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故事12个
作家的故事1
法国作家福楼拜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他房间那扇面临塞纳河的窗户,常年在夜空中闪亮。塞纳河上的渔夫和船员都知道,在这段航路上要想不迷失方向,最可靠的“航标”就是“福楼拜先生的窗户”。
作家的故事2
著名小说《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除了写作小说,还要承担洗衣服、烤面包、做菜等繁重的家务。她在厨房里干活的时候,每次都带着铅笔和纸张,只要一有空隙,就立即把脑子里涌现的思想写下来。
作家的故事3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在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走近一看,每片纸上都写着各种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有用的资料。他把纸片挂在房间的各个部位,是为了在睡觉、穿衣、刮脸、度步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都能记诵.
作家的故事4
一天,英国作家威廉.柯贝特经过一家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斯威夫特著的《一只桶的故事》,书价3便士。他摸了摸口袋,只剩下3便士。柯贝特犹豫起来,因为买书就意味着饿肚子。但求知欲战胜了饥饿感。他终于买下了这本书,急忙走到路边的田野,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作家的故事 虚构能力和写实能力
英国抒情诗人埃德蒙·沃勒(1606--1687年)写过一首诗,赞美奥利弗· 克伦威,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首以政治为题材的杰作,沃勒后来又写了一首颂扬查理二世的诗,可这首诗被公认是下乘之作。查理二世对此大为不快。诗人对他解释说:“陛下,诗人的虚构能力远大于写实能力。”
作家的故事 本匠和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英瑞出身于一个木匠的家庭。他在上流社会中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
有个贵族子弟嫉妒他的才华,在众人面前想出出他的洋相,就高声地问道:“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不错,您说得很对。”诗人回答。
“那他为什么没把你培养成木匠?”
乔治微笑着,很有礼貌地反问:“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
“那当然!”这位贵族子弟傲气十足地回答。
“那他怎么没把你培养成绅士呢?”
作家的故事 喜旧厌新的丈夫
侦探小说《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作者——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1--1976年),两度结婚。第二任丈夫马克斯· 马洛温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因在美索不达米亚发掘古物出名。一次,克里斯蒂同丈夫从中东返回英国时,有人问她,和一位对古董有浓厚兴趣的男人结婚,感受如何?
她回答说:“一位考古学家是任何一个女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丈夫。
因为她的年纪越大,他对她的兴趣也越浓厚,绝不会喜新厌旧。”
作家的故事 趣味不能相投
萧伯纳享誉世界后,美国电影巨头萨姆·高德温想从萧伯纳那儿把其戏剧的电影拍摄权买下来。他找到了萧伯纳。
“您的戏剧艺术价值很高,但我想如果能把它们搬上银幕,全世界都会被你的艺术所陶醉。”这位电影巨头表示了对艺术的珍爱。
萧伯纳很高兴他这样想,这样做。但到后来,他俩为了摄制权的价格无法达成协议,最后以萧伯纳的拒绝出卖摄制权结束。萧伯纳说:“问题很简单,高德温先生,您只对艺术感兴趣,而我只对钱感兴趣。”
作家的故事 越来越年轻的雕像
萧伯纳崭露头角以后,法国著名雕刻艺术大师法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曾为他塑过一次雕像。
几十年后的一天,萧伯纳把这尊雕像拿出来给朋友看,并说:“这件雕像有一点非常有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作家的故事 终于兑现了
一次,好友帕特里克·马奥尼与萧伯纳夫妇谈了许多问题,当他们谈到名人的爱憎纠葛时,马奥尼问萧伯纳夫人:“您是怎样与您丈夫那引进众多的女性爱慕者和平共处的?”
萧伯纳夫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则轶事。她说:“在我们结婚以后不久,有一位女演员拼命追求我丈夫,她威胁说,假如见不到他,她就要自杀,她就会心碎……”
作家的故事 从纸篓中挖掘出的名著
曹禺(1910~1996)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
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精心写作,五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曹禺将《雷雨》手稿投寄出去,曾被一些编辑弃后扔进废纸篓里。后来,巴金意外地从废纸篓里发现了这份手稿,他读罢这部手稿,深感作者才华非凡,认为这是一部感情深沉的好作品。
后来,在巴金的高度评价和积极推荐下,1934年7月,《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上,立即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几个剧团还争相演出此剧,曹禺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作家的故事 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作家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作家。从发表成名作《羊脂球》的1880年起,短短十年间,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羊脂球》《遗产》《项链》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莫泊桑从童年到少年写了大量作品,一篇也没有发表。不到三十岁稿约已堆到了一人高。可他依旧默默无闻。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打击,遭遇了若干次冷眼和不幸。但是,他仍没有气馁、绝望和放弃,而是继续勤奋写作,最终从废稿堆上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