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美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7-03-14

30多年前,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从朋友处受到启发,突然意识到“启蒙要从小孩子做起”,他希望“从孩子开始就有丰富的文化培育”。随后,就有了《中国童话》一书的诞生,配以大量精美的传统插画、用说故事的方式专门给小孩子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让一代又一代台湾儿童接受了最早的传统文化启蒙。30年后,这套书才姗姗来迟与内地读者见面,书名改为《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引进人张晓洲仍不避言:“某种程度上讲,这套书填补了国内传统文化童书的空白。”

她对黄永松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故事是中国人的根”。黄永松曾多次表示,希望“将寻到的中国文化的根,扎根在孩子心中,唤起孩子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认同。”

讲给儿童听的中国故事

很多人有疑问,童话是舶来词,应该是国外的事情,中国似乎没有童话。不过,张晓洲认为,“童话”的意思也可理解为“讲给儿童听的故事”,定位就是儿童,台湾当年出版这套书时也是为尊重读者的理解习惯将书名定为《中国童话》的。张晓洲表示,也正因此,该书在引进到大陆时保留了这一书名,仅在书名前面加了个定语——“最美最美的”,意在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台湾《汉声》杂志多年来坚持专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扎实工作,三十年间带给华人儿童无数欢乐的敬意”。

张晓洲介绍,《中国童话》全书包含了362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843幅经典细腻的传统美术配图。故事都是当年《汉声》杂志的上百个编辑耗时多年,广泛采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再从汗牛充栋的故事和资料里严格筛选、多次改写,最后口述试验讲给孩子们听,层层过关最终定下的。书中的配图则出动了大约两百名美术编辑从收藏多年的民俗美术材料中取经,运用传统年画、皮影、刺绣、剪纸等技法,将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作画而成。在张晓洲看来,这套书的编辑制作投入的人力、心力和愿望的强大;过程之独特复杂,“目前还没有哪一套童书可以与之比拟,完全无法复制”。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张晓洲说,考虑到中国民间习俗和孩子听故事的趣味,当年该套书的编排是按照农历岁时,也即中国农历的节气为引,每天一则。一路发展出节令掌故、历史及伟人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甚至包括科学、地理、宗教等各方面,利用各类故事交替穿插的手法,比如《黄帝大战蚩尤》、《神奇的画笔》、《吹笛石》等故事,给小朋友们展示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机缘巧合走进大陆

张晓洲向记者回忆,她是一次无意间在《读库》上看到张立宪对该书台湾版本的相关介绍文章,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传统插画顿时让她“震惊了”,职业敏感让她对这套“台湾第一童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想把这套童书引进给大陆孩子们看。而在这以前,她所在的公司从未涉足童书行业,但她还是写信给对方询问相关事宜。幸好,这个大胆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赞成,这套书最终有机会走进大陆寻常百姓家。

张晓洲介绍,除了排版、简繁字体的转换之外,《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一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本内容有些许细微的变化:去掉了台湾童子军等两则小故事,替换成当年参与编写的老编辑写的另外两个故事:有关提醒孩子专注自己的事情和教会孩子点亮一盏心灯,不再惧怕黑夜的故事。

据了解,这套书在大陆出版没多久就登上了许多好书榜单,市场反映也都不错。对此,张晓洲的看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越来越关注儿童教育,该书的出现刚好填补了国内传统文化童书的空白。她还提起的一个小故事:图书在印厂印刷时,有个工人看到配图后也不禁蹲下来看了好一会,连称“真好看,要买一套寄回老家给儿子看”。

张晓洲说,这套童话书很适合妈妈讲给四五岁的小孩子听,8-12岁的小孩子也可独立阅读。在2013年1月份,还会有散装版与读者见面,按照月份陆续推出,每月三本,每本定价约20元,进而让《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最终成为“每个小朋友用零花钱也能买到和看到”的书。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