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美丽新世界读后感想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读者读了之后,感想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一
我不怎么看科幻小说,因为很难入戏,始终带着警觉心和疑虑看事态的发展,偶尔显现出挑刺的怪癖,而且很容易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急于做过多的猜测。看《美丽新世界》前对它的故事略有所闻,模糊印象里该是“洗脑”,“预设幸福”,然后被我的想象力期待着“洗脑”到什么程度,怎么进行“预设”,而这背后应该是有一些心理学依据的。刚开始看书,就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在美丽新世界里,预设后的人能多大程度上成为叛逆者?而如果叛逆者不满的是新世界构建的社会次序本身,他又能做出怎样程度的反抗。”然后这一思绪很自然的把我引入了《黑客帝国》的故事,不得不承认我该是有多喜欢“英雄主义”的故事。开了个头,我就开始对这本小说有着各种不淡定的期待。
我带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情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小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并且故事的矛盾冲突设计的很有层次感。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力求稳定的世界,而思考是稳定的大敌,孤独是思考的本源,矛盾的层次感来源于孤独的产生,或者因为自卑而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或是因为太过聪敏而内心焦虑,或者源自不同“文明”浸染而观念上的直接分歧,同时不同孤独的人也做了不同类别的反抗,虽然最后都没有发展出来“英雄主义”的故事,但却恰当的引出一个开放式的宏大命题——人类文明将要走向何处?
而我原本期待的“心理学”有点失望,没有详细介绍“预设”的内容,就无法让我探究叛逆的空间有多大。排除发育过程中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破坏,对于正常生理状况的大脑预设主要是通过条件反射和睡眠教育。睡眠教育也没有系统的具体内容,只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有一些穿插的介绍,这算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有一点是让你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我为我是~~而高兴,我为我做~~而高兴。”好吧,我后来和同学的聊天中不自觉的把这种“高兴”上升到了“幸福感”。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幸福感是怎么产生的?美丽新世界里,睡眠教育告诉你“什么条件下,你会幸福。”然后实际生活中让你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你就自然而然幸福安稳了。然后我自以为是的把这世界的基础观念翻译为“幸福感来源于欲望得到满足”,预设的只是欲望类型,而其实我对这种观念持不确定的态度。美丽新世界的另外一个心理依据是弗洛伊德?性欲得到满足,人就可以没有爱的需求,性欲的需求是生物性本能,而爱的需求是后天“文化”渲染的情绪?鉴于我对弗洛伊德并不熟悉,这点还是不要谈为好。哪些是后天文化习得,哪些是人与生俱来,这更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所以预设条件以使社会达到稳定是一个极高难度的事情。
书里面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野人的出现,一个来自外来文明的人,而作者更有意思的选择莎士比亚作为外来文明的杰出代表。一本莎士比亚文集足以带来思考的力量,而不同文明碰撞的触发点则是性观念。野人吟诵着莎翁关于情欲的美丽诗句,却也聆听着关于性压抑的谆谆教诲,对于美丽新世界里完全肉欲的性开放嗤之以鼻,最后也算死于性与爱的决裂中吧。不同的文明对性与爱的观念好像很不同,至于何者值得赞颂,何者必须贬斥,何者为人类本性,何者又为文化习得,也是各有所异。回想起自己更早年看莎翁文集的反应,该是羞愧难当,觉得肉麻到鸡皮满地。不是觉得情欲淫秽,而是早年文化习得感情的表述应该含蓄。不过我却一直认为对爱的需求是人的本性,不是文化习得,也不是任何预设可以销毁掉的。不过我这一观念也很难说不是因为早年“预设”的结果,只是如此一来,我们再没有就不同见解讨论问题的必要了,都是“预设”的结果就没有谁比谁更偏向真理的了,世界会不会变得更无趣,更无意义,这才是真正滑向“消费主义”深渊的开始吧!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二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发生关系。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光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发生关系,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婊子”,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肉欲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篇三
1931年,欧洲一片混乱。大萧条处在高峰期,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穷人,中产阶级面临破产,各国政府摇摇欲坠,极左或极右的思潮纷纷出笼。为了对抗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一个集权的政府将是必要的。
这种想法让一个37岁的英国人很担忧。他从飞速发展的汽车工业身上,预感到一旦集权的政府上台,未来的国家机器将不再用警察和军队来维持统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统治的目标将是经济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也将被改造。
他写了一本预言小说,提醒人们关注这种危险。这本薄薄的十多万字的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了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预言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有现实意义了。这个英国人就是小说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这本小说就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BraveNewWorld)。
小说中的“美丽新世界”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所有一切都是自动化的。人们不愁吃穿,享受着最舒适的生活,每天下班以后,可以乘坐私人的超音速飞机,去世界各地度假旅行。经济繁荣和享受生活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哲学理念,也是唯一的宗教。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的亨利·福特被视为新的上帝,他生产出第一辆“福特”T型车的1908年被采纳为新的纪元元年(小说的故事就发生在福特632年,也就是公元2540年)。
阿道斯·赫胥黎这样推理:人类认识到了科学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享受了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也同时发现了这种生活模式的脆弱性。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大到战争动乱,小到失恋生病----都会影响到物质生产,进而在不同程度上使人类社会发生混乱和倒退。于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证各种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实现人类的幸福,就有必要消灭这些不稳定因素。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认识到,改造社会的基础在于改造人。以前诸次社会革命,之所以成果不大,就在于它们对人的改造还不彻底。“美丽新世界”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四个方面彻底改造人。
(1)杜绝有先天缺陷的婴儿,建立万无一失的优生体系。人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工业过程。人类的出生地不再是医院妇产科,而是类似高级养殖场的“人类孵化中心”。为了防止父母的不良基因遗传给新生儿,胎生被取消,人是直接在孵化车间里被创造的,身上只含有优良的基因,所有对社会稳定繁荣不利的基因都将被去除。
(2)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质量的人来完成的。如果让有才干的人去干低级工作,他势必会感到非常痛苦,这就为社会不安定埋下了隐患。低等人的活只能让低等人去干,因为他们不会觉得在做牺牲。所以对人进行识别和分类是免不了的,识别工作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不同等级的胚胎将接受不同的培养,并且用各种手段强化胚胎之间的差别,以便适应将来不同岗位的需要。比如,在胚胎发育的后期,等级越低的胚胎就供氧越少,最早受到影响的是头脑,然后是骨骼,这样就确保了这些胚胎无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是低人一等的。
(3)只给人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人安心接受自己的等级,热爱自己的等级,忠于自己的等级,这样才能避免等级之间的冲突。这必须靠宣传和教育来实现。在“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从婴儿期开始就接受精心安排的说教,哪怕睡眠的时候,都会有一只喇叭对着你的耳朵,低声细语,反复灌输各种教条。一旦人在思想上接受了社会现实,认为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不会有自觉的动力去改进社会,那么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消除了一大半。
(4)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产生很多烦恼和痛苦,必须找到办法来消除它们。最常见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性压抑,另一种是衰老。性压抑是人类社会稳定的大敌。为了使每个人性欲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释放,“美丽新世界”提倡性的泛交,男女之间不再有夫妻关系,而只有性交关系。至于征服衰老,这“并不是因为要保证老年人的健康,而是因为老年人总喜欢消极退却,相信宗教,靠读书和思考混日子。他们会思考”,这是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所以必须“给他们保健,不让他们生病,人工维持他们的内分泌,像年轻人一样,给他们输入年轻人的血液,保证他们的新陈代谢永远活跃。因此他们就不会老。”
除此以外,“美丽新世界”还提供一种安全的麻醉药,叫做“唆麻”(soma),这种麻醉药“具有基督教和酒精的一切好处,却没有两者的坏处”,一旦产生了各种烦恼,只要服了这种药,就会立刻昏昏大睡,醒来以后所有不愉快都会忘得一干二净。
“美丽新世界”的设计者明白,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控制人的思想。思想自由是最大的威胁。新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前奏。允许一个人自由思考,接触各种思潮,将是极具有破坏力的。于是,“新世界”里不允许思想自由,因为这种自由的副作用实在太大,将有可能将人类幸幸苦苦创造的物质毁于一旦。在“美丽新世界”里,各种有害思想都象病菌一样被排除在外。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因为没有什么可祝福和祈祷的,人们也不再信仰上帝,而转而信仰亨利·福特。国家用快乐和消遣作为思想的替代品,思想的空白被各种各样的娱乐和感官上的刺激所填补。
写到这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是个极度繁华的世界,又是个人地位极度卑微的世界。人丧失了思想的功能,只是作为社会的附庸而存在,社会财富不仅是人享受的对象,更成为了人为之服务的主人。幸福本来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目的,现在却反过来成为人的枷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赫胥黎写作这篇小说的时代,二十世纪的科学大爆炸才刚刚开始。七十年过去了,小说中的许多预言已经实现(比如克隆技术),而且人类社会的某些发展似乎也正朝着小说中的方向前进。也许现在我们还说不上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但至少《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例,不理想的社会可能是什么样。
对于这样的社会,尽管它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的回答也仍然象书中“野蛮人”(指来自“美丽新世界“以外的人)的回答一样: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致加西亚的信》有感3篇
2.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书籍推荐
3.既要成功也要成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