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发声原理

2017-04-12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它的声音唯美动听,很让人着迷,那么,在小提琴的发声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原理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小提琴发声原理的相关介绍吧!

小提琴的发声原理解析

拉弦或拨弦可发出声音。琴身内部的空气藉此产生振动而发声,称为共鸣。

四条琴弦自小提琴的底部延伸,跨过琴马,至指板尾端以弦轸固定。调音方法是扭动弦轸以调整琴弦的松紧。

琴音的高低决定于琴弦的大小、粗细及张力。愈短、愈细、愈紧的琴弦,所产生的音愈高。起初琴弦以羊肠制成,如今多半用合成材料取代。

擦弦乐器通常都是用琴弓拉奏的。拉奏时就好像拿著琴弓在「锯」乐器的样子,一手拿著弓杆,然后用弓毛来回摩擦琴弦就会发出声音来了,这个时候,琴弓和乐器上的弦是接近垂直的角度。

小提琴的概述

小提琴(意大利文:Il violino )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红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

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

以小提琴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有《夏梦狂诗曲》《秘密》 《提琴幽语》等。

小提琴的起源

谈到小提琴的起源,就必然要涉及古提琴原始设计者的艺术观点和技术方法。现代的数学是技术学的工具,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数学是艺术的启蒙,比例和序列是美学研究的要素,并且为所有的艺术家所采用。大师级的小提琴制作者,不仅仅是个方法学家,而且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小提琴的整体协调和一致主宰着整个设计。

小提琴的外形可以认为是由许多弧形线条构成的,用圆弧可以近似地画出小提琴轮廓的草图,但也并非都是圆弧。原始设计者先用圆规画出各段相联的弧,再用艺术的眼光修正和弯曲成最终形状的弧线。用笔和刀在制作时修改图样,修光修滑一条由足够数量的圆弧所构成的曲线。小提琴顶部和底部的曲线,就是采用经典的设计桥拱的方法设计的,也有人认为像篮子提把的形状。琴板弧度的形状像垂链线,旋首则是仿照古希腊柱子上优美的螺旋形设计的。当然,除去使用圆弧之外,也可能采取一些其他的线条。

圆规和直尺既是古代几何学家又是中世纪建筑学家的工具,也是设计乐器的工具。一般的乐器设计者,试着在不同的位置处安放圆心和圆弧,经多次试验画出乐器的轮廓。但大师级的乐器设计者是经过缜密的构思后,才设计出既美观而又符合演奏要求的外形,同时还周密地考虑到内外的一致性,以及声学的谐和性,使制作的提琴不仅外形优美、演奏方便,更重要的是具有动听而又感人的音色、洪亮而又丰满的力度、极具穿透力的音量和抑扬顿挫控制如意的品质。

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Jambe de Fer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但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一说是起源于“乌龟壳琴”,有个年轻人在沙滩上散步,忽然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他仔细一找,原来是踢到空龟壳,龟壳震动发出的声音。他回家一琢磨,发明了一种类似空龟壳的乐器。小提琴的琴孔还是龟背壳演变的样子。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

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中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

猜你感兴趣:

1.小提琴乐理常识

2.管乐器的发声原理

3.怎样让小提琴发出最优美的声音

4.二胡的构造和发声原理

5.吉他发声原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