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刻不容缓。面对时代的要求,更要冷静合理的思考问题,忌骄戒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篇一
《发展与创新》
摘要: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摄影鉴赏课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摄影鉴赏课作为高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在尝试着新的创新和变革,要求教师将摄影鉴赏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时间内操作相结合,进而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摄影的兴趣,培养他们摄影的鉴赏能力。高校摄影鉴赏课程教育教学需要老师进行创新和改善,进而创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摄影课堂教学体系。本文通过我对如何创新与发展高校摄影鉴赏课,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具体对高校学生发展与创新高校摄影鉴赏课的方法及途径,希望让摄影鉴赏课更好的在高校发挥其优势作用。
关键词: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摄影鉴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21-02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高校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其信息量也是比较闭塞的,导致了很多的高校生不能够充分的重视摄影鉴赏课,很多学生不能积极的、勇敢的去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及时有效地和摄影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想要改善这些问题,就必须得要求教师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突破口,将学生素质全面的提高。在当今,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为高校摄影鉴赏课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有力的因素,新课程改革主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每一个科目都是高考需要考察的科目,并且都积累学分,与此同时,还要求高校学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增添一些选修课,使高校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想要学习的科目,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进行学分的积累。
二、高校摄影鉴赏教学中创新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摄影鉴赏课堂上氛围沉闷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今我国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这种理念很不相符,在摄影鉴赏课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讲台上权威的领导者,几乎或者几乎很少走到学生的中间考虑问题,与学生进行亲密的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走向了“两极分化”,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去认真地教学生们学习摄影鉴赏这门课程。
在艺术领域里,没有对摄影的答案进行一定的固定,而是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高校摄影鉴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把自己对鉴赏摄影对象的理解当做标准的知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不是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独特见解和学生自己的观点。这就与这个例子是一样的。老师问同学:“今天天冷吗?”有一个同学答:“是冬天!”这是多么新奇而具有逻辑性的回答啊,可是却被这个老师义正言辞地否定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去提高,无论世界再多精彩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眼里也会变得苍白,没有生机,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想象能力,而是这种能力在长以往的抑制下,选择不再萌生。
(二)学生对摄影课不重视
在我国,缺乏专业的摄影鉴赏老师和专业的摄影教师,他们大多数在摄影课的上课方法上存在弊端和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摄影课失去了兴趣。一方面,摄影课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对摄影课很不重视,鱼龙混杂,把摄影鉴赏课当作是一门“游戏课”,在教学中“混日子”的现象比较常见。虽然当今摄影课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终究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由于我们的一部分摄影教师在从事摄影教育时过分强调摄影技法的传授,使学生认为学习摄影必须具备绘画天赋,从而使学生对摄影敬而远之,这也是学生上摄影课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摄影鉴赏课“性命攸关”
在我国,摄影鉴赏课程是高校摄影教学中必交的一门公共课,它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抑制以及人们认为摄影课教学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多大的用途,造成了摄影鉴赏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当做选修课程来看待,完全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性。由此,摄影教师讲课的激情就这么被痕迹不留地磨光,即使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充满兴趣、热情和期望,也无济于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课堂的气氛不高涨,枯燥沉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使得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情趣也无法得到发挥与提高。
(四)摄影鉴赏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摄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行为,追求的是与众不同和别出心裁的构思。如果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对诗的至高追求,套用到摄影领域,即“画不惊人死不休”,这也是恰当无疑的。而对于摄影鉴赏课内容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由于有的摄影教师按部就班,总是依靠书本里面的概念和知识,使得摄影鉴赏课缺乏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就没有深刻领会到摄影鉴赏对象的本身含义,满足不了学生的欣赏欲和求知欲,造成了摄影鉴赏课堂教学陷入窘境,走入了下坡路。
三、发展与创新高校摄影鉴赏课策略
(一)创设情境演绎生活
新课程强调摄影的入文性,重视摄影与文化、摄影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国摄影课程标准就明显的提出了摄影教学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发展。在摄影鉴赏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摄影作品、摄影现象,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化、摄影等的认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
《李白行吟图》中,作者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该如何解读这幅作品?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李白的诗来表演情景剧。学生在回忆所学诗词的同时,还演绎了诗人李白吟诗作赋的情景,把诗人洒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理解了梁楷笔下的“诗仙”疏放不羁的个性。教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摄影与生活“对话”,给予摄影教学一片灵性的天空。
(二)重视主体培养创新
虽然高校生在心理上较小学生、初中生成熟得多,观察问题也深刻得多,但他们爱面子,怕说错,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内不愿举手发言的习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面,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让他们想说、敢说和愿说?学生在校学习,受到知识面有限、社会实践缺乏、收集资料途径少等条件的制约。因此教师不可过于注重探索结果的正确性,否则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
比如说在老师讲授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时,如果教师选择多幅学生较熟悉的中外绘画作品,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只会对那些不太熟悉的审美对象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对于《蒙娜丽莎》这幅画,学生们虽然知道,但不是太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与同学分享。“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这种微笑的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的一个人?”随着种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断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应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摄影鉴赏课的学习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课本外的实用性知识学习。课本和课堂本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地方和途径,因此,高校摄影鉴赏课除了摄影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鉴赏中外各个时代摄影作品的起源知识,及相关联系知识点。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创造了各种活动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多种途径去吸取知识。并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与摄影有关的信息知识的网站或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自已收集信息的能力与兴趣。
比如说,在学期末考试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进行绘画设计,设计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所学摄影知识自主设计实现从设计到作品的转变,这其中要涉及到许多设计、制作,造型的知识,难度较大。同学们为了要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就去主动地查阅有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也获得了不少过去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对知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占有信息的能力。
(四)合作探索体验成功
普通高校摄影课程应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探索艺术表现和交流方法;开展摄影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进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摄影鉴赏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例如第七课《人间生活》说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表现也会不同,本课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可了解其表现的差异性。小组长进行分工,成员之间明确个体责任后相互合作。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在自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和想法。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强化小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共学讨论之后,教师可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开展组间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各组的合作情况予以反馈,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合作学习为师生提供了广泛合作、平等交流的空间,有益于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摄影的兴趣,提高摄影素养,培养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摄影鉴赏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独创性,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要让独创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就需要美育创新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摄影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摄影鉴赏和发展与创新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朝着光辉的明天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陆云.浅谈新课改下高校摄影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2]冯丽.浅谈高校摄影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
[3]尹少淳.分类摄影教学策略(关术教学策略系列之四).中国摄影教育2011.(1).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熊蕾译.对摄影教予的意见[M].湖南:湖南摄影出版社,2000.
[5]保罗D埃金等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毛概论文篇二
《论自主创新与发展》
摘要: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刻不容缓。面对时代的要求,更要冷静合理的思考问题,忌骄戒躁。同时也需要是站在现实的起点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条件,批判的继承创造,从而形成合理化创新的哲学思想。本文以哲学的视角出发,论证自主创新在实际运用中的反思与现实要求。
关键词:自主创新,应用;条件;意义
一、自主创新的分类与应用的哲学反思
自主创新,对思考对象而言可将其分为两种。一是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二是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应用创新。
1.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分为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基于思考对象,在方法上可以分为根本式创新与模仿式创新。科学、技术之创新取决于创新过程中的结果,是基于现有结果的分类。后者是在方法上的创新,分类前提与前者相比更具抽象性。因为其方法上的分类往往取决于创新主体的观念、意识、知识累积等几个层次的条件。根本式创新是指基于一个或多个方法或者行为上的不受任何已知条件干扰的创新,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取代、替换旧事物,模仿式创新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之上,须具备一定条件能够完成的创新。
2.创新科技的应用――科学与证伪
波普尔证伪主义模式为创新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方法论。在证伪前提下讨论创新使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备了特殊的意义与价值。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提出,科学应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波普尔认为,科学不象培根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仅仅从特殊事件中就可以归纳出来,并且绝对可靠。他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到过:“归纳法只是神话。”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当其作为某种猜想或假说出现时,必然藏有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避实践的检验,但终有一天其中的错误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因而波普尔的观点是:“知识,特别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通过对我们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
二、创新的哲学条件
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创新是人在创新,因此需要人有一定的素质。(1)自由。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也是超越的过程。所谓超越有三层含义:一是说“超越”来自于自身,就认识而言,是说认识发展的源泉,推动科学进展的灵魂主要来自于认识自身的否定性;二是说“超越”使认识的内容能够进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必然性,即超越现象达到本质和真理;三是说“超越”使认识不再单纯地是对原来有限事物的认识,而是超出了有限,趋向无限,达到了新的东西。这三层含义归结为一点,就是辩证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发现和产生新东西的过程;(2)要有批判和怀疑的头脑。如果你觉得现有的东西一切都很好,一切都没有问题,你就不可能去创新,(3)创新需要想像力。事实上,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世界中周旋,更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康德指出,“人们能够称呼想象力的这一类表象作观念;这一部分因为它们对于某些超越于经验界限之上的东西至少向往着,并且这样企图接近到理性诸概念的表述,这会给予这些观念一客观现实性的外观;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这种想象力以努力达到最伟大东西里追迹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如果想象力的一个表象安放在一个概念底里,从属于这概念的表达,但它单独自身就生起来了那样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永不能被全面地把握在一个特定的概念里的……因而把这个概念自身审美地扩张到无限的境地;在这场合,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并且把知性诸观念的机能带进了运动,以致于在一个表象里的思想(这本是属于一个对象的概念里的),大大地多过于在这表象里所能把握和明白理解的”。因而,创新的成果,就是在自然与想象这两个世界中碰撞产生的。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始终在背后默默地支配着它。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答案,想象力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三、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使整个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因而,创新意味着发展,不仅是人的主观世界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改变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运动发展过程。恩格斯曾这样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设备方面不具优势,人均资源也处于劣势,只有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优势,才是正确的选择,而挖掘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即是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的提升,尤其是哲学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