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事迹材料
抗日战争是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日战争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抗日战争事迹材料1
1926年冬天,江苏省如皋县掘港区银杏乡一个普通农家出生了一个小女孩,她就是范成秀,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这个小女孩,竟成为这个小村庄抗日战争中的生力军……
早在皖南事变以前,已有新四军北上抗日先遣部队来到小成秀的家乡,发动群众抗击日军的侵略。小成秀的父亲是一位亦农亦教的私塾先生,看着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旧中国,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父亲毅然投身革命。那时的小成秀只有13岁,受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也开始加入到抗日工作中,常做些通知开会、送信站岗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记得父亲第一次将一张小字条交到小成秀的手上,对她千叮万嘱,让她一定把信亲手交到区里的高伯伯手中,如果遇到敌人,要镇定、沉着,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让信落到敌人手里!小成秀想了想,把信藏在身上破棉袄的棉花里,又操起一只草篮子和一把小镰刀,这才准备出门,父亲一直在旁边观察着小成秀,这时赞许地对她说:“好!还真会动脑筋。”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树木还光秃秃的,一眼望过去,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小成秀提着篮子,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快要走到时,忽然发现一队日本鬼子正向着她这边走来!她顿时大吃一惊,一颗小心脏几乎跳出了胸膛!如果继续往前走,肯定要迎面遭遇鬼子,但这时如果向后撤,鬼子一定也看到她了,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怀疑,小成秀急中生智,就地弯下腰来,一边割草一边往野地深处撤,一边偷偷地关注着鬼子的动静,心里盘算着如果被鬼子注意到该怎么说,幸好鬼子并没在意一个在野地里割草的小孩子,咋咋呼呼地向南走了过去。
等鬼子一走远,小成秀便迅速走上大路,飞奔到区里将信交到了高伯伯手里,高伯伯接到小丫头的信,都有点不相信,他说:“你这个小鬼丫头真灵光,鬼子刚走你就把信送到了?好样的!”临走时高伯伯让小成秀不要把送信的事对外人说,一定要严守秘密,小成秀一边答应着,心里想:我早记住了,父亲已经不知道和我说过多少遍了。
1943年,小成秀家乡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鬼子为了进一步围剿我抗日根据地,从江南地区运来大批毛竹,在公路和河道两边,构筑了一条绵延数百里的竹篱笆,将整个如皋地区围了起来,每隔三五里路就修建一座碉堡,碉堡之间设立“检问所”,盘查过往行人,对我们的抗日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小成秀父亲已担任银杏乡乡长,上级要求他们焚烧竹篱笆,为抗日工作扫清障碍。
父亲给小成秀的任务是征集煤油。当时煤油还是很珍贵的东西,叫“洋油”,有钱也不容易买到。小成秀设法借到一只煤油箱,先把自己家的煤油一股脑全倒了进去,再到每家去讨取。老百姓听说是用煤油烧竹篱笆,都非常乐意捐献,许多人家甚至将仅剩的煤油灯里的油都捐献了出来。
到了上级约定火烧竹篱笆的那天晚上,小成秀和参加行动的人员,带着煤油和大捆的稻草,在军分区和县、区武装的保护下,来到他们负责的银杏乡境内范公堤的一段竹篱笆前,到达指定地点后,看到邻乡的行动人员也已到达,他们将稻草铺在篱笆上,再浇上煤油,只等着远处亮起火光信号,立即将稻草点燃!火借风势,很快燃起了冲天大火,蔓延百里的竹篱笆这时就像一条燃烧的火龙,他们兴奋的高喊:“打倒日本鬼子!我们胜利了!”深夜里,龟缩在据点里的鬼子不知道外面有多少武装,也不敢出来,只能躲在碉堡里漫无目的地打了几枪了事。当时日本鬼子从江南把毛竹运来很不容易,所以火烧竹篱笆之后,鬼子没有能力再构筑竹篱笆,他们的行动为加快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1年,为了抵御日寇的扫荡、清乡,上级党组织要求他们进行地形改造,就是将原来的交通要道挖断、将桥拆掉,阻止敌人的清乡行动。但是这样一来,自己队伍的行动也受到了影响,于是就采用架设临时桥的办法解决。可是建临时桥需要大量的木头,新四军经费有限,再加上任务急,时间紧,无法在短时间内采购到大量木头,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办法就是拆房取木。于是小成秀父亲召集家里人开会,要先拆自家房子,父亲说,“我是共产党干部,只有自己带头,老百姓的工作才好做。”
小成秀全家10口人赖以生存的唯一住所,现在说要拆掉,祖父气的胡子一翘一翘的,母亲看着6个孩子,在一旁暗暗流泪。看到这个情景,小成秀帮着父亲劝说家人:“爹和我都为抗日做事,他还是干部,日本鬼子打过来,抓不到我们也会把房子烧掉,与其让鬼子烧,不如现在拆了还能派上用场。”
就这样,父亲和小成秀又叫上了10几个民兵,一夜之间就把房子拆了,拆下的木头全数无偿交给了铺路队,这一壮举感动了乡里的老百姓,许多人纷纷捐献木头,使得改造地形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后来乡里为了记念范成秀家这一壮举,一致同意将她家西边的一座桥取名为“范家桥”。1943年,范成秀正式加入了抗日组织;1945年,范成秀也和父亲一样,成为村里的革命干部,同年8月15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范成秀从一个懵懂的小丫头真正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分子。
抗日战争事迹材料2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
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冷云与吉乃臣一同到抗联后,真的结为夫妻。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个女孩,丈夫却已在战斗中牺牲。部队西征前,她强忍悲痛,把仅两个月的女儿送给依兰县土城子的一对朝鲜夫妇抚养。解放后,战友们曾去寻找烈士遗孤,却已不见那对夫妇,在战乱的年代中也许已死,也许回到朝鲜,也许迁移他乡了。今天如果那个女儿还活着,也会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抗日战争事迹材料3
在抗日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县出了个舍身救人的抗日英雄。
(1913--1943),1913年出生于县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性格刚直,见义勇为,无私无惧,好打抱不平。1935年,本村农民因生活所迫,以刮盐土晒小盐谋生。当时盐巡稽查得很严,农民无法正常营生。对此,气愤不平。一天盐巡又到村稽查,便组织农民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当场将盐巡打了一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满怀革命激情,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宣传抗日救亡、写标语、画漫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调到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同年,又先后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职务。1943年10月,按照县委安排,组织抗日工作队到各区帮助、检查工作。带领赵诚、刘健、刘继广等几个干部进驻六区。进入六区的第一天,他们在大王庄村堡垒户家里开会。恰巧,这时村中有人去世,站岗放哨的房东大娘刚去吊唁,从饶阳长途奔袭的日伪军就进了村,其中一股进入了工作队开会的堡垒户院落。事情来得太突然,既无迎敌准备,又来不及隐蔽。意识到:冲出去硬拼,敌众我寡,肯定会吃亏;如果在简陋的地洞内坚守,一旦发现伤亡会更大。他毅然决定突围,并沉着地下达了命令:“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洞口马上就会暴露,我们必须冲出去。第一,大家都要准备牺牲;第二,把文件掩埋好;第三,我和赵诚先往外冲。出去后,我向东北方向突围,赵诚向西北方向突围,尽可能分散行动,减少伤亡,立即准备!”他简短的话语,含着无限的刚毅和果敢。大家紧急埋好文件后,第一个冲了出去,向在院内捉鸡的日本鬼子“啪啪”开了两枪,随着枪响,日本鬼子一窝蜂似地向他涌去。随后,趁敌人不注意,赵诚也冲了出去,其他几名干部陆续往外冲。他们迅速翻过围墙,分别往不同的方向突围。边打边撤,一直把日军吸引到大王庄村东北角。
突出重围后,他没有顾及自己,为吸引敌人,掩护战友,他选择了一个洼坑,作为有利地形向日本鬼子继续射击。日本鬼子的子弹雨点般向他射来,他身中七弹,昏迷了过去,一时停止了对敌射击。日本鬼子误以为他的子弹打光,便呼喊着“捉活的,捉活的!”从四面向他包围。这时,苏醒过来,立即又投入战斗,直到身上又中三弹,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时,年仅30岁。
如今,在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周边墙上绘画了20多幅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该村的抗日故事,其中一幅就是“舍身救人的抗日英雄的”,成为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