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起泡的原因

2017-01-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越来越受人重视,艾灸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有些人会在艾灸后皮肤气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起泡的原因

1.热度掌握不好

一定要自己掌握热度,如果感觉太热,不要咬牙挺着,一定要多预备枕巾或小手绢,这样当您感觉热了的时候,可以垫在艾灸罐的下面。尤其是出汗加上热,起泡的几率会更大,这样就好比我们自家蒸馒头,当热度很高的时候,蒸汽也大,这个时候您要是蒸汽熏到手,就会起泡。在艾灸的过程中,特别爱出汗的人,一定不要过热,过热就一定会起泡。

2.体内有病气

当然,有的人属于寒性体质,她体会不到热,但是也会起泡,那就是病气排出来的一种方式。寒气大的人,在艾灸的时候,往往告诉我体会不到热度,总说艾灸罐也不热。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因素,第一个 就是体内的寒气顶着热度在皮下,神经已经不敏感,这需要过程,艾灸到一定的时间,体表会越来越凉,摸着就过得部位很热,病人自己体会不到热,等把寒气逼出体表,就好比,由经引络,会逐渐体会到体表不怕冷了。

艾灸起泡之后应该如何处理

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体里病邪往外发的表现。湿寒之气属于邪,阳气属于正,正要把邪逼出来,就会出现灸花。邪气排除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当然,我们在做艾灸的时候也会尽量避免灸花的出现,毕竟在现代来说,忙碌的生活中出现灸花会带来一些不便,而且也有损美观。出现灸花后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处理:如果是很小的泡可以自行吸收,大的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干,再涂抹烫伤膏即可,或者用艾灰涂抹上去也可以。但是起泡的部位避免碰水,防止感染。

其实有些人开始容易起泡,但只要坚持,以前的泡排了不少的毒后,再加上灸了一段时间后,经络也通畅些,后来就不容易起泡了,再往后,就是特意想起个泡也起不了啦。

如果如果悬灸或者温和灸后,起泡,说明体内湿气较重;如果水泡是无色的,说明是寒湿;如果水泡是黄色的,说明有郁热的表现;如果水泡是血水样,说明体内湿毒很盛;艾灸的地方发痒,是该部位是有风邪的表现

艾灸起泡,也可以说是艾灸治病的一大特点,别把它和烫伤等同起来而惧怕、拒绝。其实艾灸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可以帮助您去风去寒去湿,提升您的正气,对于这样一种绿色有效的保健方法,我们应该多了解、多实践、多总结,使它更好地为人们创造幸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