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书笔记,桃花源记读书心得笔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一篇文章,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那我们的笔记都写了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桃花源记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一:词语理解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3]缘:沿着。
[4]夹岸:两岸。
[5]落英:落花。
[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
[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
[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
[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
[10]要:同邀,请。
[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2]延:邀请。
[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
[14]志:标记。
[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
[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二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篇三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大道之行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