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自驾游攻略
甘肃敦煌概况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的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悠久历史孕育了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去甘肃敦煌的最佳旅游季节
总体来讲5~10月是敦煌气候条件最好的时节,也是其最佳旅游季节。春天的新绿在西北尤其喜人,如果碰不到闹人的沙尘暴,春末夏初到这里,感觉非常美好。在夏天极限气温曾经接近40℃,但是感觉上总不像北京那样闷热,可能是因为空气在旷野里流动较快的原因,尤其是清凉的夜晚搭配满天的繁星,也算是给旅行者一份意外的礼物了。另外各地的花儿会都集中在夏季。盛产各种瓜果,在8月前后则可以一饱口福。
敦煌旅游景点——敦煌莫高窟
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敦煌旅游景点——鸣沙山·月牙泉
等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鸣沙山位距敦煌城南5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月牙泉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敦煌旅游景点——雅丹地质公园
等级 AAAA
门票价格 50元,坐观光车需另交车费20元
详细地址: 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
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占地面积400平方公里、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8公里、海拔810—970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地质遗产。以雅丹地貌为主,总体近南北走向。南区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等为主,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呈东西走向。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
雅丹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古老的盆地中心层理水平,边缘的层理交错,局部还保存着很多虫迹化石,显示着古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