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2017-03-29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难,用功就不难。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一)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补充习题答案

当“海盗”去

预习提示

一、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教育具有反抗心态,对生活充满了大胆的幻想。(大意如此)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1.(1)燥 躁 (2)躁 (3)躁 2.(1)膝(2)漆 (3)漆 (4)膝

三、形容高兴极了。 心广体胖、心狠手辣、心慌意乱、心急火燎、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心旷神怡、心口如一等

四、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大吼一声,吓得人血液为之凝固”,突出了汤姆一声吼威力之大。“让旧日伙伴的眼珠子全都被无法平息的妒火烧为灰烬”,突出了伙伴的忌妒心理,反衬了汤姆衣锦归乡的荣耀心理。

五、穿 登 挎 插 佩 插 画 听 这些动词准确地刻画了汤姆的外貌特征———“黑色复仇人”趾高气扬的一副架子,也揭示了汤姆想当“海盗”的心理原因。

问题探究

一、1.提示:答这道题一定要通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全书后才能回答。汤姆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使他极度厌恶,虚伪的宗教教育使他产生了大胆的叛逆心理,朦胧的初恋(实质上是儿童间一种纯真的友情,汤姆把它视作“爱情”)的挫折,使他产生了厌世心理。但这种消极的厌世情绪是短暂的,很快就被“当海盗去”的大胆幻想所替代。 2.本段的景物描写成功地烘托了汤姆的心理活动。“酷热”的环境衬托了汤姆“烦躁”的心理,“寂静”的环境又衬托了汤姆“孤独”和“忧郁”的心理。

二、1.是指汤姆的波莉(有的书译成“包莉”)姨妈。 2.因为汤姆躲在壁橱里,是老太太想不到的地方,而且老太太戴的眼镜又是“装饰品”,影响视力。 3.爱动,调皮,聪明,机智。(意思如此)4.老太太爱汤姆,对他的调皮无可奈何,对他的狡猾(其实是聪明)有点赞赏。

小卡片

示例:“大自然进入了昏睡之中;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啄木鸟的叩击声打破了这寂静。”这段描写以有声反衬无声,使原来寂静的环境更寂静,为汤姆的“冥思苦想”创造了环境条件。

“海盗”生活

预习提示

一、汤姆由原先的烦躁、孤独、忧郁变得悠闲安详、快乐酣畅。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他摆脱了成人社会的禁锢,回归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随文练习

一、1.乳臭未干 嗅觉 溴化钠 2.陌生 壹佰圆 伯父

二、1.不好。因为凉意是人的一种感觉,人身上是穿衣服的,凉意只有“透”过衣服才能使人感觉到,所以这个“透”字准确地描写出了人的这种感觉。而“有”“散”没有这种效果。 2.不好。“冒”给人一种突然钻出来的感觉。而“钻”“爬”不能把这种“突然感”表达出来。

三、1.拟人 把小虫当做人来写,写出它有人的思维,显得非常生动、风趣。 2.比喻、拟人 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照射的力量;蝴蝶有人的行为,赶来“凑热闹”,趣味盎然。 3.比喻 把筏子比做汤姆他们和文明之间联系的“桥梁”,含义深刻,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没有了“桥梁”,他们会怎么办呢?于是,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四、嘁嘁喳喳、密密匝匝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有时还带有褒贬色彩。“嘁嘁喳喳”在文中形容鸟儿的欢叫声,明显带有褒义。

五、主要通过空气凉爽、众鸟争鸣、小动物任意爬行、美丽晨光等景物来衬托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问题探究

一、1.与课文《“海盗”生活》相衔接。此文是写汤姆离家出走后,过过“海盗”生活瘾后,一个人偷偷回家观察大人们反应的事。 2.不是的。因为他们是偷跑出去过所谓自由自在的“海盗”生活的,他这次回来也是偷偷回来的,生怕大人发现自己,使自己的计划半途而废。 3.起加重程度和强调的作用。 4.波莉姨妈、哈帕太太对孩子的评价,充满了感情,充满了爱,这使躲藏在床底下的汤姆非常感动,“姨妈伤心的样子深深地打动汤姆,他真想从床下面冲出来,让她惊喜欲狂”,当他听到大人们的哭声时,平时讨厌大人们管束的汤姆“鼻子也发起酸来”。通过偷听大人们的议论,生动细腻地刻画汤姆的心理活动。 5.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汤姆的心理变化。他“从口袋里掏出梧桐树皮”,是因为听了大人们的话很感动,想叫大人们知道他们并没有死,不要过于难过;后又“赶忙把树皮放到口袋里”,是想在他们的丧礼上突然出现,让大人们惊喜万状。这是符合汤姆好“恶作剧”的性格特征的。在情节发展上,也

为下文伏笔。

二、1.“奇妙的梦”这个小标题最恰当。汤姆去当“海盗”,是想成为一位被人尊敬的英雄,而现在正实现了他这种“奇妙的梦”。他们在葬礼上的突然出现,使人们惊喜万分,他在人们心目中也自然成了“英雄”。 2.“这”是指“海盗汤姆·索亚望着四下里那些又妒又羡的孩子们”所产生的心里感受。汤姆原是一个天真、聪明的顽童,在星期日教会学堂里,功课并不好,加上会恶作剧,受到了人们的轻视。现在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使其他的孩子对他又妒又羡,于是心里产生了愉悦感,认为这是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时刻”。这是孩子心态的真切反映。

小卡片

AA式:大大(的) 高高(的) 快快(的) 蓝蓝(的)

ABB式:慢腾腾 怯生生 活生生 胖墩墩

ABAB式:冰凉冰凉 火热火热 滚圆滚圆

A里AB式:慌里慌张 俗里俗气 古里古怪

洞中历险

预习提示

一、要讲述出汤姆和蓓姬在洞中奇妙、曲折、紧张的历险过程。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大风大浪、大手大脚、阴谋诡计、冷言冷语、粗枝大叶、粗茶淡饭、粗心大意等

三、1.形容很空的样子,突出通道里空无一人的情境,制造恐怖的气氛。 2.形容悲哀的样子,写出了女孩子的软弱,反衬汤姆的坚强。

四、1.不能。“烧”与“燃”同义,但习惯上“燃”用于抽象的事物,“希望”是抽象的,只能用“燃”不能用“烧”。“煽”带有贬义,用在此不当。 2.不可以。“啃”表示从较硬的东西上,一点儿一点儿较用力地往下咬。这个“啃”,一方面写出汤姆带去的蛋糕已变硬,说明他们留在洞里的时间已不短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剩下的面包不多了,汤姆非常小心地一点儿一点儿往下咬,生怕不小心,一口把它吃完,从而说明汤姆是一个有成算的孩子。而“吃”“咬”没有这种表

达效果。 3.不能。“蹿”有向上猛跳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火焰的状态。似乎也象征着汤姆他们的心态,“希望”一会儿蹿起,一会儿落下。而“升”字太一般化,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声音延长 3.表示解释说明

问题探究

这是个多解题。正确的说法是:蓓姬是个小女孩,而且她是镇上大法官的女儿,有点娇气,在洞中历险时,她没有汤姆勇敢和坚强,身子也十分虚弱,而且多次说到“死”,要“撒手归天”。但她是汤姆的同学,也是汤姆的好友,两人有着高尚纯洁的友情,汤姆可以自己死在洞里,但不能让蓓姬死在洞里,他为了蓓姬一定要冲出洞去,所以,蓓姬并不是汤姆的累赘,而是他的精神动力,精神鼓励者。由此可见,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汤姆那种毫无杂念的人性特征与友情是多么高尚纯洁啊!

小卡片

示例:也犹如春日清晨雨后鲜亮柔媚的白玉兰花瓣上,缀着的圆润润、亮晶晶的点点雨露,散发着乳白色的光彩和迷人的清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二)

火把节之歌补充习题答案

一、

淬 噬

槃 翱

二、

避 — 蔽 带 — 戴

徇 — 循 步 — 部

三、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四、

1. “天然”说明四周自然景象的奇特,而“据说”则说明了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并不是准确地数字。

2. “比较”表明这个民族并不是完全封闭,“未必”则体现出作者的不确定。

五、

1. √

3. √

4.√

六、

1. 突出火在彝族人的心中的神圣地位。

2. 表达出火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

一、

1. 第一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句表现的是自然景色;第二句写人们的心情;第三句写朗诵的诗句。

2. 引用诗句更能体现“我”无比兴奋的心情和狂欢的精神。呼应:第二段第一句

3. 重点:第二层意思。“精神需求”:人们希望在欢乐的氛围中使身心放松、亢奋,打到精神上的升华。

4. 总结全文,与文章开头相互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点名主旨,升华文章中心。

二、

1. 选文详写了火把节的来历;略写了彝族人在火把节时的习俗。

2. 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族人烧死蝗虫,保住了庄稼。

3. 天神象征欺压百姓的官绅。说明彝族人顽强反抗恶势力的勇气和智慧。

4. 略

小卡片

民族节日

蒙古族那达慕、马奶节、祭敖包

朝鲜族正初、上元节、端午节、秋夕节、老人节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满族添仓节、虫王节

藏族转山会、采花节、萨噶达瓦节

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傈僳族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刀杆节

佤族插种节、新米节

苗族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答案(三)

夏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随文练习

一、B

二、唐 白居易 《观刈麦》《琵琶行》《长恨歌》

三、示例: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的安静。

四、不能颠倒。因为前文写的是春花秋月,春在前,秋在后,所以后文就应该先写“春日融融”。

五、1.写麦浪翻滚,实际上是暗写夏天的风。 2.不能。因为“扑打”不仅描写了景物的动态,而且描写的场面十分辽阔壮观。

六、B

问题探究

一、1.在第①段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出夏天热的威力。通过细草、林带、蝉儿、麦浪等有形的东西,来烘托夏的“有形”;“林带上的淡淡绿烟”、金黄的麦浪突出了夏的“有色”;蝉儿的长鸣突出了夏的“有声”;“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突出了夏的“有味”。

2.①白天紧张地劳动;②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③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

3.主要运用了对偶、对比、拟人等手法,来表现夏天金黄的色彩和“生命旺季”。①对偶:“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是一组对偶句,把春、秋两季的色彩写得跃然纸上,与夏的金黄色形成强烈反差。②对比:将夏的色彩与春、秋两季的色彩进行对比,生动地说明了夏之中性的黄色,是处于“冷的绿”与“热的赤”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它标志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③拟人:作者写“旺季”,不仅仅停留在色彩上,而是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来展现夏天旺盛的

活力。“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中的“挑”字,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中的“举”字,写出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中的“匍匐”,写尽了瓜秧淘气的腰肢抖动。在作者的笔下,庄稼们都人格化了。

二、1.来时匆匆,去时无影无踪。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形象生动。

2.(1)“透”过于一般,不如用“喘”贴切。 (2)“裹”的程度比“包”重,也更贴切。

3.采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夏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无的全过程。

4.洋溢着作者惊喜、赞美、热爱之情。从下面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小雨的脚步声紧随而来。”“雨沙沙地下着,给我们带来了几多温柔与温馨。”“世间万物像从一场酣睡中醒来,精精神神的。”

小卡片

诗①突出的是一个“苦”字,通过对烈日、云彩、草木、川泽、衣衫的描写,表达出人们在夏日里行走时所受的煎熬。诗②突出的是一个“闲”字,通过对树阴、倒影、微风、花香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可见,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下,表现出来的意境都是不同的。只有赋予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出来的景物才可能是生动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