现在不能告诉结果,告诉了也不准确。我们还有个岗位是“接诊医师”,负责接待来检查的病人,主要是对申请单过于简单的病人补充病史,有时还需要查体,当然顺便就需要向他们解释检查的注意事项、造影剂的危险性等。我在这个岗位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带着怒火过来的,甚至有的人把对临床医生的满腔怒火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不敢得罪给他们看病的临床医生。病人不容许我们犯错误,甚至对于等待时间过长也怨气很大,有很多病人坚持用别人的名字做检查,导致信息不准确,这样有误诊的危险,也让人不厌其烦……事实上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厌恶情绪激增,对那些只是想多问几句的病人也变得有点不耐烦了。我们的主任总是说,要对病人好一点,她本人对挂她号的病人总是十分客气,看片子比平时要仔细许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的,她对我们永远也不够满意,但对病人却关爱有加,甚至有说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资的医生如今也多数对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当年的热情。聊天的时候发现,我们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属伤害过,主要是伤心,所以对越来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个人将来就会反咬一口。老公说他现在对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时候要好一点了,因为他越来越发现病人之间的差异,所以对大部分病人都越来越好,真心诚意帮助他们,只有对那些素质比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离;或许这就是一个医生开始成熟的表现吧。
反过来看《心灵点滴》,如果Patch Adams最初的表现只是像我们实习时的那种原始的热情,那么当他深爱的人被病人谋杀后,他还能重新建立起对病人的热情,这简直就是奇迹了。我们都有同情心,我们也都感受过帮助病人的快乐。但怎样能在被病人伤害过之后还继续对他们好,这需要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与病人相处的方式。
心灵点滴观后感篇3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影片《Patch Adam》(中文翻译为《心灵点滴》)。当我第一次看时心里好象感到了什么但是抓不住是什么感觉,于是我又反复看了3次。并找了一些有关资料。
影片《Patch Adam》是罗宾?威廉斯主演的一部旷世杰作,在影片中罗宾?威廉斯饰演的帕奇在年青的时候,因有自杀倾向而被送进了精神疗养院,在疗养院的遭遇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在六零年代末期和七零年代初期进入维吉尼亚医学院就读。他天资聪颖,在医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可是医院内的医生们受传统观念的限制,都十分不近人情。他不屑于这种状态,他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坚持自己关怀病人、 以病人为重的理念,和传统的势力周旋到底。最后,终于成功地拿到医科学位。
虽然一些情节有一点点老套的感觉,但对整部电影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特别纯,虽然极其感人,但却没有丝毫的造作之感,我觉得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罗宾?威廉斯的完美表演,他在片中的表演是那么的自然,找不到一点的瑕疵!影片的主题由于他的表演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影片最后的结尾更令人叫绝,绝顶的幽默,使得整部电影更显得无与伦比!看了这部电影,真的让人产生纯洁的追寻完美心灵的冲动!
导演在这套戏的一开始就透过了一个病人以四枝手指的小故事开启了男主角帕奇的生命。它同时也灌输了学生有关这套戏的信息之一,那就是「不要注目在问题上,要看别人所看不到的,并日日更新创造未来」。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扉并吸引着我拭目以待,目不转盯的看下去。心里想深一层,这不就是一位教牧人员应该要有态度吗?身为领袖,必须要有远见,不要让虚幻的表面影响你对其实底的洞察。
帕奇很清楚知道自己进来医学院的目的,因为他是带着使命进来的。学术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道自己身为一位医生可以如何走进病人的世界里来去帮助病人并与病人联系更为重要。因为,医生就是为了医人助人。换句话说,教师。医生或这辅导者犹如医生,也是为了拯救灵魂的工作和牧养人的生命为大前提。所以帕奇三年的医学院学习活生生的映射出学生三年的神学院学习应有的态度。猛上课与啃死书还为次要,在学校如何处事待人和与人接触才是我们需要看重的。
这无疑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
首先,作为一医生或辅导者,必须是一个聆听者、关怀者。
剧中帕奇因患有轻微忧郁症,自愿到疗养院治病。但他发现许多病人,其实不是精神异常,而是没人在乎他们心中的问题。因院方对待他们的方式如关在栅栏内的动物般,不关心、不寒暄,只给予食物及形式的诊疗。精神科医师也只是如问卷机器般问问题,没有眼神的关注,给病人的感受相当冷漠。
只有当我们有一个聆听的心并关怀人时,才能摸触人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才真正帮助到人,并产生影响力。因人们的需要不只是药物上的医疗,乃是心灵上的医治和释放。
第二,从帕奇身上看到,一个充满喜乐和欢笑的人,是能产生影响力的人。
观看本片,发现「笑」实在具有莫大的意义。因它不但有医疗的价值,且能让病人在痛苦中得慰藉,化解病人的孤单,减缓病人的紧张和惧怕情绪。所以,帕奇相信欢笑就是最好的处方,为了逗病人笑,他扮演小丑,给病人带来欢笑和温暖,影响了身边的人,羸得许多人的喜爱。
「笑」是上帝给的礼物,我们应善用它。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我相信有时候一个小就能将纠纷、争吵化解与无形之中。
第三、对人要有「热情」-PASSION。
热情会让人舍己并放下尊严。就如帕奇对小孩子们的热情而做出了医院不曾有的小丑角色而使到病房里充满了欢乐声和生气。当我们以热诚来接待任何一个人时,他们会分享他们的心情和敞开自己来响应你。
但是,「冷漠」却成了现代人所患上的病态。这乃是慢性杀手,逐步逐步的抹煞了人们的热忱。我们不可以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每个身边的人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又或许他们也是我们需要去关心的人群,时时刻刻敏锐人的需要。帕奇在退学公听会上,面对抨击和质疑时,他响应这话,并揭露了传统医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离人性的丑陋一面。他们的心冷漠,高高在上,板起面孔与病人保持距离,以显示身份与知识界线,巳失去原本从医助人的初衷。他提出医生应该治疗人,而不只是疾病;他坚信,以同理心对待病人,倾听和交往,陪伴病人度过疾病苦痛,这些与药物和医技一样重要。
但愿我也能像影片中所描述的:「谁都不可以控制我的灵魂、学习和热忱」。
第四、作为一个医生、教师或辅导者,除了对病人有同理心和信任外,应有一个谨慎的心。当有突发事件时,应想到预期后果,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
帕奇的女朋友—凯琳,因没有考虑到这点,夜晚单独前往探望一名有严重自杀倾听的男精神病患者,而忽视了病患者精神状态并不稳定的潜在高度风险。最后,她遭遇了严重的不幸,被对方谋杀了。其实,她可以通知帕奇一同前往,或采取其它方式来帮助对方。因她十分清楚此病人的病态,一年多次自杀入院,平时行为怪异。
凯琳的遭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
第五、你若舍己,甘心乐意帮助人,所付出的爱最终能得到回报。
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传统医界视帕奇为「不走正道」的医学院学生,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优秀无比,却在操行成绩上落得「过度快乐」的评语,而被退学处分。在退学公听会上,曾经受他帮助过的病人,因着他付出的爱所感动,大家自愿出席支持他的医疗理念,为他的操行作了有力的见证,免了退学处分,顺利毕业,成为一名专业且优秀的医生。
心灵点滴观后感篇4
领悟心灵点滴,我们是时间的路途中的游者,或是欢笑,或是悲哀,或是欣喜,或是疲惫,有过希望,经历过惨淡,甚至有过一两次轻生的念头,然而在最后究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在《心灵点滴》中我们认识了帕奇,一个从曾经有自杀的精神病患者通过不断努力成为了医生的“年轻人”.
很难想像一个一直想要自杀的人在经历了帮助同寝室的室友打妄想中的“松鼠”后竟能够放下自己的痛苦,帕奇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同时治愈了自己的病。
两年的努力他成为一个医科大一的学生,用了许多怪异的方法来温暖病人。面对院长的责难他没有过多的理会,他成为一个最不靠谱学习成绩却最好的学生。
面对得了绝症的比尔他通过努力使比尔不再过分的排斥死亡,想到他扮成天使的样子我就觉得我们在死亡的面前其实是渺小的,那有何来恐惧,恐惧也改变步了什么,徒增烦恼罢了。
对他最爱的女子他用了许多方法来证明自己,带领他的爱人朋友开始创立一个可以真正救人的小医所,与爱人终于有了好结果却又遭受到女友被心理患者杀害的结局,残酷的现实使得帕奇打算放下一切努力想要自杀,但当来到悬崖旁边时他看到飞来的蝴蝶他就想开了,回到学校面对学校院长的再次责难勒令退学,他提起了公诉,最终胜利了,在两年后顺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有再次娱乐了大家。后来呢,他终于将他的医所扩大成医院了。
我很是佩服他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热心、乐观、能够幽默大家的人,对于这样的人生我其实是很向往的,奉献他人娱乐自己,像这种很有魄力的事情我本人觉得能做上一件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在很用心的在学习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帮助他人,让他人快乐。这不只是来源一个作为心理医生的责任感,最根源来自对社会的感情,所以希望更多的人能以医者仁心来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