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17岁的单车有感3篇
观17岁的单车有感1
终于看完了一直很想看的十七岁的单车。
最后一个镜头,慢镜头,阿贵被打得满身是血,扛着被砸烂的单车缓缓走过,巨型城市北京拥挤不堪的斑马线。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另一部同样是说十七岁年少故事的电影——蓝色大门的最后一个镜头,士豪和克柔在同样巨型的台北街头,骑着单车互相追逐,微黄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欢声笑语。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一样都是十七岁的青春,为何竟是这样的不同?!
城里人与乡下人
电影的一开头,王小帅就用冷静的电影语言说出了城里人与乡下人是多么的不同。这条线索,在影片中也不时地穿插着。乡下人就该是脏的,是不刷牙的,是不洗澡的。城里人就该是干净的,就该是有很多衣服的。小贵,在他17岁的时候,用一颗纯朴的心,经历了那些面目狰狞的城里人,他们几乎都有着一颗冰冷坚硬的心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冲击阿?十七岁的这段经历,会对小贵后面一生产怎样的影响,又有谁能预料呢?但我知道,一旦走出来了,却真的是回不去了。或许……阿贵以后也会变成那样的城里人呢?
小贵的老乡在吃饭的时候恨恨的说,要是知道那个人是个小保姆,老子早就……其实,在王小帅眼里,城里人和乡下人并没有很多的不同。这一句话也说出了在现在的中国,城里人和乡下人有很大的隔阂。而在我看来,这种隔膜也正在愈来愈深。
成年人
当小坚的父亲认定儿子偷东西后,矛盾终于爆发了。虽然我一开始对于小坚这个人物都不喜欢,但在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看到罗马并不是一日建成的。父亲长期以来的空头支票,让小坚无法忍受。成年人不负责任的承诺,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空头支票开了一大堆,到了最后却不是无意忘记就是故意忘记。其实,在每个孩子心里,对于父母答应下来的事情是非常非常在意的。长期一来的空头支票怎能不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于是又想到大逃杀,对于成年人的不信任,发展到极致,发展到变态,或许就真的是那样的吧。
涩涩的爱
潇潇和小坚在树林里那慕虽然拍得很短,我却感同身受的觉得一阵悸动,那样的画面好美,王小帅真的把那份涩涩的初恋抓得很真实。我们的中学就是这样过来的。有了爱,却又想说不敢说,想挑明不挑明。持久的那份纯纯的爱恋,却换不来两个人真正甜蜜的一个午后。每次我看到这种嘲,总是觉得十分痛惜。
再想到蓝的大门,好喜欢士豪的那种青春的直率,他对这克柔说:我是游泳队吉他社,我觉得我不错啊,你干吗不喜欢我!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在想,我靠,这才他妈的叫青春阿!我真白活了!
再回想到自己的十七岁。呆在所谓重点高中,每天两点一线,上学放学。没有单车,没有爱情,没有执著的理想……突然觉得,自己不如小贵和小坚……
观17岁的单车有感2
若只单看名字,肯定以为影片的内容是围绕高中生爱情的故事。其实不然,内容完全可以概述为“一辆单车引发的血案”影片希望通过小人物的故事给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一点深思。我们为小贵感到悲哀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
十七岁的小贵独闯北京,有骆驼祥子般坚毅倔犟的精神。辛苦了一个月终于赚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却不幸被人偷走。同样读高中的小坚正值青春,叛逆冲动。一直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无奈家境的贫寒让他的心愿一拖再拖。终于她在二手市场买到了小贵被偷的自行车。小贵在苦苦寻车的过程又和小坚发生了几次纠缠。影片中两个女主角的出吃白都不多,周迅饰演的红琴更是一个鸡肋角色。甚至红琴从头至尾只出现了三次,一句台词也没说。有点利用名人效应在炒作的嫌疑。高圆圆饰演的小坚喜欢的女生清丽脱俗,给画面带来一种和谐的美。画面多次呈现小坚和女同学骑单车的画面在安排上又有些欠妥。这些唯美的画面并没有给影片带来什么实际效果。
影片从头至尾很平和 ,没有大的波澜。小贵似乎总是在挨打,但是因为挨得都是同龄人的打,又不能引起人更深的同情。把关心小人物这个沉重的话题用在少年身上,在感情上有些牵强,担子是不是过于沉重了。
小坚不满“女友”被抢,用砖头砸了那个男生引起了报复又连累到小贵和他的自行车。小贵在被打中悲哀的看着心爱的车子被砸坏。影片的最后,小贵倔犟的抗起坏了的自行车向街道的中央走去。这个忙碌的城市在这一刻显得苍白无力。
影片结束了,留给观众的却是无限的想象空间。小贵的未来?小贵和洪琴的结局?小坚的未来。等等因为太多的悬念让观众总认为影片还没有结束。
虽然有很多鸡肋情节,但是和很多大片上的哗众取宠相比,朴实清丽是它最大的特点。影片努力的想用新鲜的事物去挖掘社会上的敏感问题。但是因为这个担子过于沉重,问题发掘的不深,使影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似乎有些镜头是为了刻意突出小人物的无奈这个主题。
不管怎么样,它是一部无愧于获奖的好影片。也希望可以多出一些这样适合高中生观看的影片弥补国内的空白。不要仅仅局限于爱情和亲情方面。
观17岁的单车有感3
这是一篇很写实的电影,想到当年我十七岁年少不更事的嘲,轻狂又脆弱的心。但总的来说,看完电影后让人感觉,生活在这个重压下社会的无奈,为了感情和物质方面而丧失了人的善良。
看了不少电影,常常对喜剧片和战争片,甚至是所谓的大片,看后不知所言,或者说知其所言,但不知其有何作用。这部片子简单而不乏对社会有讽刺之意,我们可怜着剧中人,可真正的造孽者是一个层层相压的体制,是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
这部电影有人很早就给我推荐过,当时不以为然,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终于看完了,挺有感触的,心里似乎总有那么一样东西被紧紧抓住了一样。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原来这部电影刚上映那段时间被禁播了,细查一下原来是所谓的影响当时的“和谐”,不想多说,只是觉得真正的好片是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而不是讨好那些无聊人的欢心。
一辆车,是他在那个城市生存的希望,虽然仍然是生活在那个城市的最底层,可是他很满足了。他不明白这辆单车对另一个男孩子的意义,他只知道,它是能令他在那个城市生存下去的唯一的希望,于是,他抓住那辆单车,紧紧抓住,不放手。少年的单车不只是单车,它是一个男孩的自信,一个男孩的希望。一个荷尔蒙在体内喷发的年龄,凶猛而脆弱,张扬而又自卑。一辆单车引发的血案即真实而又虚无。
因为一辆自行车让小贵和小坚两个看似不同社会阶级层面的人相识了,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小贵和小坚交换车子的那个片段,就像是无声电影,背景音乐也很有感觉。最后小贵扛着车子走的那段慢镜头,和城市的人流和车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是为了很多人不看在眼里的山地车,他却需要付出那么多。很深刻,想必也是反映了现实吧,想必当时的此片被禁也是因为把现实描述的太残酷了吧。不管哪个阶级都想把现实描述的理想化一点,幻想生活总是美好,牛奶加面包。
在电影中有一个镜头——痞子男们追着小贵小坚急速的穿梭于衰旧的胡同中,下棋的大爷们无动身色,巷头的大妈寻眼望去,仿佛看着一场和自己毫无关联的戏剧,孩子们看看大人后也一样冷漠,甚至连一点惊慌都没有。这是冷漠,是习惯后的冷漠。
如果大人们对待孩子不只是像对待孩子,而是像对待一个需要细心呵护关怀的成人,多一点换位思考的关怀,也许我们17岁的单车甜美多过伤痛。水泥森林中的我们练就一身不坏之身保护着自己,也伤害着自己。 最终还是被堵在死胡同里,任凭他歇斯底里的呼喊,那群人不会停手,他哭喊着,眼睁睁看自己生存的希望被砸得望稀巴烂,这就是社会,残酷到让人心碎。
第一次看见在影片中,北京显得那么真实,虽然我还没有去过,以前北京在想象中一直觉得应该是一个繁华的地带。影片中的北京让我看到的似乎就是身边的很多嘲,看到了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双双漠然的眼神,这是由钢筋混凝土所包裹着的气息历练而成。
十七岁的单车,同样是青春,却是如此苦涩的青春。看着影片时心里一直有一种苦涩的感觉,然后回想一下自己的17岁,也许在我们十七岁时,每个人都有一辆单车,我们骑上它努力的蹬,拼命的蹬,在寻找着目标,你在寻找什么呢?
十七岁的单车,也许我们找不到了它的气息,同样有着放肆青春的岁月,或许,我们应该回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