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类参考论文

2017-06-01

数学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数学教育类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教育类参考论文篇一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摘 要】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寻找 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小学数学知识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1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2 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这些教学实际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3 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联系因此得到较好的体现。

4 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

5 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的探索时,先让学生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算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验证。在验证前,我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率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使学生学得轻松,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数学教育类参考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