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追忆父亲的文章3篇
父亲节追忆父亲的文章 深深的怀念
上初中时,学过《父亲的背影》。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文章里父亲的背影总能在我的脑海映现。
每当这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思念起自己的父亲。他的形象虽不能与朱自清的父亲相比,但在我的心目中父亲也逊不了多少。
父亲的一生是贫穷而又苦难的。饥饿劳累、操持家事让他比同龄人老得快;起早贪黑、勤劳耕作让他磨就了一双结满老茧,且又皴裂的大手;和蔼善良、待人为亲让他变得似于木讷,不与人争。
父亲的聪明能干是村里人乐于称道的典范。他经常帮别人家修盖房屋及做些其他的事,总是有求必应,从来不收工钱;为能多挣工分,养家糊口,队里的脏活重活总是他干。
父亲是上过几年私塾的人,也算有点文化,他知道上学读书的好处。因此,再穷也要供我们几个孩子上学。为了孩子他总是舍不得吃穿,餐餐吃的是粗茶淡饭,天天穿的是粗衣破衫,虽不像叫花子寒掺,但也只充饥饱,难敌风寒。
父亲更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小时候就喜欢唱地方戏,介于风俗和长辈的威严,他没敢说出心愿。平时只能低声地哼上几句,提提精神,过过戏瘾,解解馋。
改革开放,农村生活刚有好转,才稍能吃得饱,穿得暖。好日子他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便就南柯一梦不醒还。
那是个难以忘怀的夜晚,他带小孙女在邻居家串门聊天,谈古论今,忆苦思甜。玩到很晚,便兴致勃勃背着小孙女哼着庐剧调子回家转。可能是太过兴奋,睡梦未醒就驾鹤西去,时间定格在一九九六年冬至的前夜晚。
父亲啊!您知道吗?现在的农村已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大发展。农民不再耕地种田,田地都承包给了专业户。青壮年都外出经商,成了大款。您在世时,人们说的万元户,现在已经不稀罕。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家家盖了高楼房,私家轿车高速路上驶得欢。说不完的新鲜事,件件不比城市差,甚至还要强几番。
您的孙子们早已成了家,都买了高档轿车,金、玉首饰人人有,衣服都把名牌穿。最主要的是,您早有了重孙孙,他们家家幸福,生活美满。
您的淳淳教诲,至今萦绕于耳,铭记在心。孩子们的为人处世,都谨遵慎行,决不辜负您的遗愿。
父恩泰山重,亲情东海深。 您在世时,孩子们都年少无知,让您操尽了心。您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奉献。待孩子们懂事,想孝敬您时,却已晚矣。阴阳相隔,只能祝愿您在天堂过得美好康安!
父亲节追忆父亲的文章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这一天也恰是我父亲六十七岁的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心里便想起了我故去的父亲,于是一份沉闷就随之涌向心间,是呀,倘若父亲在世,这一刻,我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给父亲打去电话,哪怕是听到父亲一句话我都感到是一份幸福,然而,在如今的父亲节,父亲在我的生命里也只能成为了一个个永久的回忆与怀念!
六月的天气格外的热,星期天,陪着妻子做些家务,或许说者无意,还是听者有心,看到院子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妻子一边收拾一边唠叨的说:这个小院收拾的最干净的人要算是孩子的爷爷啦!听到妻子这样的话,我的心不知为何,突然一怔,顷刻间,脑子里闪现出关于父亲久违的身影……
关于父亲的文字,我已经写过不少,可自从父亲离我们而去,每一次我都是在脑子里寻找那份与父亲曾经相关的记忆!父亲,一个多么亲切的字样,在我的心里真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的,孤独的时候,父亲就像是一个尊者,开导我;开心的时候,我就好想与父亲一起痛饮一次;无助的时候,多想父亲那宽慰的手抚慰着我头;迷路的时候,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父亲,都说父爱如山,靠着父亲的背,总会让人感到特别的厚实与踏实,也只有那一刻,我们才能体会到父亲的背膀是天底下最宽阔的背膀!而对于这样的文字,在父亲离去之后的日子,我才体会的更深,理解的更远,怀念的更长!
幸福,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好好的珍惜!自从在外工作,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最长的就是前年的一个暑假了,那时,每天我都陪着父亲身边,听父亲讲过去!父亲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意,这份幸福是任何幸福都替代不了的一份愉悦,然而,面对父亲的病情一日日不见好转,我强壮欢颜,每次见我如此,父亲总会说:人早晚会有这样的一天!于是看到父亲面对死亡的平淡,我总是一个人偷偷的掉眼泪!父母给我们生命,而我们做儿女的能给父母什么?之后,父亲走啦,泪水变成痛一直留在心底,如今时隔两年,现在想起父亲的那些话,才深深感到,即使父亲病入膏肓的时候,他一样在安慰着我们的悲,在他们的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其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无私!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却依然让我在长长的怀念里感知一份曾经的父爱,那般的真切与真挚一样的给予着我一份深深的感念!我不知道用文字怎样来告慰天堂下的父亲,但是,我知道这份告慰其实给予心里对父亲一份永恒的怀念!
也许是怀想父亲的缘故,心情总是那么的沉闷!即使院子树丛里的小鸟,是怎么样的鸣叫都不会打断我的思绪!想起那个冬天,父亲离去的那一刻,黯然再度心头,我想哭,眼泪就像是潮水一直涌向我的心头。没有了父亲,我仿佛没有了靠山,于是,便想起父亲生前讲给我的话:你以后只能靠自己了。当时我似乎不知道这话的意思,就在父亲离去的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久违的孤独,或许这不是一个不惑之年人所讲的话,然而,我不能不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因为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承认,必须!
我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于民国三十六年,一生勤勤恳恳,因为生计,做过建筑工、修路工、煤矿工等等,经历过无数的苦难,而最不幸的就是父亲七岁就没有了父亲,他对父亲的思念每次都表现在清明上坟时虔诚上!或许是一种孤独,或许是没有依靠的背景,父亲总是将那份爱深深的给予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临终的那一刻,都不想将那份牵挂放弃。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其尊敬之处——就是对儿女无限的牵挂!
人生,随着时光的迅逝,每个日子都会永远的离去,然而父子亲情永远不会有距离;人生,随着时光滚滚东流去,快乐的忧伤的岁月也会在渐行渐远渐淡渐忘,但是父亲深沉般的爱无论何时一直会清晰温馨。父爱,不仅是我们靠着的背膀,而且永远是我们心里的山!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这样的人生我们或许都要遭遇,好好珍惜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那样我们心里的痛或许会少一些的!
一天的日子有多长,夜,已经很深了,喧嚣变成夜晚下的清风,耳听得清风敲窗。一杯茶水进肚,因为想象着父亲,我便了无睡意,于是,干脆披衣而起,打开电脑,把怀念和心语吟成一行行文字,而用电波将怀念之情遥寄给天堂的父亲,来告慰自己的心情!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除了哀思,就是对父亲深深的追忆,哀思成文,思念成行,当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心情好多了,怀念父亲其实时刻都在,只是在这个节日更加的明显,最后在行文结束,我还是要祝福天下的父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开心、幸福!
父亲节追忆父亲的文章 殊深轸念
父亲节快要到了,“父亲”这两个字,对于我来说,既是如此的熟悉,又有些许的陌生。熟悉的是,父亲无疑是给了我生命并且影响了我一生的人;陌生的是,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20年了,“父亲”这个称呼也埋藏在我心底近二十年了。一直以来总想为他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不敢去打开那些尘封的记忆,哪怕是掀开其中的一角,我都往往不能自已,无法下笔。
不久前,无意间在二弟的QQ空间里读到他写的《回忆我的父亲》这篇文章,让我又一次回到了儿时与父亲生活的岁月。明年,是父亲诞辰70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整整20年。是的,该给父亲留下点什么了。就让我再次鼓起勇气,打开记忆的闸门,去记录二十年前乃至更早时期有关父亲的点点滴滴吧。
(一)
父亲易端山,农历1943年9月15日出生于湖南攸县一户农村家庭(二弟所记父亲1942年出生有误)。先祖父体弱多病,在父亲几岁时就已经去世,先祖母39岁时就开始守寡,凭着自己一副柔弱的肩膀独自把四个子女拉扯大。
父亲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青年时期喜欢摆弄一些中国的传统乐器,吹拉弹样样里手,尤其是擅长拉二胡。同时,父亲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钢笔字也写得刚劲有力、俊逸洒脱。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将自己书写的钢笔字制作成临摹本供我们三兄弟来练习书法。只可惜,父亲的这些天赋我们兄弟几个似乎一样都没继承下来。且别说有什么音乐或艺术细胞,就连钢笔字也是写得有点不成体统,真是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
大概在1963年,也就是父亲20岁的时候,因家庭贫困已经辍学在家务农的他再次拿起书本来到县城一中准备参加高考。经过几个月的寒窗苦读,父亲终于满怀自信地走进了考场。彼时,他的理想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为,父亲从小就写得一手好文章。没想到,第一次参加高考的他竟然成功了。只不过,录取他的却是北大哲学系。尽管如此,却仍给这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惊喜。我想,父亲是从泥泞的田头洗尽满身的尘土再背上简陋的行囊,带着无尽的兴奋与憧憬踏上北上的列车的。父亲后来跟我说,当时正是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时期,全国很多地方发大水,火车一路走走停停,过了好几天才到达北京。路途的艰辛似乎已经预示了他命运的多舛。在入学后的新生体检中,父亲被查出患有支气管扩张的疾病。这个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小病,在当时却是一种疑难杂症,被列入禁止入学的行列。于是,在北京大学学习了不到两个月的父亲被迫背起行囊返回家乡,学校给出的条件是休学一年,视康复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学习。然而,作为当时家中唯一的一个青壮年男丁,上有60多岁的祖父母和守寡多年的母亲,下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妹妹,回到家后,他必须肩负起下田劳作以养活全家的重任,对于筹钱治病和在家休养只能是一种奢望。一年以后,父亲只能彻底放弃当初的梦想。
(二)
没过多久,县里在全县招考教师,父亲以优异成绩被招上了公办英语教师,随后被安排在攸县三中任教,后被调往离家更近的攸县七中。据父亲说,有一年全县开展教师业务竞赛,作为非科班出生的他在英语教师中竟考了个全县第一,超过了那些全日制英语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为此,县教育局有意调他去县城的攸县一中任教,据说当时把他的行李铺盖都拿走了,可父亲考虑到离家太远无法照顾家里,却坚决不同意,对方只能作罢。
父亲当上教师后,总算有了固定的收入。然而,家庭的重担却一刻也没有减轻。1971年初,28岁的父亲与当时年仅17岁的母亲成了亲。又过了两年,我这个大儿子呱呱坠地,随后几年,老二、老三先后出生,再加上祖母和母亲,家中成员达到7人。当时父亲的月工资只有30元左右,但由于家中仅有我母亲这个劳力,在当时的人民公社中,远远挣不够全家七人口粮的工分,每年必须上交生产队160多元差额。最终,父亲在两个姐姐和岳父的帮助下才勉强填补上这个亏空。
也就是在我出生的那年(1973年),由于常年借住在别人家中(1958年祖上留下的房子因大炼钢铁被拆),父亲咬牙东拼西凑盖起了他的第一套房子——5间土坯瓦房。
常年的劳累再加上没有很好地系统治疗,导致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久,他又被诊断患上了哮喘和肺气肿。从此,父亲开始常年与药物打交道,时不时需要到医院去报个到。
家庭的拮据使父亲从小就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为了操持好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他对家庭中的每一笔收支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大到几百元,小到一分钱。为此,每年年初,父亲都要到新华书店买一本农家历,将每天的开销都记到其中的记事栏里。根据当时的记录,即便是在1987年,家中平均每月大概买肉3次,每次2—3元,而更多的是每3至5天买一次豆腐,每次0.2元。在1987年6月21日的记事栏里写着:咯血住院(6.13—6.21共9天),总计用药费131.69元;6月23日:退出罐头3瓶,收入4.8元。这3瓶罐头应该是别人探望他时送的,而他又舍不得吃,出院后把它拿到小卖部换成了钱。
(三)
父亲的教育以及他的一言一行对我们影响深远。他为人善良、热心助人、尊老爱幼、意志坚定、勇于担当、品格高尚,这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为全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一些大小事情村里的男女老少总爱来找父亲商量和帮忙,比如说婚丧喜事、写对联、小孩取名、考大学填志愿等等。父亲总是有求必应,热心帮助。每年的寒暑假,总有两到三个学生来我家补习英语,父亲也是分文不收,耐心指导,有时还免费提供午饭。因此,父亲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村里人知道父亲身体不好,时不时有人送些自家的鸡蛋给他补充营养。每到“双抢”等农忙时节,家中总是有一大帮学生主动前来帮忙。
从小我们就比较敬畏父亲,这也许是由于长期的疾病和家庭的重担使他平时在家中不苟言笑的缘故。其实,父亲是个很幽默的人,邻居家一个得过少儿麻痹症的女孩经常被他逗得前仰后合,一路笑着跌跌撞撞地走回家。父亲平时很少打骂我们。他总是用他没有实现的理想来激励我们,教育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要通过考上大学来跳出农门和改变自己的命运。每次当他告诉我们又有哪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时,望着我们的眼神总是充满着期待,我们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亲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够圆他的大学之梦!因此,从小开始,我们三兄弟在学习方面几乎没让父母亲操过什么心,成绩总是排在年级前列,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这也让父亲感觉到很是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由原来的肺气肿发展到肺源性心脏病。每年冬天,是父亲最难过的季节,因肺部缺氧并压迫心脏,他经常要大口地喘气,脸色也变得黝黑,有时身体甚至产生了浮肿。
也许是感觉到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眼看着我们三兄弟都还在读初中或小学,父亲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1987年,也就是我读初三的时候,父亲决定让我报考中专。虽然我从小的志向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对于考中专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但是,父亲既然做了决定,我也不好说什么,也许他有他的道理。而事后证明,父亲的这个决定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正确。
(四)
在那年的中考中,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部属中专——株洲铁路电机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父亲坚持要去送我。对于刚刚年满14周岁很少出过远门的我来说,父亲显然是不放心的,尽管当时我的二姑在我读书的城市——株洲上班,可以到火车站来接我。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火车旅程,我们到达姑姑工作所在地的火车站——五里墩火车站(株洲火车站的前一站)。下了火车后,到姑姑家还有将近5公里的路程,我仍然还清晰地记得,在落日的余晖下,父亲挑着行李和我沿着笔直的轨道慢慢走着,留下了两条长长的身影,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挑担的在前,空手的在后……
到学校以后才发现,我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到校的第一个晚上,想着自己的父母和疼爱自己的奶奶,独自躺在床上的我竟然留下了眼泪。一周以后,我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牛皮信封里折叠着厚厚的4页信纸,信中的父亲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告诉我如何去适应崭新的校园生活,一字一句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里。从此,接到父亲的来信成了我学习之余最渴盼的事情。如果没有定期收到父亲的来信,我的心里便空落落的,总是会隔三差五地往传达室跑,希望能早日见到那熟悉的笔迹,看到父亲的来信。
在我读中专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突然来到了我的学校。原来,由于担心我感冒受冻,家里给我弹了一床更大的棉絮,父亲等不及我放寒假回家,便迫不及待地给我送了过来。由于我当时还在上课,父亲便独自去了我的宿舍,当我上完课推开宿舍门时,一个佝偻的瘦弱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父亲正跪在地上一针一线地为我缝着用两块布料拼成的被套。这就是父亲留给我的背影,他将一辈子刻在我的心中。
(五)
父亲的身体已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大概是在1989年,父亲因为严重的急性黄疸肝炎引发重症肝炎而再次住进了医院,医生一度下了病危通知书。当我从学校赶到医院时,父亲刚刚度过危险期。也许是估计自己所剩时日不多,父亲对我说:“假如我挺不过去了,以后给你妈妈再找一个吧,因为她还年轻。”这是父亲这辈子唯一一次为身后事给我做的交待。他曾对探望他的人说:“老天能让我再活5年该多好,这样就能够让我看到两个小儿子考上学校了。”幸运的是,父亲终究还是挺了过来,住院近两个月后,终于康复出院了。
1991年8月,我中专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从老家返校工作的那一天,父亲送我到公路边,一边叮嘱我安心工作,不要挂念,一边塞给我两百元钱,说:“刚参加工作,工资低,你就买点日常用品吧”。彼时,他的工资也就两百多一点。
身体刚刚有所恢复,父亲又开始张罗着准备建第二套房子了。父亲1973年建的第一套房是全土坯房,房子低矮、潮湿,到了后来还经常漏雨,眼看着周围邻居一个个都拆了老房砌了新房,父亲也有点按耐不住了。1992年上半年,家里开始在原址上建一栋崭新的两层砖瓦房。而这次建房,导致父亲再一次劳累过度,成了压垮父亲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2年农历8月,父亲的第二栋房子落成。同年,大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与重庆大学合并)。农历10月,年近80的祖母去世。第二年4月,97岁的曾祖母也离开了人世。送走了两位老人,父亲曾伤感地对别人说:“没想到我还挺过来了,总算没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1993年10月,天气刚刚转凉,父亲因肺心病发作、呼吸困难而再次住进了镇上的医院。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父亲这一次却再也没能走出这家医院。
得知父亲病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我根本无心上班,每周都要坐火车往家里赶。看到父亲浮肿的身体,黝黑的脸庞,听到他因疾病折磨而发出的呻吟声,我真是心如刀绞。
1993年农历10月28日凌晨两点,辛劳一生、只有付出、未曾享受的父亲终于永远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我无法相信,生命的逝去就是那短短的一瞬,而父亲甚至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此时,躺在我面前的父亲竟是如此的安详,没有痛苦,没有呻吟,犹如熟睡一般。
父亲走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因为,他终究还是没能等到正在读高三的小儿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天。父亲走了,他又没有遗憾,因为,6年前,他就做好了安排,把我送进了一所中专,已经参加工作的我必将接过他留下的重担。父亲走了,带走了痛苦,留下了亲情。父亲走了,带走了磨难,留下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