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 打一成语是什么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融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一种游戏。通俗、生动、容易被记住是他们的特点。
大众化
用这个词组打一成语,你会想到什么呢?让小编来为你揭晓答案:
谜面:大众化 (打###一###成语)
谜底:人皆有之
人皆有之--词语解释:
第一个之:的;
人:泛指任何人
;皆:都;
第二个之:它,指爱美之心。
相关连接: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每个人都会有颗爱美的心 。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作品原文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③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⑥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⑦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⑧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⑨。’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作品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
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
③瞽(gǔ)瞍(sǒ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
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 “至于”等。
⑤情:指天生的性情。
⑥才:指天生的资质。
⑦铄(shuò):授予。
⑧蓰(xǐ):五倍。
⑨《诗》曰:引自《诗经·大雅·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作品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