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论文范文,食品加工技术论文

2017-03-03

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质量标准的关键、是维护企业市场信誉的关键,是企业在现代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加工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加工论文篇一

红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

食品加工论文摘要

摘要:太康县地处中原,无霜期较长,适于红薯种植.但红薯采收后,不少农户为其出路发愁,其实红薯加工前景广阔,市场上很畅销.为服务于三农,现介绍几种红薯食品加工枝术 ,帮助农民致富.

食品加工论文内容

关键词:果脯 甜枣 薯片 烤酒 罐头 发糕

一、红薯果脯制作

原料配方:薯块50公斤,白糖15~20公斤,蜂蜜1~1.5公斤,柠檬酸100克,水75公斤

制作方法:洗薯:选直径5厘米以上的鲜薯,将泥土洗净;去皮:用去皮机或手工将皮去掉;

切块:切成长方、菱形等多种形状,长度不超过5厘米。不要切成细条,以防煮烂。切后用清水洗去在薯块上的碎屑和淀粉;

糖煮:切好的薯块,加水、白糖、蜂蜜、柠檬酸(或亚硫酸),放入铜锅或不锈钢锅中,用旺火尽快把锅烧开,约煮半个小时,以薯块熟而不烂为宜;

浸渍:将薯块和糖液一同出锅放入大缸内浸渍24小时,使薯块进一步吃糖;

控糖:将浸渍的薯块捞出,单层平摊(不叠压)于笼屉上,把笼屉放在大盆上控去糖液;

烘烤:把笼屉放入烘房烘烤,温度在60~70℃之间。烘烤时应注意调整位置、勤翻动,连续烘烤12小时。薯块含水量降至16~18%时出房;

整型包装:将出房的薯块除去碎屑和不成型的小块,装入塑料袋内密封包装。

二、红薯甜枣的制作

1、原料的选择:选红瓤或黄瓤、含糖量高的品种作原料。

2、原料处理:以收获后放置一段时间的薯块为宜,去掉头尾,洗净蒸熟,晾凉后去皮,切成长5―6厘米,厚2―3厘米的小块。

3、加工方法:把切好的薯块放在阳光下晒干或在烘箱中烘烤,并在晒烤时轻轻翻动,当薯块含水量降至35%左右时,加工成枣形(椭圆形),然后再进一步晒烤,使水分降至20%左右时即为成品。

三、红薯粉皮的制作

1、调糊:按50公斤红薯淀粉加水60公斤和白矾150克的比例,搅拌均匀呈稀糊状。

2、旋皮:用平底烫盘加工,把烫盘放在水锅上,稀糊倒入烫盘后,立即旋转烫盘,使稀糊均匀摊开。当稀糊遇热凝结后,抓住烫盘一侧使其进入沸水中,稍烫片刻后即成粉皮。

3、冷却:将烫熟的粉皮投入冷水中片刻,捞出后即成水粉皮。水粉皮切细或蚀细凉拌即可食用,也可放入葱、油、盐、味精等适量炒食,味美可口。如果出售干粉皮,可将水粉皮放入酸浆中漂白,用清水冲洗后,晒干即可。

四、香酥红薯片制作

原料配方 :鲜红薯100千克 粗砂粒(或植物油)适量

制作方法:

1.挑选新鲜红薯,除霉烂变质的。

2.去皮、切片:用削皮机或人工削去皮层,再将其切成2厘米厚的薯片。

3.清洗:将薯片置于清水中浸泡10分钟,洗去碎屑和淀粉。

4.晒干:洗净的薯片摊铺在帘上晒干。

5.炒制:选用粗砂粒置于热锅上先炒至85℃,然后半薯片投入砂书,反复搅拌,抄15分钟后起锅,置至竹筛上筛去砂粒,让半熟薯片回饧一下,最后再置于97℃的热砂中,复炒至起泡发胀,起锅过筛即可. 若用油炸,将晒干的薯片投入烧热的植物油锅内,将其炸黄起泡即捞出沥油,冷却后便可包装出售。

产品特点 无论用砂炒或油炸,其味香、质酥脆,独具风味。

五、红薯烤酒

1.蒸煮拌料 将红薯洗干净,去尽泥沙,削除烂坏的部分。大个红薯切成3.3厘米见方的薯块,小个红薯可以不切。红薯切块的目的是利于蒸熟煮透。将薯块放在大饭甑内用均匀的火蒸煮熟透,倒在干净的竹簟上,将其捣烂成糊状,待其冷却到用手抓而不烫手时按每100公斤鲜薯加红薯酒曲3.5公斤~4.0公斤,均匀搅拌,待其冷却后再上缸。

2.封缸发酵 将完全冷却的薯泥倒入预先洗净晒干的陶瓷大缸中,缸中只能装2/3的薯泥,不能装满。用薄膜盖严,用细绳扎牢,让其发酵,一般要40天~50天。

3.蒸酒 将已发酵完全的薯泥,用晒干的瘪谷或酒糟谷拌匀,并以不觉得湿为宜,一般每100公斤鲜薯酒糊料要拌瘪谷约60公斤。将蒸酒甑放在锅上,锅内加足水,用草绳将甑周围与锅结合部密封,使其蒸汽不易冒出来。甑上放铁锅,锅中盛冷水,用竹子做成接酒槽放在铁锅下接酒,将冷凝出来的酒用酒缸盛好。当蒸煮到一定时候,尝尝酒味浓淡,至酒味很淡时,停止蒸煮。蒸的过程中,一是注意火要均匀,不要用猛火。二是注意常换甑上铁锅中的冷却水,保持锅中水的温度24℃左右。

4.密封保存 要将酒保存留用,宜选用无沙眼破损的小口径陶瓷容器装好,用干净布1小块包扎1粒薯酒曲药丸放在酒中,然后严密封口。每100公斤红薯可产薯酒40公斤~50公斤

六、红薯罐头制作

工艺流程:原料→挑选→清洗→去皮→切块→装罐加糖→排气密封→杀菌→冷却→入库保管

制作要点:

1. 选料:选用红心薯,要求质地坚实,含淀粉量高,新鲜,无

霉烂,无病虫,直径30厘米以上,重200克。

2.去皮切块:削去薯皮,放入清水中防止褐变,切成四方块。

3.装罐加糖:将薯块整齐地排入玻璃瓶或马口铁罐内后注入糖液。

4.密封杀菌:将罐头及时送入排气箱中排气。当罐中心温度达78℃时,封盖。送入灭菌锅内,在105~107℃下保持1小时,然后在116℃下杀菌。

5.冷却入库:冷却至40℃后,入库贮存。

七、红薯泥的制作

配料比例:一斤熟红薯,五两白糖,二两半香油及少量的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等。

制法方法:先将红薯煮熟,剥皮去丝,以净白布包之轧压成泥,作为备用、然后把白糖拼命倒至炒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泥红薯,加熟烹饪,搅拌均匀,至三者溶化为一体,呈现柿红色为止。盛至盘内,上面依次分层放上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

此菜,斑驳陆离,色泽鲜艳,甜爽可口,营养丰富。据食品卫生部门测定,每斤(500克)红薯泥含糖200克,蛋白质5克,脂肪45克,胡萝卜素30克,维生素C50毫克等多种营养物质。有健脾、补虚、益气之功能,对霍乱吐泻、水膨腹胀、夜盲等症也有良好疗效,经常食用,可使人长寿。因此,品尝者对它无不交口称赞。

八、红薯发糕的制作

取红薯粉1000克,面粉300克,白糖300克,苏打8克及适量温开水调拌均匀,发酵完全后放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熟。离火晾至温热程度时,在其表面适当涂抹香油,撒上青红丝、芝麻,切块食用。若配料时适量增加些食用色素、红枣等,则成为花色发糕,或红枣发糕,其色好看,松软可口。

食品加工论文篇二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食品加工论文摘要

摘 要: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设施简陋、工艺落后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内部因素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外部因素,提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措施:做好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等环节的内部控制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外部控制。

食品加工论文内容

关键词:食品;安全;控制

一、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概况

据统计,目前全国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8万家,比例不足一成;80%以上食品加工企业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或家庭作坊。从分布状况和人员结构看,可划为三类:一是地处乡村,零星分散,生产加工传统食品,供应对象主要是当地居民,这类业主大多为本地居民;二是生产加工单位相对集中,生产同类食品,属区域性块状经济,供应对象主要是外地食品批发商或自行零售,这类业主基本为当地居民;三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生产加工日常食品,供应对象主要是暂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这类业主大多也是外来务工人员。

二、生产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内部因素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设施简陋、工艺落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内部因素。

1.无证无照大量存在,脱离监管视线。据抽样调查,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无证无照的占55.9%。调查数据反映了半数以上的小企业、小作坊没有纳入政府部门的监管范围。

2.卫生状况差,设备简陋。生产加工场所内布局不合理、面积小,原料处理、加工、包装、储存场所混杂的现象普遍存在。据调查,生产经营场地在100平方米以下的占60%,为数不少的属生产、生活、库房三合一。

4.生产过程不规范,无标生产标准或不按标准生产。小企业、小作坊业主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没有标准化生产的观念。调查对象中,无生产标准的占49%。有的虽有标准也不按规范生产,如熟肉制品的甜味剂、防腐剂、色素等超标是造成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3.质量管理无制度,产品出厂不检验。调查显示,61%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没有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有63.6%对原料、添加剂购进只进行简单的外观验收,无进货验收记录和索证索票;有83.4%缺少检验检测设备,在销售前基本不进行关键项目的检验。

5.食品质量无保障,抽检合格率低

据抽样统计,为了解日常消费需求较大的豆制品、糕点、肉制品、酱腌菜4大类重点品种的质量安全情况,省食安办委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对5个样本县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品种进行了随机抽检,合格率为53.95%。

(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外部因素

1.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食品行业在生产环境、加工包装等环节存在不安全因素,重大食品安全生产事故屡有发生。从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看,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部门关系不清,职责不清,配合不力的问题,但在实际上由于理解上的不一致而仍然难以分清质监与工商部门,如对于一些前店后厂、现做现卖的企业等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的监管对象,难免会造成两部门职责交叉而产生监管缝隙。

2. 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依法行政是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起码要求,然而,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导致可操作性差、协调性差,导致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分段立法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部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基本法,且现有法律在内容的衔接上还有不少问题,导致法律法规交叉和不配套,法律法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打折扣。同时,法律法规内容滞后导致可操作性差。

3.保障体系不完整

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存在食品安全多头检验、重复检测问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清晰,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间不够协调配套。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缺乏连续的全面的对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预警的科学基础。

三、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一)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因素的内部控制

为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效地避免各种污染,消除不安全因素,就需要有效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人、机、料、法、环"等。

1.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必须健康无各种传染病,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明; 接触食品部位皮肤必须经过清洗消毒,有效减少或消除细菌,防止微生物污染; 所佩戴的饰物及物品必须远离生产区,以防产生物理污染; 进入车间要更衣、洗手消毒、鞋靴消毒等; 人员要持证上岗,熟悉产品工艺流程及相应的作业文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防止发生化学污染等。

2. 生产前后必须对生产加工用的设备设施清洗消毒,方可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产品防护要到位,车间要有有效的空气净化装置,地面要按时清洗消毒; 必要时对车间进行沉降菌的检测; 对于设备、设施、工器具的接点、边角、接触面等要清洗彻底充分消毒,生熟区域工器具要严格分开,防止产生微生物污染及各种物理化学方面的不安全。

3. 对于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添加剂,必须是合格供方提供的,进厂前要进行验货合格方可使用,必要时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产品微生物超标。

4. 生产车间的选址及车间的设计布局要合理,符合食品生产加工产品的工艺要求,人流物流分开,不得产生交叉污染。工艺流程尽量要从高洁净度区域往低洁净区域走,注意气流及水流走向,生熟严格分开,避免各种污染。工艺配方中食品添加剂的用量要符合标准要求。

5. 食品加工企业厂区周围环境,要避免各种污染源,环境清洁卫生,避免尘土飞扬,异味或其他各种不安全因素。生产车间内部整洁,不允许存放杂物,防止滋生细菌,造成污染。对于有温度要求的场所及冷链运输要注意温度控制。

(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因素的外部控制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本着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各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提高管理效率。政务公开、现场办公、集中办公、上门服务、电子政务等都是可以采取的办公形式。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可以组成新的工作小组,消除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森严的壁垒,赢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

2.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做好普及和宣传工作

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或下岗职工、外来人员,文化层次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单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延年流传,生产上使用传统工艺安全意识不强,不会自觉按标准规程生产,也没有改造提升生产条件的动力,造成食品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把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作为新时期服务型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职责。

3.建立完善的食品检验机构,提高技术检测能力

检验机构是政府监管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政府为实现市场监管职能,需要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管理,制定统一的检验机构评审规定,认定检验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而完全没有必要直接管理或兴办检验机构。只要检验机构或实验室符合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要求,完全可以承担起来,国家可以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放宽市场主体准入限制,打破行政对检验市场的垄断,检验市场向社会开放,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

食品加工论文文献

[1]张云华等.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2]韩俊.中国食品安全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有关食品加工论文推荐:

1.食品加工论文范文

2.食品论文范文

3.食品毕业论文范文

4.食品毕业论文范文

5.大专食品毕业论文范文

6.食品添加剂论文范文

7.食品包装毕业论文范文

8.有关食品微生物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